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部考试中心。
数学出题组组长王教授脸色凝重地看着屏幕上的微博内容,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马上联系所有组员,一小时内赶到会议室!”
半小时后,七位资深教授聚集在会议室,投影仪上显示着叶灼的分析内容。
“各位,情况很紧急。这位叶灼同学指出的三处瑕疵,经我初步验证,似乎......”王教授深吸一口气,“似乎确实存在。”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不可能!我们反复校对过至少五遍!”
“让我看看.....。这个推导过程.....。天哪!”
“他是怎么发现这个边界条件的问题的?连我们都忽略了......”
讨论声此起彼伏,七位教授紧急分工,开始重新验证整套试题。
王教授揉了揉太阳穴,苦笑道:“三十年命题经验,第一次被一个考生指出漏洞,还是如此专业的指出.....。真是......”
经过六小时的紧急复核,出题组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叶灼指出的三处瑕疵确实存在。
尤其是那个边界条件的问题,在特定情况下确实会导致多解情况,这是命题过程中完全没有预见到的。
当晚,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补充说明:
“经专家组研究,确认今年高考数学试卷第21题在特定条件下存在解释空间,现发布补充评分标准。感谢广大师生的关注与建议,特别感谢叶灼同学的专业分析。”
这则官方声明一出,立刻引爆了全网讨论。无数网友惊叹于一个高中生竟能指出国家级命题专家组都忽略的问题。
一时间,“高考天才”“数学奇才”“未来的菲尔兹奖得主”等称号纷纷落在叶灼头上。
而这一切的主角,此刻正躺在床上,看着系统的新提示微微一笑。
【叮!】
【成就达成:首次影响国家级学术评估】
【奖励1:学术影响力+30,专业权威性+25】
【奖励2:分析能力(LV.3→LV.4)】
【解锁新能力:学术辩论(提高75%说服力,30%概率直接说服学术对手)】
【特别提示:你的社会影响力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媒体关注度即将达到顶峰】
叶灼看着这些奖励,满意地点点头。
这次的收获比他预期的还要丰厚。尤其是那个“学术辩论”能力,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看来我得准备一下了......”叶灼喃喃自语,“接下来可能要面对更多的公众关注和学术交流。”
他打开电脑,开始查阅各大高校的特殊招生政策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计划。
有了系统的加持,他完全可以跳过常规的升学路径,直接进入最顶尖的科研平台。
未来,将是一片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次日早晨,叶灼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
发件人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内容简明扼要:
“叶灼同学:
您对今年高考试题的专业分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考试中心特邀您在高考结束后参与我们的命题研讨会,为未来的高考命题工作提供宝贵建议。
此次研讨会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教育专家参与,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
期待您的回复。”
邮件末尾还附带了一份正式的邀请函,盖有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公章。
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叶灼刚刚结束一场长达两小时的网络直播。
直播中,他应粉丝要求,详细讲解了高考物理第十九题的多种解法,引得无数学生和老师连连称赞。
正当他准备关闭电脑休息时,手机突然疯狂震动起来。
“这么晚了,谁啊......”叶灼皱了皱眉,拿起手机一看,不由得愣住了。
班长、班主任、学校校长,甚至还有几个陌生号码,全都在同一时间发来消息。
他随手点开班长的微信:“学神!出大事了!教育部对你的试卷单独处理!全网都在传!”
叶灼一头雾水,立刻打开微博。果然,热搜榜第一的位置赫然是:“#高考满分考生试卷特殊处理#”。
“搞什么鬼......”
他点进话题,发现已有上百万的讨论量,各大媒体纷纷转发相关消息,甚至连央视新闻都发布了官方消息确认此事。
叶灼眉头紧锁,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叶灼快速浏览着各大媒体的报道,终于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据教育部内部人士透露,叶灼的全套高考答卷已被单独抽出,不再进入常规的扫描评卷流程。
原本的流程是,所有考生的答卷会被扫描进系统,由两名老师分别评阅,若分差过大则由第三人仲裁。
但叶灼的试卷却被直接送往北京,由专门的专家组保管评阅。
“这也太夸张了吧......”叶灼自言自语道。
他继续往下看,一篇来自知名教育媒体的深度报道详细解释了这一特殊安排的原因。
据知情人士透露,叶灼在微博上发布的高考分析引起了教育部高层的注意。当初步核对他的答卷时,发现其解答方式与标准答案有很大差异,却又无法否认其正确性和创新性。
“这小子的物理解法连我看了都惊叹不已,完全超出了高中教学范围,评卷老师哪能评得了?”一位匿名的命题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教育部特别成立了一个由顶尖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专门负责评审叶灼的答卷。
专家组成员包括中科院的两位院士、四位一线高校教授,以及三位资深的命题专家。
他们将在一周内完成评审,给出最终的成绩认定。
这种待遇,在高考史上闻所未闻。
叶灼看着这些报道,一时间有些恍惚。微博上,网友们已经炸开了锅:
“这是什么神仙考生啊?答案牛到需要院士来评阅?”
“我上高中时要是有他一半的水平,现在就不用加班了......”
“话说这不会是教育部在炒作吧?高考都考完了还搞这出......”
“别质疑了,人家分析的那些高考题你们看了吗?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
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各种猜测和质疑层出不穷。
正当叶灼思考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关注时,系统的提示音响起。
【叮!】
【警告:检测到非常规社会关注度激增】
【建议:保持低调谨慎态度,避免过度曝光】
【风险提示:公众舆论波动性大,极易引发争议】
【策略建议:简短回应,强调尊重教育部决定,减少个人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