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今日五连更】
吃完饭后,江宁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皇宫,求见朱由校。
彼时,朱由校正百无聊赖地批阅奏章,听闻江宁来了,顿时兴奋得不行,直接拉着江宁就往御花园走去。
两人在凉亭中坐下,朱由校开口说道:“江兄,你今儿又进宫啦,是不是今儿有空,特意来找朕聊天解闷儿?
朕这一天都埋在奏章里,都快憋闷坏了。”
江宁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臣是有好消息来告知您。”
朱由校一听,瞬间来了兴致,急切地说道:“快给朕讲讲,让朕也乐呵乐呵。”
随后,江宁便将修建大明英烈祠的想法以及军营里士兵们的反应,一五一十地向朱由校讲述了一遍。
朱由校听完,一脸郑重地点点头,说道:“江兄,你的这个提议甚好,修建大明英烈祠很有必要。
我朝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不惜舍生忘死,建此祠能够起到稳固军心、提升士气的作用。
朕这就下旨安排。”
说罢,朱由校立刻返回御书房,亲自挥毫泼墨,写下“英烈千秋”四个大字,并郑重地盖上了自己的印章 。
江宁看着“英烈千秋”这四个大字,不禁由衷称赞道:“陛下好书法啊,这字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灵动,实在漂亮!”
朱由校略带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哪有江兄说的那般厉害,朕也不过是尽一份绵薄之力罢了。”
随后,江宁赶忙趁机进言:“陛下,修建大明英烈祠乃重中之重,此事不宜耽搁,臣以为可交给定远侯邓文明去办。
刚好他如今正负责五军都督府的修建差事,定能把英烈祠建好。”
朱由校听完,思索片刻后点了点头,说道:“嗯,那就交给定远侯去办,朕相信他能办好此事。”
说完,江宁便上前准备拿起写有“英烈千秋”的字幅,打算离开。
朱由校见状,赶忙一把拽住江宁,说道:“江兄,这副字你可不能拿走,朕要留着,亲手给英烈祠刻匾,以表朕对英烈们的敬重之意。”
江宁听完,不禁拍手叫好,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把朱由校吓了一跳。
紧接着,江宁满脸钦佩地称赞道:“陛下当真大才!
居然能想到亲手为英烈祠刻匾,如此一来,将士们得知此事,必定对陛下感激万分,军心也会因此更加稳固,士气也会愈发高涨啊!”
朱由校一脸不敢置信地说道:“江兄,朕还以为你会说朕不务正业呢!”
江宁笑了笑,说道:“陛下,此次您亲自为英烈祠刻匾,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臣怎会说陛下不务正业。
对于将士们而言,他们只会更加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
莫说臣等知晓陛下此举的深意,就算是哪个不知轻重的文官,要是敢说陛下不务正业,那他就是与整个大明的将士为敌。”
眼见朱由校兴致高涨,江宁顺势提议道:“陛下,要不您再帮忙写两副对联,回头一并刻好,挂在英烈祠内,必定增色不少。”
朱由校欣然点头,问道:“江兄,你觉得朕写点什么好呢?”
江宁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上联:忠魂不泯,热血满腔书壮志。
下联:浩气长存,丹心一片映山河。”
朱由校一听,微微颔首,眼中满是赞赏:“好联!
此联正气凛然,尽显英烈们的高尚气节,正适合挂在英烈祠。”
说罢,他当即命人备好笔墨,挥毫泼墨,将这副对联一气呵成。
写完后,还不忘端详一番,满意地笑道:“希望这对联能让后世之人铭记英烈们的奉献与牺牲。”
随后,江宁兴高采烈地离开皇宫,径直去找正在督导五军都督府修建工程的邓文明。
看到江宁前来,邓文明赶忙迎上前去,说道:“江大人,今日怎么想起来到这儿了?”
江宁笑着回应:“侯爷辛苦了。
今日本官过来看看工程进度,顺便告诉侯爷一个好消息,本官又给侯爷找了个差事。”
听闻此言,邓文明脸色略显尴尬,说道:“江大人,若是建造官署之类的差事,本侯怕是有些忙不过来呀。
如今这五军都督府正在没日没夜地赶工,本侯吃住都在这儿了。”
江宁笑着说道:“侯爷,这差事可是我好不容易为您争取来的,绝对是个能名留青史的好机会呀!
