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们从睡梦中醒来后,被辅导员通知来到了教室开会,通知明天开始进行军,然后大家相互认识了一下,选出了相对应的联络人。
他们花了半天时间领物资,适当逛了下校园,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校园的书香氛围,他们便一头扎进了军训的火热生活中。
军训伊始,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操场上,傅斯年和同学们身着迷彩服,整齐地排列成方阵。教官们个个身姿挺拔,眼神锐利如鹰,他们的每一个口令都如同军令,简洁而有力。这是一场对意志和纪律的考验,我暗暗下定决心,全力以赴。
在队列训练中,立正、稍息、齐步走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着严格的标准。傅斯年身姿端正,目光平视前方,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到位。
刚开始,队伍里总有人因为紧张或者协调性不够而犯错,导致整个方阵的步伐有些凌乱。但他凭借着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度的专注力,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并且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
傅斯年会在休息时间,耐心地给同学讲解动作的细节,比如齐步走时手臂摆动的幅度和节奏,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等。
随着军训的推进,体能训练的强度逐渐加大。长跑是最考验耐力的项目之一,炎炎烈日下,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着。
傅斯年迈着坚定的步伐,呼吸均匀而有节奏,不仅能够跟上队伍的节奏,还能鼓励身边有些体力不支的同学。“加油,别放弃,我们一起坚持!” 他的声音带着力量,在队伍中回荡。
军事理论学习也是军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宽敞的教室里,傅斯年认真聆听着教官讲解国防知识和军事战略。
从古代的兵法谋略到现代的军事科技,傅斯年都听得津津有味。每次课后,他都会仔细整理笔记,还会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进一步加深对军事理论的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于军训有帮助,更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养。
军训中的特色项目更是让傅斯年大开眼界。在轻武器射击训练中,当他第一次握住真枪,感受着枪支的重量和质感,心中涌起一股庄严的使命感。
傅斯年仔细地听教官讲解射击的要领,从持枪姿势到瞄准方法,每一个步骤都牢记于心。在实弹射击时,他沉稳地趴在射击位上,调整呼吸,按照所学的技巧扣动扳机。“砰!” 子弹呼啸而出,尽管后坐力让他的肩膀有些酸痛,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兴奋和专注。
还有战伤自救与互救的训练,这让傅斯年深刻体会到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他认真学习包扎伤口的各种方法,三角巾在我手中熟练地穿梭,很快就能将模拟伤口包扎得严严实实。
心肺复苏实操更是关键的技能,他反复练习按压的位置和力度,牢记着每个步骤的要点。(这些在以后的任务世界都是很好的技能啊,得要学会啊!)
在军训的日子里,傅斯年还经历了 20 公里的夜间拉练。夜幕笼罩下,长长的队伍在山间小道上蜿蜒前行。他背着沉重的背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抬头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思绪万千。
这次拉练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团队精神的锤炼。同学们相互扶持,彼此鼓励,在黑暗中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当军训接近尾声,傅斯年站在方阵中,身姿更加挺拔,眼神更加坚毅。他通过军训,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军事素养,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这段军训经历,如同一块坚实的基石,为傅斯年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他以更加坚韧、自律的姿态,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想不到后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躺平。
通过了严格军训之后,他们休息了一会儿,开启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本以为通过上个任务世界的学习,能够在计算机这一块轻易上手,但是想不到,初入计算机系,严苛的课程体系便给了傅斯年一个下马威。
数据结构、算法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知识密度高得超乎想象,课堂节奏快到稍不留神,思绪就被远远甩在后面。即使有着上个世界的知识,学习也不简单。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高压学习环境,傅斯年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校园,他便轻手轻脚地起床,先去操场跑步5公里,之后回宿舍洗漱好,带着心爱的早餐,蹑足走向图书馆,抢占靠窗的位置,只为能在静谧的环境中开启一天高效的学习。
翻开数据结构的课本,那些复杂的树状图、链表结构仿佛一座座迷宫,可傅斯年没有丝毫退缩,他逐行解读代码示例,反复推导逻辑关系,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便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标记,以待课后钻研。
课堂上,傅斯年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教授的板书,手中的笔如飞梭般记录着重点。一旦有疑问,课间立马举手询问,丝毫不给疑惑 “过夜” 的机会。
