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黎明,晨曦如缕,轻柔地洒落在广袤无垠的海面上,粼粼波光随之泛起,仿佛为这片蓝色的世界铺上了一层细碎的金箔。李准在这黎明的微光中早早醒来,简单用过早餐后,便迫不及待地继续向东航行。船只似灵动的巨鸟,在海天之间破浪前行,船头劈开海浪,激起层层洁白的水花,恰似这蓝色画卷上跳跃的音符。
船行约一个小时,航程推进至约十海里处,一座岛屿如同一颗璀璨明珠,赫然跃入众人的视野。而令人惊喜万分的是,海面上竟还有一艘渔船,在波光中悠悠摇曳,宛如大海中一片轻盈的叶子。众人见此情景,仿佛遇见了久别重逢的挚友,兴奋之情瞬间溢于言表,纷纷争先恐后地朝着岛屿抢滩登陆。
海滩边的浅水区里,树枝巧妙地围成了一大圈,恰似一个天然的海上养殖场。圈内,海鸟悠然踱步,时而低头啄食,时而引颈长鸣;海参在水中自在穿梭,灵动的身姿若隐若现;刺参紧紧吸附在礁石上,宛如忠诚的卫士;玳瑁则不紧不慢地划动着四肢,仿佛在悠然品味这片海域的宁静与生机。
岸边的椰子树下,一位渔民头戴椰子斗笠,正安然坐在礁石上乘凉,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海边画卷。
李准迈着稳健的步伐,神色和蔼地走近这位渔民。只见他身形清瘦,脊背如久经风雨的老松,虽微微有些弯曲,却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儿。他的面庞被海风与烈日雕琢得黝黑发亮,犹如古铜铸就,每一道皱纹都像是被岁月之笔精心刻画,深深浅浅地记录着他在海上的漂泊与劳作。高高耸起的颧骨,恰似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那是漫长的海上生涯赋予他的沧桑标识。从面容判断,年龄约莫 50 岁上下。
此刻,老渔翁正微微闭着双眼,头轻轻后仰,靠在身后的椰树上,似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听到脚步声渐近,他缓缓地睁开双眼,那双眼眸透着一种历经风浪后的沉稳与坚毅。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即目光落在众人的水师服饰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
他不紧不慢地直起身子,双手在身前的衣角上蹭了蹭,接着,他抬起手,轻轻摘下头上的椰子斗笠,放在一旁的礁石上,动作娴熟而自然。随后,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挺直了腰板,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静静地等待着众人靠近。
李准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礼貌地微微欠身,语气轻柔而亲切地问道:“老哥哥,您贵姓啊?今年高寿,靠什么指引来到此处的呀?”
老渔翁迎着海风,声音虽略带沙哑,却沉稳有力地答道:“我姓邝,今年 49 岁,是靠着祖传的《更路簿》来到这儿的。”
李准眼中满是好奇,紧接着问道:“邝大哥,是不是你们每位渔民都有这《更路簿》呀?”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这一神秘航海工具的强烈探究欲望。
老渔翁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着一丝骄傲,认真地说道:“不,只有船长才有。而且都是手抄本,一来这东西珍贵无比,二来普通渔民也难以参透其中奥秘。” 那手抄的《更路簿》,在他眼中仿佛是家族最珍贵的传家之宝,每一页都写满了无尽的智慧与神秘。
林国祥在一旁接过话茬,语气沉稳而庄重地说道:“在咱们南海渔民的《更路簿》中,详细收录了南海诸岛由渔民命名的地方。不仅如此,还对南海海域诸多礁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记录。”
老渔翁在一旁用力点头,附和道:“老将军说得对极了,我们陵水汦的渔民出海,全靠这《更路簿》指引方向。” 他的脸上,洋溢着对《更路簿》的深深信任与依赖,那是在多年海上漂泊生涯中积累下来的深厚情感,恰似对至亲之人的眷恋,无比真挚。
李准又好奇地追问:“邝大哥,每次出海前,是不是都得仔仔细细研读这《更路簿》啊?”
老渔翁神色凝重地点点头,认真说道:“那是自然,每次出海前,我都要反复翻看,把里面关于航线、暗礁位置、水流变化等记载都琢磨得透透彻彻,心里才觉得踏实。这《更路簿》对咱们渔民来说,就跟命根子似的,要是没了它,在这茫茫大海上可就两眼一抹黑,啥都抓瞎咯。”
王雪岑这时也饶有兴致地凑了过来,问道:“邝老哥,这《更路簿》既然如此重要,那传承的时候想必也有诸多讲究吧?”
老渔翁神情庄重,缓缓说道:“那是肯定的,这《更路簿》传男不传女。而且在传给下一代之前,得先让他跟着出海历练,把海上的各种门道都摸熟了,才能郑重其事地交到他手上。”
李准感慨万千地说道:“这《更路簿》可真是了不起,是咱们南海渔民生存繁衍的秘籍宝典啊。”
老渔翁微笑着说道:“是啊,这都是祖祖辈辈在海上摸爬滚打,一点一点总结出来的。要不是靠着《更路簿》,哪能这么容易找到。” 说着,他抬手轻轻指向周围的浅水区。
李准凝视着这片充满生机的海域,若有所思地说道:“邝大哥,你们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深入了解南海、守护南海,可真是帮了大忙啊。”
老渔翁憨厚地笑了笑,真诚地说道:“咱都是为了这片海,能帮上忙那是应该的。”
提到海上劳作,老渔翁来了兴致,站起身来比划着说道:“就说撒网捕鱼吧,天还没亮透,我们就得起身准备。我和伙计们把那张大网扛到船边,一人站在船头,瞅准了鱼群可能出没的方向,喊一声‘起’,大家齐心协力,把网用力甩出去。等网在水里沉了一会儿,估摸着差不多了,大伙就开始收网。这收网可费力气了,得一点点地把网绞上来。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双手飞快地倒腾着网绳,等网慢慢露出水面,看到那活蹦乱跳的鱼儿,心里就觉着这辛苦都值了。”
众人听着老渔翁的讲述,仿佛亲眼目睹了他们在海上辛勤劳作的场景,不禁对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和他手中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更路簿》肃然起敬,仿佛透过他,看到了南海渔民们在这片辽阔海域上生生不息、坚守传承的伟大身影。
那么,老人的儿子到哪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