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三年,长乐宫
窦太后卧于榻上,身形枯槁,面色如纸,似一片被秋风扫落的残叶,脆弱而无力。榻前,汉武帝刘彻一脸悲戚,俯身倾听,目光中满是复杂的情感,既有摆脱祖母长久以来强势掌控的一丝解脱与期待,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这位掌握大权十几年的太后,如今也走到了生命尽头。她一直紧闭的双眼突然微微睁开,那原本浑浊黯淡的眼眸竟隐隐有了一丝光亮,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奇异的力量。神情竟变得前所未有的清醒,眼中的光芒愈发明亮,原本苍白如纸的脸上也泛起了不正常的红晕。
许久,她才艰难地挤出几个字:“皇儿……”,声音虽依旧微弱,却比之前清晰了许多。
刘彻连忙握住窦太后的手,那手原本干枯冰冷,此刻却有了一丝温热,可这温热却让刘彻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祖母,孙儿在这儿,您有话慢慢说。”
窦太后深吸了一口气,目光紧紧锁住刘彻,缓缓说道:“我……我大限将至,这汉室江山,往后就全靠你了。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历经数代,才有如今的局面。你……你要守好这祖宗基业,莫要让它毁于一旦。
我朝多年来推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如今你虽有推行新政、尊崇儒术之意,但切不可操之过急。”
她的眼神里透露出睿智与担忧,“这治国之道,如同烹小鲜,需慢慢调理,不可随意翻动。否则,民心不稳,国家易乱。新政可施,但要循序渐进,兼顾各方利益。对于那些反对新政的老臣,不可轻易罢黜,要以怀柔之策,慢慢引导他们。还有那儒家和道家之争,你要从中调和,莫让其演变成党争,坏了朝局。”
说着,她剧烈地咳嗽起来,可眼神中的光芒却未消散。刘彻心疼地轻拍她的后背,窦太后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无妨,接着道:
“皇儿,苏家与我之间,往昔确有旧隙。但你要明白,他们满怀着对国家的赤诚忠心,是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当予以重用。宣平侯苏清毅身为你的姐夫,你应多与他走动亲近,加深情谊。苏家人才济济,有他们在你身边辅佐,你定能顺遂平稳地接管朝政。”
说到这里,窦太后微微停顿,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家族的不舍,也有对刘彻的期许。
她接着缓缓说道:“待我离去之后,你可联合云王,将窦家子弟罢官免职。如此,方能免生祸端,给窦家留一条活路。这也是我最后的心愿,只望窦家不至于因一时之错,落得个万劫不复的下场。”
窦太后深吸一口气,眼中流露出一丝担忧,郑重地告诫道:“还有,你要时刻小心你的母亲。妇人干政,自古以来多生祸乱。万不可让她干预朝政之事,否则,大汉的江山社稷恐有动荡之危。你需时刻保持警醒,切切不可大意。”
窦太后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眼神也渐渐黯淡下去。她最后紧紧握着刘彻的手,说道:“皇儿,记住祖母的话,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护我大汉百姓周全……”
话未说完,手便无力地垂了下去,带着对汉室的深深牵挂,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刘彻泪如泉涌,跪在榻前。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将独自扛起大汉的重任,去实现他的理想抱负。
窦太后的灵柩停放在长乐宫正殿,满朝文武身着素服,低垂着头,依次前来吊唁。汉武帝刘彻站在灵柩前,眼神复杂,既有对祖母的哀思,又有对未来政治蓝图的憧憬。
多年来,他被窦太后的黄老之学所掣肘,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如今,窦太后的离世,如同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政治格局的大门。
在葬礼结束后,刘彻开始着手推行自己酝酿已久的改革计划。他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就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治国思想和人才培养体系。于是,建立太学学宫的想法在他心中愈发坚定。
太学,在汉朝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将成为培养人才、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刘彻希望通过太学,培养出一批精通儒家经典、忠诚于汉室的官员,以取代那些因循守旧、秉持黄老之学的旧臣。
......
云梧,云梧书院
一座古朴典雅的学舍中,董仲舒与苏清哲相对而坐,一场激烈的学问探讨即将展开。
董仲舒自幼年便沉浸于儒家经典的世界,对《春秋》公羊学更是痴迷不已。当听闻云梧书院藏书浩繁,引得众多学子负笈前往时,他毅然踏上求学之路。
苏明澈对苏砚留下的治国理念有着极为深入的钻研,尤其对其中被称作“政治学”的部分见解独到。
这一学说强调经世致用,以实际的政治治理为核心,主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政治事务中,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董仲舒与苏明澈是在云梧书院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学术交流大会上结识。苏明澈虽未继承家主位,却实际掌管着苏家上下的全部事务,对苏家封地云梧的发展尤为重视,深知人才对于一方土地繁荣的重要性。
为了吸引更多的贤才俊彦前来云梧书院求学,苏明澈精心筹备了这一场学术交流大会。一时间,四方响应,儒、墨、道、法等各家各派的学者纷纷慕名而来,汇聚于云梧书院的讲堂之中。宽敞的讲堂内,座无虚席,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激烈交锋,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仿佛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正在上演。
在众人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之时,苏明澈注意到了董仲舒,他身着一袭素净的儒家长衫,端坐在人群之中,虽未刻意张扬,却自带一种沉稳而儒雅的气质。
他发言时,他声音洪亮,言辞恳切,旁征博引儒家经典,阐述自己对于政治、伦理等问题的独到见解,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令人不禁为之侧目。苏明澈心中一动,意识到眼前这位儒家学子绝非池中之物,一场充满意义的相识就此拉开帷幕。
董仲舒声音沉稳而坚定:“儒家学问,倡导仁义礼智信,以道德教化为本,能使人明是非、知善恶,从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如夫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乃治国之根本大道。”
苏清哲微微点头,目光中却带着一丝思索,回应道:“董兄所言极是,但苏家的政治学更注重实际的治理策略。在这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仅有道德教化是不够的。
还需有切实可行的政策与制度来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例如在选拔人才方面,当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方能让有能力之人发挥所长。”
董仲舒听后,陷入了沉思。他认可苏清哲的观点,但依旧坚持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
就在这场充满思辨与创新的深度交流里,苏家政治学这一足以在学术领域掀起波澜的新学说,如同破晓之光般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