您再想想办法,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差事办得漂亮。”
听到这儿,邓文明顿时来了兴趣,连忙问道:“江大人,到底是什么差事呀?”
江宁笑着将修建大明英烈祠的事情详细讲了一遍。
邓文明听后,激动得满脸涨红,大声说道:“这差事,本侯接了!
谁也别想跟本侯抢,谁敢跟本侯抢,本侯就跟他拼了!”
随后,江宁又将修建大明英烈祠的诸多细节、注意事项,仔仔细细地叮嘱了邓文明一番。
从选址规划、用料做工,到工期安排、工匠挑选,事无巨细,一一交代清楚。
邓文明一边认真听着,一边不住点头。待江宁说完,他用力拍了拍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江大人您就放心吧!
本侯一定把这差事办得妥妥当当,绝对不让您失望!”
听到邓文明如此坚定的承诺,江宁这才放心地离开。
江宁返回军营,就见李邦华领着两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来到跟前。
江宁一脸疑惑,问道:“李大人,这二位是?”
李邦华笑着介绍:“江大人,这两位便是茅元仪与孙元化。”
江宁听完点了点头,茅元仪与孙元化二人赶忙行礼,说道:“下官见过江大人。”
江宁笑着说道:“如今,本官奉命整顿军营军务,正缺人手,故而将二位调来,还望二位能助本官一臂之力。”
茅元仪和孙元化赶忙回应:“能获大人信任,下官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随后,江宁转头向孙元化询问关于训练神机营的事宜。
孙元化不愧是火器专家,讲起来头头是道,从火器的操作规范、战术运用,到日常维护保养,无一不精。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见解,那自信笃定的神态,仿佛眼前就陈列着各类火器,正在进行实地演练。
一旁的茅元仪听得认真,不时点头认同,对孙元化的专业素养深感佩服。
这时,江宁又转而询问茅元仪对神机营的看法。
茅元仪沉思片刻后说道:“江大人,神机营作为火器部队,与以往的步兵、骑兵大不相同。
下官对此倒是有些思路,但还需梳理整理一番。”
江宁点头,微笑着说道:“不着急,神机营往后就交给你们二位了。
往后有什么事,你们商量着办。
要是碰到拿不定主意的,再来找本官。”
随后,李邦华带着茅元仪和孙元化离开了。
江宁则来到中军大营,一进营门,便看到里面堆满了从五军都督府搬来的兵册档案,那场面,简直堆积如山。
江宁见状,不禁感慨道:“都说破船还有三斤钉,大明如今虽说在走下坡路,可又何止三斤钉。
就眼前这些档案,怕是有上万斤了。”
没多会儿,李邦华匆匆返回。
望着江宁面前堆积如山的档案,面露难色地说道:“江大人,如今军营里武将倒是不缺了,可缺的是文武双全之人。
要不您再想想办法,抽调一些过来?”
江宁听了,一阵无语,转头没好气地说:“咱俩可是一同奉命整顿京营的,有事儿别光找我啊。
你以为文武双全的人才是大白菜,随便一拔拉就是一个?
我上哪儿给你找这么多人去?”
李邦华听了,老脸一红,有些尴尬地说道:“江大人,我知道如今将领不缺了,但基层军官太少,最好是那种能读书认字的。
要不您再琢磨琢磨办法?”
江宁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毕竟两军对战,不仅需要冲锋在前的猛将和坐镇中军的将帅之才,更得依靠基层军官。
如今军营里能识字的士兵都没多少,至于通过恩科武举挑选的进士,数量也远远不够。
突然,江宁眼珠子一转,说道:“我有主意了,咱们可以去吏部找找杨尚书。”
李邦华一脸若有所思,问道:“江大人,您可是打算把吏部存档的学子调入军营,担任军官?”
江宁点点头,笑着说:“正是如此。
如今在吏部备案的学子不少,这次咱们文武都要,并不局限于武举人、武进士。”
李邦华听完,面露为难之色,说道:“若是武举人、武进士还好说,可文举人、文进士恐怕不太好办。
如今大明重文轻武,只怕这些进士和举人不愿意来军营任职。”
江宁冷哼一声,说道:“来不来,可由不得他们说了算。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永乐朝时,成祖皇帝颁布过一道圣旨,但凡朝廷委任官员,若无其他原因拒绝赴任者,处以宫刑。
要么来当军官,要么去当太监,让他们自己选!”
