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军的特长是生产,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也泡在了实验室里。
在与这些研究员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他的成长非常迅速,事实上,这种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
同时在接触了这些超前的电脑设备和仪器后,加上苏豫给他展望的未来,丁文军的认知层次也得到了飞速地跨越,就如何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让信息化社会尽快到来,他也提出了很多实用性的建议。
四月中旬,他们就开始着手对已有的进口生产线开始进行改造,在苏豫空间里3d打印机的帮助下,进度出人意料的迅速。
四月底,两条初级的集成电路板和微处理器的生产线已然成形。
五月一日,正当北望特区召开“全区五一优秀劳动者表彰大会”的同一时刻,在苏宝集团总部旁边的某个秘密工厂中,苏豫按下了微处理器生产线的启动按钮。
生产线上的员工不多,除了投料喂料、观察数据和维护养护的人员,整条生产线几乎都是全自动的。
苏豫、丁文军和林起墨等一众人等,都站在出料口,紧张地等待着咱家第一块芯片的诞生。
一板采用16位数据总线和个3微米技术的晶体管,频率达到4.77mhz的微处理器缓缓地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林起墨小心翼翼地取下了一个,将它焊接到了早已经准备在一边的一台他们手搓出来最原始的“电脑”上。
“嘀~”
清脆的自检通过的声音犹如天籁之音,让众人情不自禁地欢呼了起来。
成功了!
被苏豫命名为“龙芯一号”的第一块咱家自己的微处理器,在1981年庆祝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里诞生了。
而且是从生产线上正式生产出来的,这个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根据鹰酱Intel公司的大事记,虽然这个“龙芯一号”微处理器的各项指标与他们同期的技术水平相当,但能生产出来,对咱家而言就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跨越,也意味着站在了这一领域世界科技的前沿。
“我相信,有了这个第一代的龙芯,我们的技术会迭代进化得非常快,林教授,同志们,感谢你们的努力和付出!”
苏豫很激动,自己能生产出来,和空间里拿出来用是两个概念,成就感满满啊!
所有的研究员都毫不怀疑苏豫说得这一点,毕竟他们已经使在用几十年之后的那些电脑,技术路线清清楚楚,工作效率也是没得说,现在需要的就是时间,进化需要时间,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需要时间。
解决了最核心的处理器的问题,其他各种各样应用型的集成电路从设计到生产,就都不是太大问题了,整个团队疯狂地运转了起来。
在打造生产线的时候,苏豫刻意安排了两套,在盘龙集团那边的高级别厂房中也同步安装了一条。
六月中旬,第一套数控电话交换机下线,并立刻投入北望特区进行电话线路的整体改造。
新设备的启用,几乎让通话容量和效率得到了指数级别的提升,这也让电话走进千家万户的成为了可能。
安装电话,立刻成了北望地区最热门的话题,一千元一台的安装费,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北望人来说不算一笔吓人的开销。
元宝大队自然成为了第一个家家通电话的村庄。
在苏豫的建议下,“112总部办公室”经过快速协调,在邮政系统中独立出了“华国电子通信集团”,同时将整条数控交换机的生产线转交给了该集团运作。
七月下旬,第一台数字bp机下线时,“华国电信”整体构架已经初步建立,bp机的生产和营运也随即移交。
苏宝集团的“112实验室”明确了定位,就是进行高端研发和生产线的搭建,后续具体的落地和实施,交由“112办公室”去整体策划,当然苏豫会给出一个大体的方向性的思路和构架。
当然,芯片工厂成为了核心中的核心,必须由苏宝集团掌握。
经过综合考量,将最核心的微处理器加工生产线放到了大宝山肚子里的“112工程处”。
李成功这一年多来也没闲着,山肚子里的空间又被扩充出了一倍不止,完全可以容纳数个大型工厂。
优质新型种子的大规模播种,其实已经失去了保密的意义,除了最新的品种还保留在112工程处,其他种子的调拨和交易,苏豫将其全部纳入了农资大市场进行统一管理。
这样的话,112工程处就空出来了,正好用来作为核心芯片的生产车间。
芯片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数字bp机下线的同时,实验室里也打造出了国产第一台“盘古一号”电脑的成品,而且微处理器也是采用的新进化出来的“龙芯二代”,运行效率已经相当于后世的486级别。
而Intel公司的486电脑发布于1989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盘古一号”电脑开始,咱家已经开始领先世界八年的时间。
不光如此,“盘古一号”中运行的操作系统也是在开源的Linux内核上研发出来的可视化图像操作系统,苏豫起名为“开天系统”。
为什么这么快?
别忘了还有“小苏同学”这个帮手,人工智能写一套这种代码,还不是妥妥地事情,主要是适配当下这种老掉牙的硬件系统,花了不少功夫。
不要看它还是一台486电脑,但在这个年代,它能干的事情就多了去了,对于科技进步的推动力量可以说是核弹级别的。
此后的两个月时间,几千台的“盘古一号”电脑,从山洞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被运往“112总部办公室”罗列出来的所有重点机构、重点工程,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运算能力。
“盘古一号”并没有大量生产,苏豫的主导思想是让大家先用着再说,“盘古二号”已经在优化之中。
在苏豫看来,起码得迭代进化到“奔腾三代到五代”这个级别的电脑,基本上能满足流畅的进行网络操作的电脑后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
北望大学的集成电路研究中心被改造成了培训中心,全国各地接收到“盘古一号”电脑的单位,都派出了骨干前来学习软硬件的使用。
好在这个事情不需要林起墨参与,实验室任何一个研究员拉过去就行。
而几个月时间下来,实验室团队也扩展到了五十个人,能分出好几个组,各有侧重的开展工作。
段成君的主要工作,就是审核每一个实验室成员的背景资料,没办法,这个实验室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