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作者那边有回信了吗?”
“还没,算算日子,信应该寄到了,可能这两天就能收到回信了。”
“好,你先去忙吧,收到回信记得第一时间拿给我看。”
“好的,主编。”
等到陈江离开,周琦也顺手拆开一封投稿。
嗯?
青禾又投稿了?
这勾起了他的兴趣。
......
时间一晃,如白驹过隙。
转眼来到了四月初。
自从公布了地址以来,读者寄来的信件,如雪花般飞向了他家。
“儿子,你又有信件到了。”
老钟捡起信封,顺手丢在了桌上。
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夫妻还对此很是新奇,时间一长以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爸,你帮我在门口装个邮箱吧,每天丢在地上,这样也不是事。”
钟卫华走出房间,朝着老钟喊道。
“就是,儿子现在是作家了,以后呀,读者的来信肯定会越来越多。”
张晓玲放下抹布,瞪了他一眼。
“行行行,我这就找材料去。”
真是,好不容易周末休息也不让我消停。
老钟嘴里嘟嘟囔囔的,一脸不情愿的出门了。
钟卫华最近这段时间,用来存放读者来信的箱子,都已经装满了几个了。
刚开始,他其实并不打算看这些读者来信。
因为以前的经验告诉自己,读者差评太多,会影响创作的心态。
你说你写的好好的,突然收获几个差评,或者上来就问候父母,谁能受得了?
不过拆开几封信件以后,发现差评率还挺低,往往信封里面还塞着各种粮油票,并且还贴心的换成了全国通用的粮票,这不就是变相打赏了嘛?
这种读者,钟卫华希望越多越好。
谁说这届读者难带的,这可太好带了。
“妈,又有粮票了,快拿去。”
“哎,来了来了。”
张晓玲眉开眼笑的接过了粮票。
自此儿子写作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愁票了,不管是粮票还是肉票,现在都已经攒了不少了。
并且还有各种小额面值的人民币,甚至就连布票都有。
“这些读者也太大方了吧?”
张晓玲到现在还有些活在梦里。
就因为看到一篇文章很喜欢,就送粮送钱?
对了,儿子,这些钱咱们收下,不犯错误吧?”
“犯什么错误?这都是读者打赏,是自愿行为。”
钟卫华耐着性子给她解释。
他回到房间,抱出一箱还没来得及拆开的信件,随手拆开了一封。
“青禾作者,展信佳!
我是一名海外华人,看了您的文章,我很是惭愧。我在国家有难的时候,选择了逃避战争带来的苦难,虽说在海外算是站住了脚跟,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炎黄子孙。听说国家准备大力发展经济,所以我打算也回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嗬。
没想到,竟然还有海外华人能看到这篇文章。
随着信寄来的,还有几张大团结。
将信塞回信封,摆在书桌一角,他又拆开了下一封。
“青禾,你这是在污蔑我们工农阶级,你是在否认......”
得!
喷子上线了。
他无奈的将信装好,然后丢在他归类的差评箱中。
既然打算查看读者评论,那么这种事情必然会发生,他早已经习惯了。
拆信其实就像拆盲盒,你永远都不知道到底下一封的内容,所以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尤为重要。
拆开下一封,扫了一眼,还不如上一封呢。
上来就扣大帽子“我怀疑你就是资本家的走狗,你到底收了多少钱,给资本家的后代说好话,我已经向组织反应,查清楚你的身份......”
这个更加魔怔,这是要把人往死里整。
这么大帽子扣下来,要放在前两年,不死也得扒层皮。
不过现在上层的政策方向已经明朗,这种无端的污蔑,已经起不了多大作用了。
钟卫华轻蔑的笑了一声,直接将这封信丢进了垃圾桶。
后边的信件中,大部分还是好评的。
男读者大部分来信都是探讨政策和社会方面的变化,输出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对也有错,有些观点,连钟卫华看了都连连点头。
而女性读者,则是更加关注俩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纷纷询问是作者臆想出来的故事,还是身边有现实的例子,还表示自己也打算勇敢的提出抗议,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封建思想。
更有甚至,打听起了他的年龄和婚姻状况,话里话外都有些推销自己的意思。
乖乖!
这年代的姑娘,已经这么大胆了?
看着这些信封,他有些头疼起来。
回信?
那是不可能回信的。
这么多封信,这要一封封回复过去,手写断了也写不完。
并且要是读者们都收到了回信,他们肯定会更加疯狂的给自己写信,到那时可真就骑虎难下了。
这些钱和粮票的话,说实话,自己也不缺这点。就光靠稿酬都已经能生活的很好了,但是也没办法再往回寄了。
想来想去,他决定还是想个办法把这些钱和粮票处理了,这种小便宜,真没必要贪。
其实不是他不爱钱,或者说他是个圣人,而是这个钱有更大的用处。
不论在哪个时代,在你拥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后,一个好的名声就相当重要了。
所以他打算把这笔钱捐钱出来,或者单独拿出来,成立一个救助会一类的,一方面能够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另一个方面也能给他换取一个好名声,一箭双雕。
不过这年头,这种行为还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展,会不会惹出麻烦?这些都是未知,只有先放一边,等找人问清楚了看看情况。
至于这些信件嘛,先就这样保存着吧,等以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再给他们挪挪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