李邦华听完之后,顿时感觉一股凉气直冲天灵盖,心中暗道:这江大人不愧是整天跟魏忠贤这个“活阎王”一起厮混的人,手段够狠辣!
只怕那些文人学子即便满心不情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此事。
江宁心中自有一套缜密计划。
当下京营整顿已大体成型,后续事宜无需他时刻紧盯。
可诸多事务未处理,水师训练便是其中关键。
此时大明水师已经腐朽,而江宁深知,大明若想长远发展,向外转移矛盾、抢占资源是必由之路,海外扩张势在必行,如此一来,水师建设便绝不能有丝毫缺失。
他暗自思忖,水师战船需坚固耐用、灵活敏捷,方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纵横驰骋。
水兵招募与训练更是重中之重,要挑选那些水性好、胆识高且能吃苦耐劳之人,再经严苛战术与操船技能培训,使其成为精锐之师。
不仅如此,还得寻觅熟悉航海路线、精通天文地理的航海人才,为水师远航提供精准指引。
江宁明白,这一系列工作千头万绪,却又刻不容缓,每一步都关乎大明未来海外霸业的根基。
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
随后,江宁领着李邦华来到吏部衙门,前去拜访吏部尚书杨鹤。
彼时,杨鹤正在办公房内忙碌,听闻江宁和李邦华到访,心中顿感疑惑。
他虽如今也算跟着江宁混,可平日里与江宁并无太多私交。
念及此,他赶忙安排人将两人请进屋内。
一见面,江宁便单刀直入,直言道:“杨大人,今儿个本官是专程来找你帮忙的。”
杨鹤脸上挂着笑容,回应道:“江大人但说无妨,只要下官能做到,定不会推辞。”
江宁笑着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劳烦杨大人把吏部如今登记在册、尚未担任官职的举人、进士名单整理出来。
接着由吏部、兵部还有五军都督府共同下发公文,将他们调入军营担任军官。”
杨鹤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回应道:“如今吏部确实有不少在册的武举人、武进士尚未担任官职。
下官回头就安排人整理出来。”
江宁笑着补充道:“杨大人,不光是武举人、武进士,文举人、文进士我也都要。”
听到这儿,杨鹤眼睛瞪得老大,满脸不敢置信,开口说道:“江大人,这些文人学子怕是不会答应吧?
毕竟如今大明文贵武贱,这观念深入人心啊。”
江宁随即眼珠子一转,露出一抹坏笑,紧紧盯着杨鹤。
一旁的李邦华暗叫不好,心道:杨大人要倒霉了。
他因近期和江宁一同负责整顿军营军务,对江宁这笑容再熟悉不过。
每次江宁这般一笑,准是要有人遭殃了。
江宁笑着说道:“杨大人,所以需要您带头做个表率。
令公子杨嗣昌如今担任户部郎中,不妨先将他调入军营。
有您这位吏部尚书带头,其他人本官自有办法搞定,如何?”
听到江宁竟把主意打到自己儿子身上,杨鹤倒吸一口凉气。
对于儿子的才能,杨鹤心中有数,别的不说,将来做到六部尚书不在话下,甚至还有入阁的希望。
可要是跟着江宁去军营,那就等于走上武将一途,文官清流的晋升之路可就彻底没戏了。
随后,江宁笑着说道:“杨大人呀,老话说的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媳妇,套不着流氓。
您只管放心,令郎跟着本官混,差不到哪里去的。”
随即杨鹤咬了咬牙,说道:“好,既然如此,那下官这就签下公文,犬子就交给江大人了。”
江宁满意地点了点头。
随后,杨鹤安排人将登记在册的举人进士名单整理出来交给江宁,江宁让李邦华逐一查看,从中择优录取。
不多时,李邦华挑选了一些,但看完剩下的直摇头。
江宁疑惑地问道:“怎么了?
李大人,这么多名单,还挑不出一些可用之人?”
李邦华叹息着说道:“这些登记在册的举人进士年龄都太大了,若是当文官还可以,但若是进入军营担任军官,他们这年龄达不到要求。”
这时江宁眉头紧皱,片刻之后说道:“我知道还有一个地方有人。”
李邦华疑惑地问道:“哪里?”
江宁冷冷说出:“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