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乘和潇潇洒洒的坐上马车走了,万宝珍强撑着的一口气吐出,人也终于坚持不住昏了过去。
万宝珍在倒地的那一刻,耳边还都是周乘和的声音。
周秀秀死了,被火烧死的,死的很惨,周秀秀肯定会死不瞑目。
在失去意识的最后一刻,万宝珍想,如果能重来一次多好……
……
谢瑾瑜在回府的路上看到了赵旭,赵旭显然是有备而来。
酒楼包房,酒过三巡之后,赵旭突然又问起了谢玲珑。
“瑾瑜,玲珑姑娘一切可好?”
谢瑾瑜听了赵旭的话,心里陡然一紧。
“瑾瑜不要多想,本官只是想到当初在大河县,和玲珑姑娘——”
“大人,小人如今只有玲珑一个亲人了。”谢瑾瑜话里的意思明显,他不愿再让玲珑委屈,也不想让谢玲珑更恨他。
“周家大小姐,应是去了南方吧?”赵旭笑看谢瑾瑜。
谢瑾瑜没有开口,表情凝重。
“瑾瑜,右侍郎文大人欲告老还乡,瑾瑜可想要一个机会?”
……
回到城东的周乘和,一个人坐在雅风阁四楼。
那个见色忘友的傅博文肯定又是去了新河村。
明明人家苏姑娘对他爱搭不理,偏偏那个傅博文还死皮赖脸的往上凑。
真是丢他们男人的脸!
迎春楼里,韩清荷也辞别了花妈妈,坐上了马车。
“清荷,快走吧,别回头。记住了,别回头。”花妈妈擦着眼泪叮嘱。
“花妈妈,清荷明白,谢谢你——花妈妈。”韩清荷也红着眼眶,对着花妈妈依依不舍。
“快走吧,你的好日子在后头呢。”花妈妈说道。
“花妈妈,清荷——清荷走了,妈妈保重。”韩清荷流着泪放下车帘。
马车走远,韩清荷盼望的那个人却始终没有出现。
……
新河村
此时跟在苏浅云和郑小娟身后的傅博文,那扇子正摇的起劲。
“苏姑娘,你对我们的合作,还有没有什么要求?”傅博文温和有礼的问。
“最好赚的银子都归我。”苏浅云就差爆粗口了。
她刚刚明明都说了,她要求不高,只要不用她抛头露面,不用她劳心费力就可以,这个傅博文非要追着一问再问。
“呵呵——苏姑娘说笑了,既是合作,自然是共赢才对。”傅博文笑道。
“那你还问?”苏浅云呛声。
郑小娟默默的走着,反正她不做声,她只是为了保护苏妹子的。
三人一路走着,远远的石村长也赶了过来。
“哎吆——傅掌柜!”石村长看到傅博文,整个人都愈显亲切。
“石村长。”傅博文一面对石村长又恢复生意人的八面玲珑。
两个人你来我往,相谈甚欢,就差称兄道弟了。
“多谢傅掌柜,你可是我们新河村的贵人啊!”石村长抱拳。
“哪里,哪里。石村长太客气了,傅某惭愧惭愧啊——”傅博文摆手。
两人客套话一套一套的,苏浅云和郑小娟听的一懵一懵的,看的一愣一愣的。
明明是一句“多谢”,一句“不客气”就搞定的事,非得整出这么长篇大论的“废话。”
傅博文的银票早已经送到了石村长的手上,石村长也已经着手准备石料和安排人手,只等汛期一过就开工。
因着傅博文的善举,石村长现在对傅博文那是赞不绝口。
傅博文和石村长一路谦让着又去了玉米地,再回来,石村长手里还拿着几颗西红柿。
“苏氏,这果子能吃的?”石村长问。
“能吃。”苏浅云想,不仅能吃,还很美味呢。
“那就好,那就好。来来来——傅掌柜尝尝。”
“多谢,石村长也一起尝尝看。”
苏浅云不可置信的看着石村长和傅博文,你一颗我一颗的将几个西红柿就这么吃完了——
不是——这可是我的东西!你们问过我了吗?
“苏氏,这果子不错。等再摘了给傅掌柜留一些。”石村长一点都不拿自己当外人。
“那傅某就先谢过石村长和苏姑娘了,呵呵——”
确定了,这傅博文就是故意的。
傅博文随着石村长去研究石桥的样式和位置的问题去了,郑小娟于是也开口了。
“妹子,你真要和那个傅掌柜一起做生意?”郑小娟有些担忧。
这苏妹子人长的好看,她那夫君又去了西北不在身边。
这么年轻漂亮的妹子自己在京城——
郑小娟真是越想越不放心。
“郑姐姐不用担心,我只是把东西放到傅掌柜的铺子里售卖,不用自己出面,不会惹人注意的。”
“那——这傅掌柜信的过吗?”郑小娟又问。
“不知道,不过,我会先收了银子再拿东西出来,如果他不可信,那我就换一家铺子。”
苏浅云说的没心没肺,郑小娟又听的直摇头。
她担心的是银子的事吗?她担心的是苏浅云这个人啊。
不行,她还是不放心。这苏妹子如此单纯,被人骗了去可怎么办?
“妹子,左右我也无事,若是你要进城,一定记得通知我,我好保护你。”
郑小娟是认真的,苏浅云也是感动的。
等新河村的石桥建好了,苏浅云也由郑小娟陪着去了自己在城东买的“豪宅”里。
“妹子,这宅子一年得多少租金啊?”郑小娟难以置信的问。
“额——一百两。”苏浅云考虑过后说道。
“一百两?!”郑小娟又惊呆了,这苏妹子的生意还没开始呢,一百两的宅子先住上了。
一年一百两,两年二百两,三年……
郑小娟那个心疼啊,一年租金就要一百两,有这一百两,在新河村也能起一座宅子了——
苏浅云没办法解释自己哪来的银子买宅子,那还是先低调的说租的吧。
等今年的玉米丰收了,卖给傅博文有了银子,她就说这宅子被她买下来了。
就这样,苏浅云住进了城东豪宅,郑小娟也每天藏着菜刀不离左右。
新河村的玉米丰收了,傅博文和石村长又是好一番研究。
这玉米不管是从产量上还是适应性上和口感上,都令傅博文和石村长大开眼界。
最终,傅博文用五万两的高价从苏浅云手里买下了玉米种子。
至于空间里别的菜种子,苏浅云也借着杜阑夜的名头陆陆续续拿出不少。
反正杜阑夜离开大石村四年,村里人也不知道那四年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此刻他人又在西北,自然更没人想到去找他求证。
再说了,苏浅云确信,无论她让杜阑夜背什么样的“黑锅”,杜阑夜都会默认下来。
苏浅云在京城发家致富,杜阑夜在西北建功立业,齐头并进,完美。
时间飞逝,京城的桃花开了一年又一年,西北的风沙也吹了一年又一年。
杜阑夜的书信雷打不动的三月一封,字里行间的思念完全没有因为距离和时间而变淡。
反倒更像陈年的老酒,随着时间流逝越醇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