【当然是出自清朝所编纂的《明史》啦!】
【经过不断地演变和艺术加工,故事就流传成了朱由校这个小文盲不识字。】
【说的是天启四年,杨涟是上奏弹劾魏忠贤,一共列举了24条大罪,要求立即处死奸臣。】
【当时的魏忠贤在朝中势力堪称一手遮天,杨涟也怕这奏折还没交到皇帝手里就夭折了。】
【那要怎么办,才能让这封奏折不会被暗地里压下呢?】
清朝,身着长衫的康有为笑着说:“那自然是要把动静闹得越大越好!”
只有这声势浩大了,才能够积蓄起力量。
如今的大清朝,也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为了这次上书,他已经准备得够久了!
【杨涟在上书之时大造声势,使得朝野内外人尽皆知,议论纷纷。】
【搞出这么大动静,就算是魏忠贤想要瞒下来,也没这个胆子。】
【最后成功的把奏折送到了朱由校的手中,上达天听。】
【老魏是面如土色,战战兢兢的等待着审判,生怕下一秒就被天启帝拖出去噶了。】
【谁也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唐朝,李世民面色奇怪,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总不会这朱由校,不认识奏折上的字吧?”
长孙无忌当即反驳,沉声开口:“荒唐!这怎么可能?!”
说罢他顿了一下,补充道:“就算天启帝不识字,朝堂上这么多官员都是吃白饭的不成?”
【皇帝朱由校竟然不识字,随手将奏折交给了身边侍奉的宦官王体乾。】
【这个王体乾算是魏忠贤的党羽,自然不能帮着害自己人啊。】
【就在阅读奏折的时候,掐头去尾的说了些不重要的琐事。】
【朱由校一听,这也没啥大罪啊,还搞这么大动静。】
【魏忠贤就因此,侥幸逃过了一劫。】
天幕下的明朝各个时空都沉默了:......
朱元璋:嗯?这合理吗?没有人质疑个故事的真实性吗?
你是想说,皇帝身边的太监全都识字,但是我们大明朝的皇帝不认字?
小朱棣撇撇嘴,什么嘛,一听就不靠谱啊!
那个杨涟又不是死了,自己的奏折被这么曲解,他还能一声不吭?
这故事里的人都是傻子不成?
天启年间,朱由校气笑了。
他承认他确实不是绝顶聪明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个普通人,但也不是智障吧?
比他更加疑惑和愤怒的是作为帝师的孙承宗:???
老天奶啊,他每天的付出都喂了狗是吧?!
【这个故事的原版是出自明史中的记录。】
【书中记载,“杨涟劾忠贤疏上,帝命体乾诵之,置疏中切要语不读,涟虽得遣”。】
【这可没有明确说是因为天启帝不识字,才把奏章拿给身边的宦官读的吧?】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自天启元年,大臣就上书要求朱由校读书学习。】
【毕竟他这个皇帝以前确实没有接受过什么正儿八经的教育。】
【由东林党人孙承宗为他教书,而天启皇帝每每听讲,总是“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在明朝人所编纂的《明熹宗实录》中也曾记载,大学士刘一燝夸赞朱由校批阅奏章时 “体势端严,笔法遒劲”。】
【这说明什么?】
【人家不仅读过书,会书法,学习态度还挺端正的,怎么可能大字不识呢?】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朕此身,从此分明了!
他可不想顶着文盲皇帝的名号,在历史上留名!
一旁的魏忠贤暗暗腹诽,他们这些宦官那都是依托于陛下,自然是唯陛下的命令是从。
其中的弯弯绕绕哪里是三两句可以说清楚的?
只是这后世所编纂的史书,未免也太不清楚了!
叶楚补充道:【还有就是朱由校木匠皇帝的名号来源了。】
【毕竟明朝的奇葩昏君多了,来了个爱搞木工活,不务正业的也正常。】
洪武年间,小朱棣开始抢答:“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应该也是谣传吧?”
【不过,天启帝爱玩木工活倒是确有其事。】
【人家不仅玩,手艺还十分高超呢!】
【据明末笔记《酌中志》记载,“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
小朱棣不敢看自家老爹的脸色,立马躲到了朱标的身后。
朱标无奈扶额,安慰了自家老父亲两句。
“不过是个人喜好,只要不误国事就好。”
【说起朱由校对木工的热爱,那就是沉迷手艺,不理朝政,才导致了大权旁落到魏忠贤手上。】
【但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寻到一丝蛛丝马迹来探究其中的真相究竟如何。】
【朱由校对木工活的热爱,最早出自宫中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
【里面详细描述了朱由校的木工手艺之高超,也非常喜爱这件事。】
【其中有一句“或有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
【说的是朱由校当木工手艺人的同时,也会认真倾听上呈的奏章。】
朱元璋哼了一声,面有不虞:“那也有玩物丧志之嫌!”
原来有个内阁票拟就算了,如今直接倾听可还行!
再认真听,那也不是自己亲自看的!
【虽然朱由校确实有因为木工怠政的嫌疑,但也没有完全的荒废朝政。】
【到了清朝之后,各类书籍记载中就渐渐把“倾耳注听”“尔们用心行去”之类的词语删掉了。】
【那可不就立马成了完全摆烂,一心只搞木工活的木匠皇帝了吗?】
汉朝,司马迁有些不喜,对这种做法颇为不赞同。
记录历史,无论个人喜好,应该秉笔直书,真实的记录下所发生的一切。
怎么能够因为朝代变迁而增减字句呢?
说到此处,他摸了摸鼻子,有些心虚的看了一眼卫霍二人。
虽然他也夹杂了一些个人情感因素,但总体上还是公正的吧!
【当然,这也不是说朱由校是个完全被污蔑了的圣明之君。】
【毕竟在他的治理下,大明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向深渊更迈进了一步。】
朱元璋:我到底在期待什么?
【还记得我们上次说过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个大案吗?】
【通过明末的三大案,东林党累积了强大的政治资本,在朝政中逐渐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有趣的却是,《明史》中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众正盈朝”。】
【“众正盈朝” 呢,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朝堂之上有众多正直的大臣。】
朱由校的cpU干烧了,不好意思,我可能拿错剧本了!
谁写的“众正盈朝” ???
魏忠贤也是叹为观止,论粉饰太平,还得是你们文人啊!
【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个所谓众正盈朝的天启时代,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