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黎明,天边刚泛起一丝微光,广州城仍然被一层灰暗的黑纱笼罩,然而,水师提督李准却早已忙碌起来。
李准身着戎装,神色凝重,眼神中透着对局势的洞察与警惕。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他深知其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清廷在广州的统治根基,也紧密关联着自己的仕途与命运。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在悬崖边缘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更添了几分紧张的氛围。 李准从各处迅速调回的三千兵力已经进城,密集的马蹄声在石板路上回响,如同一阵阵闷雷,打破了清晨的安宁。街道两旁的房屋在微弱的光线下影影绰绰,士兵们的身影在其间穿梭,脚步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随后,他在一众士兵中仔细挑选,凭借着多年征战积累的军事经验,敏锐地挑出了一千名身经百战、能征善战的老兵,着手组建敢死队。这些老兵,有的面容沧桑,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有的眼神坚毅,久经沙场的磨砺让他们浑身散发着一股令人胆寒的气势。他们站在一起,仿佛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背后是灰暗的天空,愈发衬出他们的冷峻。
紧接着,李准命令吴宗禹率领童常标、朱廷栋、李世桂、刘启璋、李景濂、左永宽等将领,率领敢死队沿着东沙马路急速行进,直至牛王庙猫儿岗布防。
东沙马路两旁的荒草在风中倒伏,队伍行进扬起的尘土弥漫在空中。他们的身影在晨雾中匆匆前行。
无巧不成书,黎英率领的东路起义军 1000 余人,此时也正朝着牛王庙猫儿岗方向行进。牛王庙猫儿岗一带,地势起伏,周围是一片荒芜的旷野,只有几株枯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双方就这样在这充满硝烟气息的战场上迎面相撞。
吴宗禹反应敏捷,一看到眼前的形势,心中便迅速做出判断。他立刻跳上一块巨石,大声呼喊:“弟兄们,迅速占领附近山顶,抢占先机!” 士兵们听到命令,如同一群训练有素的猎豹,瞬间行动起来,他们身姿矫健,迅速朝着山顶冲去。不一会儿,便在山顶形成了稳固的攻击阵形,居高临下,俯瞰着即将到来的敌人。
此时,天边的曙光逐渐变强,洒在士兵们的武器上,反射出冷冷的光,而山脚下,雾气尚未完全消散,为整个战场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紧张的色彩。
黎英与罗帜扬等人眼见清军已占据有利地形,且在兵力数量上也占据绝对优势。战场上的局势瞬间变得严峻起来,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正缓缓朝着起义军收拢。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变得粘稠起来,让人呼吸都倍感困难。
黎英眉头紧锁,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心中暗自盘算,于是他心生一计,对身旁的罗帜扬悄悄说:“现在敌强我弱,如果我们强攻,新军兄弟们会大量牺牲。” 他的声音低沉而焦急,透露出对战友生命的担忧。
罗帜扬情绪激动,双眼圆睁,大声回应道:“革命同志不怕牺牲。”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热血与激情,仿佛燃烧的火焰,在这压抑的环境中格外耀眼。
黎英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目光坚定地看着罗帜扬,说道:“同志们都牺牲了,还革什么命?” 他的语气沉稳而有力,带着对革命大局的深刻思考,周围的风声似乎也在为他的话语而短暂停歇。
黎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与无奈,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他深知在这关键时刻,自己必须保持冷静,如同在狂风暴雨中的灯塔,为战友们指引方向。他接着说:“清军中管带童常标既是同月友又是老乡,李景濂还是同盟会秘密同志,我们可以鼓动他们战前起义。”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希望的曙光,试图在绝境中寻找突破口,而此时,一阵冷风吹过,吹得地上的枯草沙沙作响。
罗帜扬面露担忧之色,皱着眉头说:“此前一直与他们都没有联系。”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安,对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表示怀疑,旷野中回荡着他的声音,显得有些单薄。
黎英略微思索片刻,说道:“这好办,我们请求来个战前谈判,不就联系上了吗?”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找到了打开困境之门的钥匙,远处,一只乌鸦在天空中盘旋,发出几声凄厉的叫声。
罗帜杨仍然担忧不已,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他们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都不知道。另外,李准对他们可能也有所防范。”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知情况的担忧,每一个问题都如同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周围的寂静仿佛也在加重这种压抑。
黎英突然双手一拍,大笑起来,那笑声在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说到李准,我们何不鼓动他也参加革命。” 他的想法大胆而冒险,仿佛在黑暗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惊得附近树枝上的几只鸟扑棱棱飞起。
罗帜杨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他为什么要参加起义?”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疑惑,对这个大胆的想法感到震惊,空旷的荒野似乎也在回应他的质疑,一片寂静。
黎英目光坚定,神色认真地说:“我们可以推举他为广东大都督。”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孤注一掷的决心,试图以这种方式化解眼前的危机,此时,一片乌云缓缓飘过,遮住了刚刚露出些许光芒的太阳。
罗帜杨疑惑地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他是清廷高官,是镇压历次革命的刽子手,我实在不敢相信?”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李准的不信任,过往的经历让他难以接受这个提议,风声在耳边呼啸,似在诉说着曾经的残酷。
黎英表情严肃,语气果断地说:“现在没有时间了,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 他的话语中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决定放手一搏。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凝固了,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于是黎英派出代表要求谈判,并且指名要求李景濂等人为代表。代表们肩负着起义军的希望,朝着清军阵营走去,他们的身影在晨雾中显得有些单薄,但却充满了勇气。
此时,雾气渐渐散去,阳光努力穿透云层,洒下几缕光芒,映照在他们前行的道路上,而清军阵营方向,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仿佛在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广州城内坐镇指挥的李准接到谈判请求后,他陷入了沉思。他坐在营帐中,营帐内昏暗而压抑,烛光在微风中摇曳不定。他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脑海中迅速权衡着利弊。他或许也想通过谈判来避免一场更为惨烈的兄弟部队战斗,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毕竟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将是无数的生命;又或许是想借此机会探清起义军的虚实与意图,为接下来的决策提供依据。
斟酌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同意谈判。” 这简单的四个字,仿佛是命运的转折,将这场战争的走向再次推向了未知的深渊,营帐外,风刮得更紧了,吹得帐篷布哗哗作响 。
谈判的大幕缓缓拉开,然而,谁也无法预料,这看似充满转机的谈判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陷阱与变数。李准是否真会如黎英所期望的那样,倒戈加入革命阵营?童常标、李景濂等清军将领,面对昔日旧友与革命召唤,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是临阵倒戈,还是坚守清廷立场,与起义军兵戎相见?而这场谈判,究竟是和平的曙光,还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广州城的命运,正悬于这一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