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72 年那个特殊的时期,大学教育的录取方式悄然发生了变革,采用推荐制。这种全新的模式已然推行了数年之久,给当时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
这是一种全新模式,中国的科考是自隋朝开创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考试制度不断演进完善,并逐渐发展至巅峰状态。
在漫长的岁月里,考试多数情况下一直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备受推崇,其公正性与权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
然而当推荐录取方式取代传统考试成为主流后,这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无异于经历了一次大地震般的颠覆。对于这样的转变,很多人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件极好的事,因为它打破了旧有考试制度存在的局限性和教育资源好地区的隐晦垄断。
为更多的底层但不擅长应试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防止整个社会被和平演变,防止城市教育的过度集中,人才补充全来自教育地区,扩充了底层人民对于政策的话语权。
这对于那些一生都未曾触及过深奥学识的人们而言,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也是百年难遇的绝佳契机!众多人士在接受完相关学习后返回故乡,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无论是对其自身亦或是整个家族来讲,这样的机会无疑都实现了阶级的巨大跨越。
如果未能有如此宝贵的机遇,许多人终其一生恐怕都难以迈入顶尖高校那道大门。正因为有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才得以踏入各大高校的殿堂,并在此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这事同样是一件糟糕透顶的坏事。毕竟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取消之后整个教育层是断的,高技术和高智商的人是没有得到利用的,而且推荐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就像“人是铁饭是钢”里面的人物丁秋楠,穷其一生恐怕都无法得。
另一方面,这些学员在获荐进入大学深造之前,绝大多数都出身于工人、农民或士兵等群体,他们所受的文化教育相当有限,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而且当时招生的条件也算不上严苛,对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要求仅仅停留在初中层次就行。
所以一般基础性的知识他们还能够掌握,但一旦涉及到更为高深复杂、需要深入钻研探讨的学问时,想要传承下去就变得异常艰难了,大学老师也不敢教学生听不懂的知识,这就是个死循环,学习进度跟不上。
后世的现代大学学制一般是四年,这个时候工农兵的学制与现在的学制有所区别,工农兵学制一般是在两到三年,学习完了就回到自己原先的岗位或者地方,还有一部分被被重新分配,大大提高了底民众占据管理者的比例。
尽管中国历代的考试录取方式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但像这般彻底摒弃考试的情况却是破天荒头一遭。
具许大茂所知,这些工农兵学员,在这十年时间,不管是升职加薪还是社会各个阶层都特别喜欢,也提供了很多便利,很多人都是重要岗位。
但在这十年结束之后,这些人身上有这层身份的,基本都不再被重视,或者被放到闲职上,工作中的特意或者无意的排挤将伴随他们一声。有过学生兵经历的人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