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消亡之路暨香雪海被收购……”
香雪海冰箱是大陆买的最好的冰箱,早在80年代中期开始,凭票500元,无票一台¥650的价格,非常的受欢迎,在大陆拥有很好的渠道和技术,同样拥有生产基地。
今年,香雪海冰箱出售给南棒多星公司。
对双方来说,香雪海冰箱要技术,多辛公司要对方的生产厂和渠道。
文章公布了合并内容:自合资起的3年时间内,合资公司只能生产多星的冰箱,不能再生产香雪海品牌的冰箱。
按照正常情况,任何一家企业,就是用膝盖想都不会接受这样霸王条款,但在那个年代的合资热潮中,与外资的合作,这次的合资是当地作为一起重大的外资项目,已经和当事企业没有任何关系。
在今年,这些外资企业也持续往外散发着焦虑信息,表示就算任由香雪海自己发展三年时间,也绝无可能攻破技术壁垒,不如暂放生产线,与外资进行合作。
三年之后,本土企业便可以使用外资提供的技术进行“卡脖子”的突破,从而曲线翻身。
但是事实是,这些外资企业拿到了本土企业的渠道和生产线之后,就会对本土品牌进行雪藏,然后弃用,直到消失。
文章一经发出,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
这篇文章哪儿来的?
当然是郑百城找人代笔发的,而且还引用了许多被合资企业的品牌下场。
他也理解,此时外资的技术确实比大陆强,他这么发一篇文章,只是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当时他也眼馋香雪海电冰箱,但是没办法,自己要技术没技术要品牌没品牌,而多星公司的优势却是比他强了无数倍。
“卡尔,你派几个人去德国……看看那家企业还在不在……购买他们的所有技术……”
接到电话的卡尔有些莫名其妙,老板怎么跨界了?
身为一名忠诚的属下,他不会质疑老板的命令,既然老板说了,那就要去做。
“朱倩,安排人调查一下,国内有哪些冰箱生产企业。”
郑百诚开始安排工作了,现在他钱太多了,开始发起并购,做大做强。
在这个年代,货币贬值的速度非常的快,如果不发出去,进行保值增值,即使他钱多也会心疼。
他拥有的企业,年营业额都是以百亿为单位计算,利润自然非常可观,不过这些被他用财务手段,通过第三方销售企业隐藏了起来。
现在,他要为这些资金找出路。
“自己真是猪油蒙了心,当包租公不好么?现在好了,这么多人跟自己吃饭……算了,这可能就是自己穿越过来的劳碌命吧!能者多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tm的,说的好像就是自己,哈哈……”
关于老板经常在办公室内,自言自语,自我感觉良好的行为,在两个小蜜书看来,也习惯了。
得意志在S2赛季里失败之后,被分成了东西两个独立的国家,然后被忽悠瘸了,双方又合并成为一个国家,推倒那面墙之后,东边就沦为了西边的‘养料’和产品的倾销地。
卡尔派来的小律师团,由六人组成,包括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两名得裔保镖、翻译。一行人到了法兰克福,他们没有直接去伯林,到这里的目的,自然是找投行帮忙,以他们这种外来人,人生地不熟的,想要在这里想要买到什么,自然是不可能的。
“罗宾先生,您的目的我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比较困难,因为有两大企业在中间,很难办。”
很难办!?又不是不能办。
“我们可以多加钱。”罗宾律师是这次采购的负责人,他有一定的权限。
他很了解这些出身华尔街的人,什么可以打动他们。
没有什么是加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多加钱!?
果然,对方马上由刚才的为难,换上了另一副脸孔,笑着说道:“这不是加不加钱的问题,主要你们是阿美丽砍,我也是阿美丽砍,这个忙我帮定了。”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多能使莫推诿。
罗宾的想法果然没有错,自己楞头青一样购买,肯定买不到,不如找这些深耕这里的投行,让他们来操作,这样会省很多时间,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dKK是东边有名的冰箱制造企业,这家企业在伯林墙推倒之前,是一家有名的企业,冰箱畅销很多国家和地区,这家公司有一项技术,那就是无氟利昂制冷技术,这个技术后来成为了国际通用标准,也可以说让某两家企业获得了巨大成功,赚到了许多钱。
当然,大陆的hi尔在1993年也有自研的无氟制冷技术。
这家企业快要倒闭了,自从1991年开始,受到了西边两家大企业的压力,要么被收购,要么破产关门。
但是,这家企业非常的硬气,就是不关门,就是不被收购,现在还在苟延残喘,到了破产的边缘,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货币升值的打击,让他们的冰箱贵了一倍,从而销售下降,库存积压。
一台冰箱,按照人民币计算,由1990年的2000Rmb到1995年的8000Rmb。
中间Rmb大幅贬值也有影响,如果按1985年汇率计算,那就不到1000Rmb,可以说他不倒闭谁倒闭。
摆在罗宾面前的,就是已经停工了的dKK冰箱工厂。
“如果你要的话,这个工厂所有的生产线,和技术专利全给你们。”
dKK的负责人已经破罐子破摔了,既然管理局要他们死,他们也不想要对方好过。
这家工厂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可能倒闭,因此,能捞一票是一票。
这家工厂倒闭之后,也就是明年会出台一个国际标准,那就是无氟利昂技术将提前成为国际标准。
罗宾请示了卡尔,卡尔又请示了郑百诚……
1995年年底前,东方海外接到了一个订单,从原东得运一批货到沪海,需要一艘大型远洋轮船,走好望角,货主不介意路程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