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收到叶灼发来的解题思路文档,快速浏览了一遍,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虽然她是语文老师,但即使是外行也能感受到这些解法中蕴含的天才光芒。
她立刻将文档转发到学校教师专业群中,配文:“叶灼同学分享的几道难题解题思路,请各位老师指正。”
不到一分钟,群里就炸开了锅。
“这.....。这不是正常高中生能想出来的思路!”
“第三种解法利用了三维空间几何变换,太惊艳了!”
“这孩子是从哪冒出来的?三年前我可没发现他有这种天赋啊!”
各科老师纷纷发表专业评论,从不同角度解析叶灼的思路有多么独特和深刻。
生物组张老师甚至表示:“如果他的基因测序题解法是对的,那比我看到的官方参考答案还要精确......”
数学组的王组长是学校公认的“刀子嘴”,平时评价学生从不留情面,能得到他一句“不错”已经是莫大的肯定。
然而,今天他却在群里连发三条消息:
“第一遍看时,我以为这是某位大学教授的解法。”
“再仔细分析后,我确信——这比官方给的参考答案更简洁优雅!”
“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引入复变函数思想,三步解决原本需要七八步的计算,这已经达到了大学数学专业的思维水平!”
王组长甚至直接打电话给李老师:“这孩子以后肯定能成大器!我从教三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高中生能有这种数学思维!”
李老师听着电话那头激动的声音,心中既骄傲又感慨。作为班主任,看到学生获得如此高的专业认可,这大概是最幸福的时刻了。
物理组的陈老师是理科实验班的主讲,平时就以严谨着称,学生们私下称他为“物理活字典”。
此刻,他在群里郑重发言:“必须承认,叶灼同学关于电磁场题的解析已经完全超出了高中教学大纲范畴。”
“他引入的量子电动力学初步概念,属于大学物理专业的核心内容,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丝毫不显生硬。”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对物理本质的理解深度。他不是简单套用公式,而是从基本原理出发进行推导,这种思维方式非常难得。”
陈老师还专门在群里@了校长:“强烈建议学校保存这份解题思路,可能会成为我校未来的珍贵教学资料!”
其他科目老师也纷纷附和,化学老师甚至表示想邀请叶灼录制一段视频,详细讲解他的有机合成路径设计思想。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
不知何故,教师群中的讨论截图很快流出,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疯传。
微博上,#高考生解题思路惊艳教师群#迅速冲上热搜。
“据说这位高中生的解题思路连大学教授都自叹不如?”
“官方答案:七步解题,高考生:我三步搞定,赶着回家吃饭呢!”
“数学老师:这是我教过最强的学生,物理老师:不,是我教过最强的!”
各大自媒体争相报道,纷纷配上“天才解题”、“横空出世”等夸张标题。
某知名科普号甚至将叶灼的解题思路与历史上着名数学家高斯少年时代的轶事相提并论,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叶灼看着手机上不断增长的通知数量,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次的风波,恐怕比校长来电还要猛烈。
【叮!】
【事件评价:学术思想意外传播,影响力突破预期】
【表现分析:理论深度98%,创新性97%,表达精确度96%】
【奖励:学术影响力+5级,专业权威性+4级】
【新技能解锁:跨学科整合(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提示:你的学术观点已被主流认可,未来可塑造学科发展方向】
叶灼看着系统弹出的新奖励,眼前一亮。
这次的系统奖励特别丰厚,尤其是那个“跨学科整合”技能,简直就是为未来的大学研究量身定制。
更让他惊喜的是“塑造学科发展方向”的暗示——这意味着系统认可他已经具备了影响学术界的潜力。
比起那些名校抛出的各种条件,这种能力层面的提升才是真正的宝贵财富。
叶灼微微一笑,轻轻关闭了电脑。窗外,星光依旧明亮,而他的未来,似乎比这星光更加璀璨。
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次日上午,教育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简短声明:
“关于近期社交媒体流传的某高考生解题方法,我部已关注。特此声明:高考评分以阅卷组专业评判为准,任何个人解法,无论多么创新,都需符合评分标准。请广大考生及家长理性看待,勿过度解读,静待成绩公布。”
这条官方声明一出,又引发了新一轮热议:
“教育部都惊动了?这位同学是要上天啊!”
“翻译:这孩子的解法太超前了,阅卷老师可能都看不懂......”
“现在的高考生都这么猛的吗?我当年高考满脑子只想着赶紧考完去网吧...”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甚至有记者联系上了几位退休的高考命题组专家,请他们点评叶灼的解题思路。
叶灼躺在床上,看着手机上不断刷新的新闻,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突然有些期待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天了——不是为了分数本身,而是想看看这场闹剧最终会如何收场。
而系统的提示,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注意:舆论热度持续攀升,但核心价值已获取,可适当降温】
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阅卷点,首席阅卷老师马文海的手微微发抖。
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十二个小时,疲惫不堪。然而,当他翻开这份作文时,所有的困意瞬间烟消云散。
“这..。这不可能是高中生写的东西!”
作文题目很平常:《论科技创新与人类未来》。但眼前这篇《论可控核聚变》的内容,却让他这个教了三十年书的老教师惊得说不出话来。
纸上密密麻麻的方程式、推导过程、理论验证.....。甚至还有几幅精确到毫米的工程设计草图。
马老师颤抖着拿起电话,拨通了阅卷组长的号码:“王组长,我这里有一篇作文,你得亲自看看......”
三小时后,这篇署名为“叶灼”的高考作文,被专人送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