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也补充道:“是啊,叶灼同学。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你需要什么样的科研条件,我相信都能得到满足。”
叶灼注视着面前这些神情严肃的长辈们,心中愈发明晰自己的决定。
“谢谢各位领导的关心,”他平静地说,“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会议结束后,叶灼刚走出校门,就被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围住了。
“叶灼同学,听说哈佛大学向你提供了终身教职,是真的吗?”
“叶同学,麻省理工为了招揽你,开出了什么条件?”
“叶灼,你会选择出国深造吗?国家会不会因此流失人才?”
闪光灯此起彼伏,录音笔和摄像机对准了他。叶灼微微皱眉,没想到消息传播得如此之快。
他礼貌但坚定地表示:“抱歉,现在还不方便回应这些问题。适当的时候,我会公开我的决定。”
尽管如此,“天价挖角”的消息还是迅速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国外顶尖名校争抢中国高中生 条件优厚前所未有】
【人才外流?多所世界名校向中国“学霸”伸出橄榄枝】
【独家:哈佛校长亲自邀请中国高中生 承诺“史无前例”待遇】
社交媒体上,讨论更是如火如荼。
有人认为他应该把握机会,到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也有人担忧国家会流失珍贵人才;还有人质疑这些消息的真实性,认为是炒作......
叶灼关掉手机,望向窗外。他知道,是时候做出自己的回应了。
考虑再三,叶灼决定接受央视的专访,正式回应这场风波。
演播室内,灯光明亮,主持人亲切地介绍了近期的情况,然后抛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叶灼同学,面对这些世界顶级学府开出的优厚条件,你的选择是什么?”
摄像机对准了叶灼。他微微一笑,语气平和而坚定:
“首先,我要感谢这些学校的厚爱和认可。这些邀请函和优厚条件,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坚定:
“但我最终的回答很简单——感谢厚爱,但我是中国人。”
主持人微微一怔:“这意味着......”
叶灼点点头:“是的,我选择留在中国,在自己的祖国深造和发展。”
他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世界一流大学的确有许多优势和资源。但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不仅取决于外部条件,更取决于内在动力和归属感。”
“我从小在中国长大,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享受着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在我看来,这份情感和责任,远比一纸邀请函更加珍贵。”
他微微一笑:“而且说实话,麻省理工和哈佛的实验室条件,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关键是人的思想和创造力。我相信,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能够做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
“感谢厚爱,但我是中国人。”
这句简短有力的话语,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纷纷更新:
【叶灼回应外国名校邀请:感谢厚爱,但我是中国人】
【高考状元拒绝哈佛终身教职:我选择留在祖国】
【“我是中国人”——一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思】
社交媒体上,这句话迅速成为热门话题,无数网友纷纷点赞转发,称赞叶灼的爱国情怀和坚定选择。
【@科学日报: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年轻一代的选择。叶灼同学的决定,让人敬佩。】
【@教育部官方账号:为有这样的青年才俊而骄傲!教育部将全力支持叶灼同学的学业和发展。】
【@网友麦兜: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人热泪盈眶。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和担当!】
评论区里,点赞数最高的一条是:
【叶灼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和选择。】
媒体的报道、网友的讨论,一时间将这个话题推向了高潮。叶灼的决定,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选择,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回到家中,叶灼躺在床上,闭上眼睛。
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叮!】
【任务完成:凡尔赛回应】
【表现评级:SSS(卓越)】
【分析:宿主以平静而坚定的态度表达立场,既表达了对国外名校的感谢,又展现了爱国情怀,完美诠释了凡尔赛精髓】
【获得奖励:】
【1. 国际谈判能力+(超额完成)】
【2. 社交影响力+(超额完成)】
【3. 国民认同感+(额外奖励)】
【4. 爱国情怀光环(特殊奖励:在国内公共场合获得额外尊重)】
【5. 特殊技能:外交辞令(在复杂情境下更容易找到恰当表达)】
【系统评价:宿主的回应既有大国自信,又不失谦逊礼貌,一句“我是中国人”胜过千言万语。这不仅是个人形象的提升,更是对国家软实力的贡献。】
叶灼看着这份丰厚的奖励,嘴角微微上扬。虽然他的决定主要源于内心的真实想法,但系统的肯定和奖励,无疑是一种额外的鼓励。
“爱国情怀光环”和“外交辞令”这两项特殊奖励,让他感到尤为惊喜。这意味着他在未来的公共场合和国际交流中,将拥有更多优势。
第二天早上,叶灼的手机响起。
是一个陌生号码,但显示来自北京。
“叶灼同学,你好,我是教育部张部长。”电话那头传来沉稳的声音。
叶灼一愣,随即恭敬地回答:“张部长好。”
“叶灼同学,昨天看了你的采访,非常感动。”张部长的声音透着真诚,“代表教育部,我要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继续说道:“你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决定,更是对国家教育和科研体系的信任。我向你保证,国家一定会为你创造最好的条件。”
张部长详细询问了叶灼的未来规划和需求,并表示教育部将专门成立工作组,协调顶尖高校为他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和科研环境。
“你有什么特殊需求或想法,都可以直接告诉我。”张部长语气诚恳,“国家的未来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
寒假前一周,叶灼的手机又响了起来。
他看了眼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喂,您好?”叶灼的语气依旧平静。
“是叶灼同学吗?我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郑院士。”电话那头传来一位老者沉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