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楼,是揭阳市的象征,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区东入口,邻榕江,取法汉代形式,高达38米,有望成为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城市地标;加上被确定作为新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展示功能用途,它的建成,将激励揭阳六百万英雄儿女,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地理位置
在揭东区和榕城区的交界处,雄踞于宽阔的206国道进入揭阳市区的门户位置,紧邻风光旖旎的榕江。
揭阳楼综合工程的总体布局是广场以“水上莲花”为主题,主楼四周以小河环绕,寓意古护城河和“岭南水乡”之意。揭阳楼广场主轴为东西向,靠东处为盛鼎广场,西为揭阳城楼,总高38米,总层数为五层,其中城台两层,楼阁三层(含暗层一层)。广场主轴为东西向,靠东处为盛鼎广场,西为五层高城楼,主楼前放置9.99米高、重达58吨号称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铜方鼎。而寓意“博大精神”重达136吨的泰山石,更是为这里平添了一份让人惊叹的壮美。整个揭阳楼广场面积逾30万平方米,视野开阔,远眺近观皆是景。
2
构建岭南水城新地标——理想和目标
在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每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以及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往往是突然而至。而其中的每件大事,都是这个时期的愿望与野心的产物。在揭阳力拔粤东发展头筹、赶超进位的建设热潮中,揭阳楼奋然崛起。这个新的城市地标的横空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象征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了从进贤门时代,向着揭阳楼时代的嬗变,也宣示了后来居上的揭阳,敢于担当破解粤东发展难题的“引擎”。
揭阳楼时代的揭阳,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底色,以岭南水城为名片,以忠诚如山、感恩奉献为理念,以奋发有为、和谐发展为精神风貌,以重化产业、现代化服务业为经济龙头,以水陆空交通枢纽为定位,以宜居、宜业、宜游为优越环境,是地方特色鲜亮、富庶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应运而生的揭阳楼,是揭阳历史跨越的雄伟地标、强势发展的城市灵魂。它的巍然突起,不独在于彰显城市建设成就的重任、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改善市民生活的质量,还在于表达揭阳打造特色城市的抱负,以及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雄心。
把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作为“未来文化遗产”进行打造,是一个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是大胆却也充满挑战的战略构想。胸怀大志、精明睿智的揭阳决策者深信:在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来龙去脉遭到破坏,城市建设普遍陷入抄袭和克隆恶性循环的背景下,主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是面向未来、提升城市定位的全新思考和有益尝试,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表现。
美国着名城市研究专家詹姆斯·特拉菲尔说:“科技改变城市面貌,欲望则铸造城市的品格。”创造“未来文化遗产”就是揭阳的欲望。正因如此,旗帜鲜明地喊响打造建筑文化的口号,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的思想内涵,着眼于世界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明确指导城市整体布局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一个城市的文脉就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历史和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把积淀的文化融合在新的建筑上,就能形成独特的魅力,走近文化遗产的标准。揭阳楼的建设,被赋予具有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属性,有鲜明地区个性、社会教育、历史借鉴、研究欣赏价值的文化形态和特质。
规划和设计中,一是突出一个“魂”字。就是“立揭阳之地标,溯人文之根源,彰历史之悠久,统民情之归依,扬传统之美德”。这是对于未来文化遗产标准执行的具体化。
二是讲究一个“品”字。就是要求外形上的整体调谐、富有创意、饱含特色,就是要求表现于精神上的包容性、开放性、科学性等崇高品格,要使它成一代典型、千秋风范。
三是注重一个 “效”字。就是扬我揭阳铸造辉煌气魄,显我揭阳展翅高飞雄姿,更为创造盛世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共享的区域,塑造市民现代品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胸怀打造特色城市的理想,面向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目标,以揭阳楼及其广场建设为首举,彰显一代而强的雄心。当一个城市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为人文精神时,这个城市的前程必然无限光明。
