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 日,李准刚刚抵达惠州不久,还未来得及稍作喘息,便收到了两广总督周玉山的紧急电告:潮州饶平县黄冈民军暴动,命令他立即率部增援。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头,他的心中瞬间一紧,意识到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率领吴宗禹、李耀汉亲卫营,趁着夜色紧急出发增援潮州。在月光的映照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而决绝,他深知,此去潮州,乃是一场关乎命运的生死较量,他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与责任,必须全力以赴。
当李准率领着队伍在夜色中如疾风般疾驰时,凛冽的风在他耳边呼啸而过,仿佛在焦急地催促他加快脚步。月光如水,洒在他那坚毅的面容上,映照出他坚定不移的眼神。此时,他的心中唯有一个信念,那便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黄冈,平息这场突如其来的暴动,恢复当地的秩序与安宁。
与此同时,周玉山将总督直接管理的广州新军标统赵士的几个营划归李准统一指挥,共同前往黄冈增援。士兵们在黑夜中艰难地前行着,队伍稀稀拉拉,毫无斗志与紧迫感,宛如一群迷失方向的羔羊,在黑暗中徘徊不前。赵士率领的新军虽然距离汕头更近,占据着地理上的优势,然而他们的行动却异常缓慢,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死死拖住了脚步。李准起初以为新军只是由于很少参与军事行动,故而组织涣散,并未对此太过在意。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疏忽竟会在日后的战斗中埋下一颗巨大的隐患,犹如一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战局带来意想不到的危机。
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25 日下午,李准终于率领部队抵达了汕头。潮州黄冈位于沿海地区,是广东省与福建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黄冈地处闽粤交界的交通要冲,濒临南海,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自古以来便有木船通往海外。在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这里一直都是粤东的军事要地。清代的黄冈城,设有潮镇黄冈协左右两营,左营设有副将、都司、守备各一员,千总二、把总四,兵五百七十八名,马五十八匹。清末,柘林司也设在黄冈东门内。
在这个充满历史底蕴与战火硝烟的地方,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起义军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清军的防线,他们的呐喊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悲壮激昂的战斗乐章,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此时,李准已经详细了解了事件的全部过程。这场事件的领头人是一个名叫余既成的戏班主,年仅 33 岁。他 15 岁时便随父加入戏班,成为一名童伶,在 20 岁的青年时期,他毅然组织黄冈三合会,担任三合会堂主,并以菁园《名贤余氏家庙》为会址。余既成在 1904 年与潮州三合会堂主许雪秋志同道合,并于 1906 年经许雪秋引荐,在香港由陈少白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此次事件的实际策划人是许雪秋,然而此时他正在香港筹措枪械,尚未回到黄冈。
因事发突然,起义仓促发动,5 月 22 日,余既成与陈涌波、何子渊等潮梅会党领导人迅速汇合党众千余人在黄冈连厝坟埔集中,他们辫嵌白布,袖镶红布,以此作为起义军的明显记号,并于农历四月十一日晚,秘密集结七百余人于黄冈镇北郊发动丁未黄冈起义。
潮汕的揭阳县乃是李准父亲李铁船任职广东的第一站。当年,揭阳曾遭遇严重的台风水灾事故,李铁船心怀慈悲,个人慷慨捐出了不少银子,全力救助受灾百姓,成功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这是李铁船的第一次赈灾善举,潮汕百姓对其感恩戴德,铭记于心。而这也为李准后来在赈捐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深厚的民心基础,犹如一颗善良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当李准踏上汕头的土地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他的母亲便是因为随同父亲到揭阳县任职,在途中遭受海上颠簸,病情加重而不幸辞世。他深知,这场即将在黄冈展开的战斗的胜负,关系到整个广东的命运走向,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仿佛在向这片土地宣誓,他必将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扞卫和平与安宁。
革命党东西两端同时起事,清军东西两边防线也同时失守,李准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势,只得兵分两路分别救援。他果断命令吴宗禹部由澄海之樟林出发,前去救援井洲被围的黄金福部;同时,命潮阳防营游击赵月修率王月义等攻击敌军,以解饶平之围。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李准的心中虽然充满了压力,但也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坚信,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与麾下将士的英勇无畏,一定能够带领着队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扭转战局。起义军号称 5000 多人,但实际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兵力却不到千人。由于此前与黄金福部相持了数日,已消耗了不少兵力与物资。如今,面对李准率领的强大生力军加入战斗,革命军在实力上显然难以与之抗衡,仅激战一天便败下阵来,无奈地逃向西北部山区。总兵黄金福部在李准的救援下,终于得以脱险。
李准随后集合所有部队,对黄冈发起猛烈攻击,革命军见李准的攻势如排山倒海般势不可当,为保存实力,只得弃城逃往云霄山绍安等福建山区。
当所有战斗终于结束时,赵士率领的新军才姗姗来迟地抵达汕头。李准当时对此毫不知情,其实新军标统赵士的真实身份是同盟会员。当时同盟会南方支部原本计划要求赵士趁此机会发动起义,同时在三个的方向清军开战,形成强大的战略攻势。然后而,由于他刚到新军不久,工作尚未全面深入展开,同盟会在新军中的势力还不够成熟,根本无法有效地掌控新军。若此时贸然起义,不但不可能取得成功,反而还将彻底暴露同盟会在新军中的长远发展规划,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赵士巧妙地采用拖字诀,成功骗过了李准和清政府,暂时保住了同盟会在新军中的秘密力量。
那么,赵士率领的新军会悄然起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