课后,傅斯年直奔图书馆,再次翻开那本被翻得边角微微卷起的专业书籍,结合课堂笔记,将知识点一点点吃透。遇上实在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便主动偶遇教授请教问题,从代码优化细节到理论模型延展,不放过任何一处疑惑。
教授们都对这个勤学好问、眼神里透着坚毅的学生赞赏有加,时常在答疑结束后,拍拍我的肩膀,鼓励他继续保持这份热忱。
为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傅斯年频繁穿梭于实验室与机房之间。机房里,他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出密集的代码,一行行字符如同士兵,在他的指挥下有序排列。
从简单的 “hello world” 程序起步,逐渐深入到复杂算法的代码实现,报错、调试、再运行,循环往复。遇到棘手的程序漏洞,傅斯年不焦不躁,静下心来逐行排查,查阅大量技术文档,直至问题迎刃而解。
傅斯年的勤奋终于受到了教授们的认可,很荣幸的被教授拉伙进入了人工智能项目—人脸识别系统。参与该项目的同学有很多,主要是由教授牵头,博士生导师与研究生是主力,而偶尔几个本科生是带着学习的目的来参加项目的。
在实验室里,傅斯年主要记录实验的数据,工作内容虽说简单,却也历经重重磨砺。参与人工智能项目研发时,初期由于对机器学习算法掌握不够娴熟,模型训练效果不佳,一次次得到不理想的准确率数据,满心期待换来一盆盆冷水浇头。
项目启动之初,团队成员满怀憧憬,由博士生导师-王巍,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幻想着能迅速攻克难题,取得突破性成果。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初次训练模型,准确率低得可怜,团队士气瞬间跌入谷底。有人开始小声嘟囔着质疑方案,甚至有人打起了退堂鼓。
王巍看着屏幕上刺眼的数字,心中虽五味杂陈,但眼神愈发坚定,他站起身来,用力拍了拍桌子,大声说道:“大家别灰心,这才刚开始,我们把问题找出来,一定能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傅斯年看到了实验的不足,通过上个世界的计算机知识,私下找到了王巍,告知他试验数据的问题,还有训练模型的数据及方向。通过傅斯年的沟通,王巍发现了问题所在,王巍果断地让他从数据记录变成了方案调整及实验。
傅斯年与团队成员日夜蹲守在实验室,饿了就吃几口泡面,困了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儿。实验室里弥漫着泡面的气味、键盘的敲击声以及低声的讨论声。
他们不断调整参数,从细微的小数点变动,到大规模的取值范围调整;更换算法框架,对比深度学习框架 tensorFlow 与 pytorch 的优劣,根据项目需求灵活选用;引入更多维度的数据进行训练,挖掘那些潜在的特征信息。
无数个日夜的苦战,终于迎来突破 —模型准确率大幅提升,成果成功应用于某智能安防场景,有效助力安防精准度提升。当监控画面里,人脸识别精准无误,异常行为检测及时准确,团队成员欢呼雀跃,相拥而泣。
傅斯年眼眶湿润,看着眼前来之不易的成果,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团队精神的彰显。
后来,基于该项目成果研发的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报警系统,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安保,可设置 “黑名单”,及时发现并报警,为社会安全做出了他的一份力!
由于傅斯年这次的优秀的表现,王巍跟他的导师进一步介绍了傅斯年,让他在学校不再是小透明,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年轻人。然后机会就再一次眷顾了傅斯年。
大二那年,学校选派队伍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傅斯年有幸凭借扎实的算法功底与出色的编程能力,以及教授的关注,入选了校队。
集训期间,训练强度近乎残酷。每日天还未亮,他便被闹钟叫醒,简单洗漱后直奔集训室,开启一天的 “刷题” 之旅。
海量算法题堆积如山,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图论等各类题型层出不穷,模拟赛一场接着一场,排名不理想、超时、程序报错,挫折接踵而至。
可傅斯年把每次失利都当成成长阶梯,赛后仔细复盘,剖析代码漏洞,汲取对手之长。他专门准备了一个错题本,将错题分类整理,详细记录错误原因、正确解法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每到夜深人静,他便翻开错题本,回顾那些曾经的 “绊脚石”,不断强化薄弱环节。
正式比赛那天,全球顶尖高校的队伍齐聚赛场,现场气氛紧张得近乎窒息。傅斯年与队友并肩作战,开局不利时,他们沉稳冷静,迅速调整策略。
傅斯年紧盯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行行代码如灵动音符跃然而出,精准解决一道道难题。
关键时刻,团队遭遇难题瓶颈,题目涉及复杂的计算几何与动态规划结合问题,常规解法耗时太长,肯定无法通过时限。
傅斯年灵机一动,结合此前项目经验,提出创新解法,打破僵局。他一边向队友解释思路,一边快速敲代码实现,其他队友默契配合,负责数据验证与优化细节。
历经 5 个小时鏖战,清华校队成功逆袭,斩获金牌,当胜利消息宣布那一刻,傅斯年与队友激动相拥,热泪盈眶。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是清华实力的见证。
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张博院士的名号如雷贯耳,其领衔的科研项目屡屡攻克行业难题,前沿成果不断涌现,引得学界、业界瞩目。他门下汇聚的皆是精英之才,个个在人工智能赛道崭露头角。
傅斯年作为本科新生,入学2年,不仅学习刻苦,而且还是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项目中表现出色,而且还能再国际大赛上,通过他的努力让团队获得了比赛的大奖。这样的人才,张博院士也听闻其他教授,院士说有一名小伙子还不错,出于好奇,他准备去看看。
张博院士特意去观察下傅斯年,课堂上,傅斯年思维活跃,紧跟授课节奏,踊跃回答难题;实验室里,操作仪器、调试程序有条不紊。
一番考察后,张博院士当即拍板,向他递出橄榄枝:“小伙子,你很不错,最近一段时间跟着我混吧,看你表现,你很有机会本硕连读。”傅斯年果断答应,毕竟不是谁的导师都是世界顶尖大佬啊!
消息不胫而走,瞬间点燃学院师生热情。本科同学们钦佩之余,暗暗把傅斯年视作追赶目标;研究生师兄师姐们则满心期待新人加入,好奇这颗新星未来表现。
校外合作企业听闻,主动联系学院,询问傅斯年情况,提前抛出实习橄榄枝,盘算着能否挖到这潜力股,助力自家前沿研发。一时间,傅斯年的 “销售热度” 居高不下,成了清华园里热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