3
在万众热灼的期望中崛起——以民为本的产物
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揭阳的市政建设日益完善,市容市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城市已初步形成。于是加强公共建筑与文化广场的建设,就成了广大市民的迫切需求。
是凝聚人心的需要。揭阳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经过不断的磨合、交流、互助,关系日益融洽。树立一座用大家双手共筑的地标,用以强化“大揭阳”的和衷共济,“统民情之归依”,意义十分深远。
是丰富城市景观的需要。如同大自然的花朵五光十色、各有色彩与形态一样,城市也应是各有特色、各有意象。通过文化韵味深厚、地域风情浓烈的宏大建筑,为城市增加视觉的亮点,构筑、丰富岭南水城特色,增强群众的自信和自豪,提升城市的魅力,是城市建设者锲而不舍的追求。
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不能没有提供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揭阳有丰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这些民间艺术的展演展示提供空间,可以保持城市特有的本色,激活城市的活力,提高市民的生活品味,为之创造休闲、健身的条件,培植健康素质。
古人以为,精神居形体,如火之燃烛。营造开展道德教育、培植人文精神的平台,充实文化内容,以利增强市民对本土历史的认识,培养对于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着,提高道德、审美和科学素质,是揭阳楼建设的又一缘由。
通过开辟多个主题场馆,展示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并纪念先贤和彰扬英烈,以他们的爱国精神、感恩奉献的品德,激励后人见贤思齐、开拓创新、忠于职守,为揭阳建设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利用广场营造相应的设施,以传统的题材,以艺术的形式,诠释、演绎揭阳发展进程与规律,让群众在审美活动中提升理性思维,丰富知识,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观,创新业绩,也是追求的一个效果。
此外,还以现代科学的先进手段,展示宏伟的发展规划,以此来振奋人心,鼓起全民一心建设美好明天的热情。
有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于是有了体现以民为本的这一时代产物。审时度势,以孚众望。顺应民心的揭阳楼在万众灼热的期望中崛起。揭阳楼不仅是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还是决策者造福一方思想感情的物化。
4
亮出揭阳的品牌——关于命名的理由
秦朝雄风,开启揭阳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双溪明月,美丽了岭南水城的千年风韵。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杰出的人物和增光岭南的声名,铸就了揭阳闪亮的品牌。
揭阳一名,是远古文明的产物,百越初民的先声。一万年前,启扣山林的先民,在榕江、韩江和九龙江三江流域的莽原中,筚路褴褛,敲起生活的火光。三千年前,一个以铜鼓为号、以青蛇为图腾的王国,在榕江两岸打造起自己的政治、经济中心。桑浦山、虎头埔与黄岐山遗址,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个体系。浮滨文化的遗存,是揭阳古国的文化烙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泱泱华夏的政区版图上,揭阳首次以岭南首邑的特有坐标,引起国人的瞩目,成为两广地区最早的行政区域之一。
古揭阳东至九龙江口与今之厦门相望,西至瘦牛岭、南阳山与今之五华、陆丰交界,北以揭阳山下平和、平远数县为边疆,南以惠来海岸与南海相接,广袤绵远。
自秦以降,揭阳之名频见中华史册。这就产生迟至唐宋时期,中原人士涉及南方这片神奇土地,脑际翱翔的总是关于揭阳记忆的现象。中唐的潮州刺史韩愈,写下“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的诗句;北宋梅尧臣诗赠友人出任潮州知州,以“自昔揭阳郡,刺史推韩侯”为勉;王安石愈有“揭阳印象”,当朋友赴任遐方,他看到的是“吕君揭阳去,笑谈面生春”的情景。至于郑侠与徐璋,更曾深刻描述揭阳知名一国的原因:“揭阳繁富州……豪家富廪庾,”“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藉藉南海隅。”
不但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丰腴的自然禀赋,揭阳也英才辈出。汉末曾夏聚众自保家园,人心归顺;南朝区金起兵助建梁国,三代封侯;唐代陈元光荡平潮寇,增辟漳州;宋代彭延年威慑侬智高来犯,免一方生灵涂炭。陈希汲以卓越才华,获“广南夫子”之誉;元人金元佑勇杀蒙古悍将,加速了朱元璋推翻元朝的脚步;明朝郑旻恩威并施,大治云贵,树立一代循吏典范;清代卓兴、林本等为保社稷,血战闽粤赣三省,成为彪炳史册的同光五总兵。
积淀深厚的揭阳文化,以包容、进取的特性和力量,推动了粤东社会发展的脚步,闪耀着史诗般的光华。与时俱进中培育升华的“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的时代精神,更在现代建设中树起一杆旗帜,指引开创文明富裕的未来。
必须有一个博大的载体来承载与张扬,让后人在对古代瑰奇人文的瞻仰中,升温复兴雄风、再造辉煌的热情,揭阳的持续发展,后劲才会强大而持久。以揭阳品牌冠名的揭阳楼,因此而奋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