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轩、苏瑶与学子们一行,沿着蜿蜒的进京之路徐徐前行。彼时,天空湛蓝澄澈,阳光轻柔洒落,本应是一段惬意悠然的旅程。然而,众人的心境却如坠铅块,被那如影随形的舞弊传闻阴霾所笼罩,沉甸甸得难以释怀。
车队缓缓驶入一个热闹的小镇,这里是进京途中至关重要的歇脚之地,平日里人来人往,繁华喧嚣。可当凌轩他们的车队甫一现身,原本热闹非凡的街道瞬间陷入死寂。百姓们纷纷停下手中活计,一道道异样的目光如芒在背,其中夹杂着怀疑、好奇,更有一丝难以察觉的鄙夷。
一位卖菜的大嫂,手中菜篮不自觉悬在半空,低声嘟囔:“瞧,那便是传闻中舞弊的灾区学子,看着也不似奸佞之徒,怎就做出这般行径?”她的声音虽轻,却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人群中激起层层议论的涟漪。
“哼,如今这世道,人为了功名利禄,还有何事做不出来?科举舞弊,那可是欺君之罪,就该重重惩治!”一个身着粗布麻衣的汉子,气愤地挥舞着手中扁担,大声叫嚷。
这些话语如尖锐的钢针,直直刺痛着学子们的心。他们局促地坐在马车上,纷纷低下头,不敢与周围的目光对视,脸上写满了委屈与无奈。苏瑶见状,心中一阵揪痛,她站起身来,面向周围百姓,大声说道:“各位乡亲,此事真相尚未水落石出,还望大家切勿轻信谣言。这些学子日夜苦读,付出诸多艰辛,我们定会彻查到底,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
然而,百姓们似乎并不领情。一个年轻人奋力挤到前排,满脸质疑地问道:“说得轻巧,那你们倒是拿出证据来啊!空口无凭,谁能知晓你所言真假?”周围众人纷纷附和,场面一时间陷入混乱。
凌轩见势不妙,赶忙翻身下马,快步走到苏瑶身旁,大声说道:“乡亲们,我们理解大家对科举公平的重视,也明白诸位心中的愤懑。但请相信我们,目前已掌握了一些关键线索,定会还大家一个真相。在此期间,恳请大家不要随意传播不实言论,以免给这些学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就在凌轩和苏瑶竭力安抚百姓情绪之时,变故陡生。一个小孩突然从人群中冲了出来,朝着车队奋力扔出一块石头。石头不偏不倚,精准砸在一位学子乘坐的马车上,发出“哐当”一声巨响。学子们被吓得脸色惨白,一些胆小的甚至忍不住惊呼出声。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彻底激怒了护卫们,他们纷纷拔剑而出,怒目圆睁地瞪着周围的百姓。百姓们也毫不示弱,有人迅速捡起地上石块,摆出一副剑拔弩张的对峙架势,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凌轩心中暗叫不好,急忙伸手阻拦护卫,大声喝道:“都住手!切不可冲动!”同时,他转身面向百姓,言辞恳切地说道:“乡亲们,大家冷静冷静,有话好好说。我们深知大家心中有气,但武力绝非解决问题之道。请相信我们,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苏瑶也趁机劝说道:“各位乡亲,这些学子皆是灾区的希望之光,他们大多出身贫寒,历经千辛万苦才有了此次参加会试的宝贵机会。倘若只因谣言便毁了他们的前途,实在令人惋惜。我们恳请大家,再给我们一些时间查明真相。”
在凌轩和苏瑶的不懈劝说下,百姓们的情绪逐渐缓和,手中的石块也纷纷放下。但他们眼中的怀疑之色依旧浓烈,仿佛只要凌轩他们稍有差池,冲突便会再度爆发。
凌轩和苏瑶暗自松了一口气,赶忙带着车队匆匆离开了小镇。离开小镇后,学子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苏姑娘,凌公子,我们该如何是好?难道一路上都要承受这般质疑与误解吗?”一位学子忧心忡忡地问道。
苏瑶目光坚定地看着学子们,说道:“大家切莫灰心,这只是一时困境。待我们抵达京城,查明真相,一切谣言自会不攻自破。在此之前,大家务必保持冷静,莫要被外界的声音扰乱心神。”
凌轩亦点头附和道:“没错,越是在这艰难时刻,我们越要沉得住气。你们只需专心备考,其他事宜交由我们处理。”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随着车队的前行,舞弊传闻如插上翅膀般,在沿途的城镇乡村迅速蔓延开来。每到一处,迎接他们的皆是异样目光与指指点点。甚至有些地方,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在路口拦住车队,要求学子们给出一个说法。
面对此种情形,凌轩和苏瑶只能一次次耐心解释,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舆论的压力如同无形的巍峨大山,沉沉地压在众人肩头,令人喘不过气来。
