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间,教室里只剩下零星几个人。
林睿坐在座位上,手中翻动着一本俄文版的《代数拓扑引论》,神情专注。
忽然,他合上书本,转向身边正在解题的叶灼:“你就是那个叶灼?”
叶灼抬起头,微笑道:“是我。”
“听说你是半路出家的天才?”林睿的语气带着明显的质疑,“三年前成绩平平,突然崛起,一路逆袭?”
周围几个学生立刻竖起了耳朵,生怕错过这场天才对话。
“算是吧。”叶灼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有意思。”林睿推了推眼镜,眼神锐利如鹰,“我从五岁开始学数学,十年寒窗不辍。而你,居然只用了三年?”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刀,带着赤裸裸的不信任:“数学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没有捷径可走。突然开窍的天才,我见得多了,最后都被基础不扎实所困。”
教室里的温度仿佛降低了几度。众人屏息凝神,等待叶灼的回应。
叶灼刚想开口,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
【叮!】
【检测到潜在竞争对手】
【分析:林睿,数学底蕴深厚,高度自信,轻微傲慢】
【威胁等级:A+】
【建议:适度展示实力,确立威信】
【提醒:过度压制可能引发团队分裂】
【推荐策略:和平共处,适度竞争】
叶灼眼中闪过一丝笑意。系统总是这样贴心,不仅给出分析,还附带处理建议。
“数学确实需要积累,”叶灼缓缓放下笔,语气平和,“但思维方式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三年够不够,让成果说话吧。”
林睿微微挑眉:“成果?你是说那五道题?”
“五道题只是开始。”叶灼微笑着,眼神坦然,没有丝毫退缩,“未来还长,比赛还多,不是吗?”
两人四目相对,空气中仿佛有火花闪烁。围观的同学们面面相觑,感受到了两位天才之间无声的交锋。
“叶灼、林睿,请到办公室来一下。”下午课间,广播里突然传来陈教练的声音。
“有好戏看了!”同学们窃窃私语。
教练办公室里,五位教练齐聚一堂,神情严肃。
“明天就是集训的第一次阶段测试。”陈教练直奔主题,“我们决定让你们两人同台解题,考验团队协作能力。”
叶灼和林睿同时一怔。
“同台?”林睿皱眉,“什么意思?”
张教练解释道:“你们将在同一块黑板上解题,一人一边,既是竞争也是合作。五道超难题,要求展示完整解题过程,速度和正确性同样重要。”
王教练补充:“这是对你们默契程度的考验。真正的团队,需要优秀的个人,更需要完美的配合。”
“有趣。”林睿推了推眼镜,目光投向叶灼,“希望你能跟上我的速度。”
叶灼微微一笑:“彼此彼此。”
离开办公室时,两人谁都没有说话,空气中弥漫着一触即发的火药味。
第二天,整个集训营的学生都聚集在大礼堂。
两块巨大的黑板并排竖立在舞台上,一左一右,中间只隔着一条细线。
“今天的主角是叶灼和林睿。”陈教练面对全场宣布,“他们将同时解答五道难题,大家仔细观摩,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叶灼和林睿分别站在自己的黑板前,手中握着粉笔,神情专注。
“第一题,请证明...”
题目宣读完毕,计时开始。
两人同时动笔,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林睿的书写工整有力,每一步骤都清晰可辨;叶灼的字迹飘逸潇洒,行云流水般在黑板上延展。
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速度——几乎完全同步!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每道题两人都几乎在同一时刻放下粉笔,宣告完成。
然而,当大家仔细对比两块黑板时,惊讶地发现:解法完全不同!
林睿的解法步骤严谨,逻辑清晰,处处遵循经典理论;叶灼则另辟蹊径,时而跳跃性推导,时而巧妙转换,充满创造性思维。
五道题全部解答完毕,台下掌声雷动。
“时间完全相同,但风格截然不同。”陈教练走上台,指着两块黑板分析道,“让我们来看看第四题...”
他详细比较了两人的解法:林睿用了标准的泛函分析方法,每一步都有理论支撑,论证严密无懈可击;叶灼则巧妙运用几何直观,将复杂问题简化,三两步就得出结论。
“林睿的解法就像一座精密的宫殿,每一块砖石都恰到好处;叶灼的解法则如行云流水,看似随意却暗含玄机。”李教练补充道。
台下的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有人疯狂记笔记,有人拍照留存,还有人小声讨论着哪种方法更值得学习。
“最后一题尤其精彩,”王教练指着黑板,“林睿用了十二步完成证明,步步为营;叶灼只用了七步,跳跃性很强但每一步都精准无误。”
两位主角站在台上,各自看着对方的黑板,眼神中流露出不同的情绪——林睿的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叶灼则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
“总结一下,”陈教练站在中央,环视全场,“两人的表现都堪称完美,但风格迥异。”
他转向林睿:“林睿的解法严谨规范,体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系统的训练。这是标准学院派风格,值得大家学习。”
林睿微微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然而,当陈教练转向叶灼时,语气明显更加热情:“而叶灼的解法则展现了非凡的创新思维和数学直觉。他能够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最简捷的解决路径。这种能力在国际比赛中尤为珍贵!”
其他教练纷纷附和:
“创新是数学的灵魂。”
“标新立异比墨守成规更难能可贵。”
“叶灼的思维方式很适合应对未知问题。”
林睿的表情逐渐凝固,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他的十年寒窗苦读,在教练们眼中竟然不如叶灼的“天马行空”?
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热烈。林睿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掌声渐歇,林睿突然向前一步,声音沉稳而有力:
“感谢各位教练的点评。”他推了推眼镜,目光如炬,“但我想说,创新固然好,但基础才是根本。”
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林睿的声音越来越有力,“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每一步推导都必须有理论支撑。即兴发挥可能偶尔成功,但长远来看,系统性训练才是王道。”
他转向叶灼,眼神中带着挑战:“三年的积累,再天才也有局限。在更复杂的问题面前,捷径终将失效。”
礼堂内气氛紧张,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教练们面面相觑,没想到林睿会当众发表这样的言论。
所有人都看向叶灼,等待他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