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船往昔在北京景山学校任教时,便是备受赞誉的优秀教师,回到老家后,在四川老家的悠悠九载时光里,李铁船因儿子尚处年幼懵懂之期,加之诸事繁杂,基本上未能抽出专门的时间悉心教导儿子。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因语言不通以及风土人情各异等多方面因素,他不得不亲自挑起教导儿子的重担,成为儿子的授业恩师。
李铁船在县衙处理完县令公务的闲暇之余,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李准的教导之中。他的教学方法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每当出门公干或者下乡体察民情之时,他总会在马背上构思创作格式文章,每月这般产出的文章便有三至五篇之多。待回到衙门之后,他便会将这些文章细细地讲给李准听,着重要求李准熟读文章内容,却并不强制他背诵。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书籍,他更侧重于让李准研习历史典籍,诸如《纲鉴》《易知录》等,在他看来,历史是一面镜子,能让儿子从中汲取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李铁船对儿子的学业要求严格且细致,他要求李准每日抄写《纲鉴》《易知录》二三页,同时还要抄写《说文解字》一二篇。他语重心长地补充道:“对这些古文,你不必像小孩子那般死记硬背,背得滚瓜烂熟,关键在于用心去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且认真抄写一遍。只要你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这些字词自然而然就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之中。”
在老家邻水前来相伴的业师黄俊三的陪同下,李准师徒二人满怀憧憬,踏上了北上求学考试的漫漫征途。他们先是乘坐海船从广州出发,船儿在浩瀚的大海上乘风破浪,向着天津进发。经过数日的漫长航行,他们终于抵达了天津。上岸之后,二人又换乘马车,向着心中的京城 —— 北京,继续进发。马车内,李准与黄老师热烈地交谈着学习心得,分享着彼此对北京的无限憧憬。车轮滚滚,一路颠簸,终于,他们抵达了北京,住进了钱粮胡同西口大佛寺后的少轩太史之家。
少轩乃是四川宜宾人士,进士出身,与李准的父亲李铁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在少轩家中,时常会有四川老乡前来,为李准的学业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其中,有泸州进士兵部主事高蔚然,还有顺庆府南充进士礼部主事何云骠等。他们或是在静谧的书房里,与李准一起深入探讨学问的奥秘,或是在清幽的庭院中,娓娓讲述自己的从政经验以及独特的学习方法,李准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一天晚上,月色如水,洒在庭院之中。少轩伯伯满脸热情地对李准说:“贤侄,你既然前来参加科举考试,那就得透彻明白考试的规矩格式。” 李准闻言,立刻恭恭敬敬地虚心回答:“伯伯,大清的考试格式为八股文,八股文的名称源于其独特的格式,它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每一段都要采用排比对偶句,各段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对偶关系。”
少轩伯伯听后,满意地连连点头,高兴地说:“说得好!每一段都要按照特定的句式和字数来书写,丝毫不能随意增减,同时还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讲究平仄声韵的和谐搭配。”
李准微微皱起眉头,满脸疑惑地问道:“但八股文在形式上过于刻板,严重束缚了个人思想和创意的自由发挥。在我看来,文章写得美观潇洒固然重要,可作者能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更为关键的。”
少轩伯伯听后,深有同感地点头笑说:“确实如此,洋务共和运动人士,像袁世凯、张之洞等,都在积极上书,强烈要求彻底废除八股文这一考试格式。”
李准一听,顿时兴奋起来,急切地问道:“伯伯,那我能赶上这一变革吗?”
少轩伯伯长叹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依我观察,八股文虽然已然走向没落,但真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恐怕还得要 10 年之久。”
在北京的这几个月里,李准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充实而又忙碌。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京城的大街小巷,他便早早地起床,迅速洗漱完毕后,便匆匆前往学堂读书。学堂里,先生们身着长袍,摇头晃脑地讲解着经典着作,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将学生们带入了知识的浩瀚海洋。学生们则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听讲,不时地低下头,认真地做着笔记。李准坐在书桌前,眼神专注而坚定,紧紧地盯着书本,时而双眉紧锁,陷入深深的思考,时而奋笔疾书,将心中的感悟和想法记录下来。
夜晚,万籁俱寂,整个京城仿佛都进入了梦乡,他回到住处,牢记母亲的严厉嘱托,未曾外出参加任何活动。他安静地坐在烛光下,一笔一划地认真抄写着老师安排的各种作业,那跳动的烛光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的梦想与期望,承载着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说实话,李准学习极为认真刻苦,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也基本能够理解透彻,自认为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只待在考场上一展身手。 然而,命运却似乎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几个月后的顺天府乡试,李准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放榜,可最终却遗憾地发现,榜上并没有自己的名字。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李准只觉得眼前一黑,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满心的期待瞬间如泡沫般破碎,化为了泡影。
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神空洞而又充满了失落和沮丧,仿佛灵魂都被抽离了身体。黄老师见状,赶忙快步上前,轻声安慰他,师徒二人怀着无比懊恼的心情,踏上了回乡之路。
一路上,黄老师不辞辛劳,不断地开导李准,给他讲述许多古人历经挫折却不屈不挠,最终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鼓励他不要因此气馁,要重拾信心,勇敢地面对未来。
而此时,在遥远的广东家乡,李准的妻子黄翠香正怀着身孕,她每日倚门而望,满心期待着丈夫的归来。她轻抚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心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期待着丈夫能早日回到身边,共同迎接新生命的降临。 考场失意,情场得意。
李准刚一回到广东家中,便看到一个粉嘟嘟、胖呼呼的小千金正对着他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那一刻,他心中的阴霾瞬间消散,低落的心情也随之融化。这个可爱的小天使,宛如冬日里的暖阳,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喜悦。
由于李准回到广东的时间正值菊花盛开的金秋季节,爷爷李铁船满怀慈爱,为长孙女取名为 “菊荪”。李准终于升级当了爸爸,这份突如其来的喜悦,也让他逐渐从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他重新振作精神,发奋图强,勤奋读书,全身心地准备迎接两年后的会考。 那么,李准能在接下来的会考中金榜题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