在一个静谧的傍晚,车队终于抵达一座稍大的县城。这座县城乃进京的必经之路,平日里繁华热闹,车水马龙。可此时,当凌轩他们的车队缓缓驶入城门,却分明感受到一股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街道上冷冷清清,店铺大多早早关门歇业,偶有几个行人,也是神色匆匆,对他们避之不及。
凌轩心中明白,谣言已在此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他与苏瑶商议后,决定先寻一家客栈,让学子们好好休憩一晚,同时也借此机会思索应对之策。
他们来到县城中最大的一家客栈,可掌柜瞧见是灾区学子的队伍,脸上顿时露出为难之色。
“客官,实在对不住,小店已然客满。诸位还是另寻别家吧。”掌柜低着头,不敢直视凌轩的眼睛。
凌轩心中洞悉掌柜的顾虑,他从容掏出一锭银子,轻轻放在柜台上,说道:“掌柜的,我们知晓给您添了麻烦。但您看,天色已晚,学子们奔波整日,着实需要一个安身之所。这锭银子权当是给您的酬谢,还望您能通融通融。”
掌柜看着柜台上的银子,神色犹豫。就在这时,旁边一个伙计小声提醒道:“掌柜的,可别招惹麻烦啊,他们可是被传舞弊的……”掌柜听后,脸色骤变,连忙将银子推了回去,说道:“客官,并非我不愿帮忙,实是小店有小店的难处。诸位还是另觅他处吧。”
凌轩无奈,只得收起银子,带着众人离开。他们接连找了几家客栈,得到的皆是同样的答复。学子们又累又饿,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失落。
“难道我们今晚要露宿街头吗?”一个学子沮丧地说道。
就在众人感到绝望之时,苏瑶突然灵光一闪,说道:“凌轩,我记得县城东头有一座废弃的庙宇,我们或许可先去那里将就一晚。”
凌轩听后,点头称是:“好,事不宜迟,我们即刻动身。”
众人在苏瑶的引领下,来到那座废弃的庙宇。庙宇破败不堪,屋顶部分坍塌,院子里杂草丛生。但对于此刻的他们而言,这里无疑是一处暂时的避风良港。
学子们纷纷动手,清理出一片空地,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与被褥,准备在此过夜。凌轩和苏瑶看着学子们疲惫的身影,心中满是愧疚。
“苏瑶,都怪我,未能护好学子们,让他们受此委屈。”凌轩自责地说道。
苏瑶轻轻握住凌轩的手,安慰道:“这并非你的过错,谁都未曾料到事情会演变至此。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定要尽快查明真相,还学子们清白。”
夜晚,庙宇中静谧无声,唯有偶尔传来的风声与学子们轻微的鼾声。凌轩和苏瑶却辗转难眠,他们并肩坐在庙宇的台阶上,仰望满天繁星,思索着下一步的计划。
“凌轩,你说我们到了京城,该从何处着手呢?”苏瑶打破沉默。
凌轩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先去拜访我在信中联系的几位官员,看他们能否提供助力。同时,我们要继续寻觅证据与证人,揭露幕后黑手的阴谋。此外,还需密切留意京城中关于此事的舆论动向,设法引导舆论,让众人相信学子们的清白。”
苏瑶点头表示赞同:“嗯,你所言极是。但京城官场错综复杂,我们行事需格外小心,不可打草惊蛇。再者,学子们在这般舆论压力下,心理负担极重,我们亦要多多关怀他们,让他们以良好的状态参加考试。”
两人一直商讨至深夜,方才渐渐理出一些头绪。然而,他们深知,前方之路依旧布满未知与挑战,舆论的风暴随时可能再度汹涌袭来,而他们,必须在这场风暴中为学子们撑起一片晴朗天空……
在接下来的几日行程中,尽管仍不时遭受外界的质疑与刁难,但在凌轩和苏瑶的鼓励下,学子们逐渐调整好心态,专注于备考。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们远远望见了京城那高大巍峨的城墙。
京城,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繁华之都,此刻正静静等待着他们的来临。然而,他们不知,京城中关于灾区学子舞弊的传闻已然传得沸沸扬扬,一场更为猛烈的风暴正蓄势待发……
当他们的车队缓缓驶入京城城门,周围百姓纷纷围拢过来,对着他们指指点点,议论声此起彼伏。
“看,那便是灾区来的舞弊学子,胆子可真够大的,居然还敢来京城参加会试。”
“说不定背后有什么强硬靠山呢,不然怎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舞弊。”
学子们紧紧攥着拳头,强忍着心中的委屈,挺直了脊梁。凌轩和苏瑶走在队伍前列,警惕地注视着周围人群,以防意外发生。
进入京城后,凌轩带着众人来到一处事先租好的宅院。安置好学子们后,他和苏瑶顾不上片刻休息,即刻展开下一步行动。
凌轩依照之前书信约定,前往拜访那些在京城的官员朋友。他首先来到礼部侍郎赵大人的府邸。赵大人与凌轩曾有过一面之缘,对他的才学与为人颇为赏识。
凌轩递上拜帖后,很快便被请进府中。见到赵大人,凌轩赶忙恭敬行礼,将灾区学子的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详细地陈述了一遍。
赵大人听后,眉头紧锁,说道:“凌公子,此事我亦有所耳闻。如今京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影响恶劣。但要为学子们洗刷冤屈,并非易事,需有确凿证据方可。”
凌轩点头称是:“赵大人,我们已掌握了一些线索与证据,足以证明学子们是被诬陷的。只是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寻觅更多有力证人。还望大人能在朝中为学子们说几句公道话。”
赵大人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会尽力而为。但你也清楚,此事牵涉广泛,朝中各方势力皆在关注。你务必尽快寻得确凿证据,否则,我亦难以施以援手。”
凌轩感激地说道:“多谢大人相助,凌轩定不负大人所托。”
离开赵大人的府邸后,凌轩又马不停蹄地去拜访其他几位官员。然而,大多数官员对此事皆持谨慎态度,不愿轻易表态。有些人甚至委婉暗示凌轩,让他莫要插手此事,以免引火烧身。
与此同时,苏瑶在宅院中悉心安抚学子们的情绪。她深知,身处这舆论风暴的中心,学子们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大家不必忧心,凌轩正在外面想办法,我们定能共度难关。这几日,大家就在宅院里安心复习,切莫受外界干扰。”苏瑶微笑着对学子们说道。
学子们纷纷点头,可眼神中仍透露出一丝隐忧。
“苏姑娘,我们真的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吗?我担心……”一位学子欲言又止。
苏瑶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相信自己,也相信我们。我们已然历经诸多艰难,绝不能在此刻放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成功。”
然而,京城的舆论对学子们愈发不利。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街头巷尾大肆散布更多关于学子们舞弊的所谓“细节”,甚至编造出绘声绘色的故事,致使不少百姓深信不疑。各大茶楼酒肆之中,人们谈论的话题几乎都围绕着灾区学子舞弊一事。
“听说那些学子为了舞弊,提前买通考官,连考题都搞到了手。”
“是啊,真是世风日下。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中之重,他们竟敢如此肆意妄为。”
这些言论如汹涌的洪水猛兽,无情地冲击着学子们的声誉。凌轩和苏瑶深知,他们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否则,即便学子们在会试中表现优异,也难以摆脱舞弊的嫌疑。
就在他们感到一筹莫展之际,苏瑶突然灵光乍现,想到一个人——京城中一位颇负盛名的讼师,此人擅长调查案件、寻觅证据。苏瑶立刻将此想法告知凌轩。
凌轩听后,眼前一亮,说道:“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我们不妨前去请他相助,说不定能发现一些我们遗漏的关键线索。”
于是,凌轩和苏瑶赶忙踏上寻找这位讼师的路途。经过一番打听,他们终于在一条偏僻的小巷中寻得讼师的住所。
见到讼师后,凌轩和苏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讲述了一遍,并诚挚地请求他出手帮忙。讼师听后,沉思良久,说道:“此事难度不小,但看在你们一片赤诚之心的份上,我愿意一试。不过,我需要你们将目前掌握的所有线索与证据都呈给我查看。”
凌轩和苏瑶大喜过望,赶忙将之前收集到的信件、布料以及学子们的习作等证据,悉数交给了讼师。讼师仔细查看后,说道:“这些证据确有一定价值,但尚远远不够。我们需从更多方面展开调查,诸如考场的相关人员、匿名信的投递过程等等。”
在讼师的建议下,凌轩、苏瑶与他一同制定了详尽的调查计划。他们决定兵分三路,讼师负责深入调查考场内部情况,凌轩继续追寻与神秘人有关的线索,苏瑶则在京城中四处寻觅那些可能知晓真相的证人。
然而,他们浑然不知,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被一双隐藏在黑暗中的眼睛紧紧窥视着。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危险也在一步步悄然逼近……而京城的舆论风暴,仍在持续肆虐,给学子们以及凌轩、苏瑶带来了愈发沉重的压力。他们能否在这场艰难的斗争中,成功为学子们洗清冤屈,犹未可知。但他们心中皆怀着坚定的信念,无论前方困难重重,都定要揭开真相,还学子们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