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身心投入税赋改革的同时,杨玉环也并未忽略其他关乎民生的大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一位从地方来的官员交谈,听闻许多地区因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田灌溉困难,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百姓们忧心忡忡。这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杨玉环的心坎上。她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根基,而水利设施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所在。若不能解决水利问题,即便税赋改革取得成效,百姓的生活也难以真正得到改善。
回宫后,杨玉环立刻着手收集各地水利设施的详细资料。她命人查阅大量的典籍档案,又派遣亲信官员深入各地,实地考察水利设施的现状。经过一番深入的调研,她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还要严峻。许多地方的水渠年久失修,河道堵塞,水坝破损严重,根本无法发挥正常的灌溉作用。一些地区甚至因为缺水,农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
看着手中的调研报告,杨玉环心急如焚。她决定向李隆基提出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和修缮工程的提议。这一日,她精心准备,来到李隆基的书房。李隆基正伏案审阅奏折,看到杨玉环进来,放下手中的笔,微笑着问道:“爱妃,今日前来,可是有要事相商?”
杨玉环走上前,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臣妾近日深入了解了各地的农业情况,发现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为重大。如今许多地区的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导致农田灌溉困难,农作物产量锐减,百姓生活困苦。臣妾以为,我们必须尽快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修缮工程,这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生计。”
李隆基听后,微微皱眉,说道:“爱妃所言极是。只是这水利建设工程浩大,所需资金和人力众多,该如何实施呢?”
杨玉环早有准备,她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资金方面,朝廷可先拨出专项资金,作为水利建设的启动资金。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地方乡绅、富商捐资,对于捐资者,朝廷可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人力方面,可征调各地的民力参与工程建设。在农闲时节,百姓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水利建设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工程规划上,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方案。对于缺水严重的地区,优先修建新的水渠和水坝,引水源灌溉农田。对于旧有的水利设施,要进行全面修复,清理河道堵塞,加固水坝,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要选派专业的水利官员负责工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李隆基沉思片刻,说道:“爱妃的提议甚好。朕这就下令,让户部尽快拨出专项资金,各地官员也要积极配合,确保水利建设工程顺利开展。”
得到李隆基的支持,杨玉环立刻行动起来。她召集了朝中负责水利事务的官员,与他们商讨具体的工程实施方案。在一间宽敞的议事厅内,官员们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
一位水利官员说道:“娘娘,此次水利建设工程,规模宏大,困难重重。且不说资金和人力的调配,单是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就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我们必须慎重对待。”
杨玉环点了点头,说道:“这一点本宫明白。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各位大人的专业才能,同时,也可以召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长期生活在当地,对地形地貌和水利情况更为了解,或许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另一位官员提出:“娘娘,在征调民力方面,也需要注意。不能过度征调,以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我们要合理安排工期,尽量在农闲时节进行大规模施工。”
杨玉环说道:“你说得对。在征调民力时,一定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百姓们明白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要给予参与工程建设的百姓合理的报酬,保障他们的权益。”
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一份详细的水利建设实施方案终于制定完成。朝廷迅速拨出专项资金,各地官员也积极响应,开始征调民力,筹备工程建设。
在长安城外的一个村庄,村民们听说要开展水利建设,纷纷踊跃报名参与。“这可是好事啊!我们这地儿,就盼着能把水利设施修好。以后灌溉方便了,庄稼肯定能丰收。” 一位村民兴奋地说道。
在工程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有的在挖掘水渠,有的在搬运石块,有的在砌筑水坝。负责工程监督的官员们来回巡视,确保工程质量。“大家加把劲,这水渠关系到我们以后的收成,一定要把它修好!” 一位监工大声喊道。
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在修建一条大型水渠时,遇到了坚硬的岩石层,挖掘进度缓慢。工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法快速打通。负责工程的官员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杨玉环得知此事后,亲自来到工程现场。她看到工人们疲惫的身影和焦急的面容,心中十分心疼。她鼓励大家道:“大家不要灰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起想想办法,一定能克服这个难题。”
这时,一位老工匠站了出来,说道:“娘娘,我有个主意。我们可以先用火烧岩石,然后再用水浇,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岩石裂开,这样挖掘起来就容易多了。”
杨玉环听后,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办法好!就按老师傅说的做。”
按照老工匠的方法,工人们果然顺利地打通了岩石层,工程进度大大加快。
在另一个地区,修建水坝时,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原本预计的资金,因为一些材料价格上涨,出现了缺口。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资金问题,工程将面临停工的危险。
杨玉环得知后,立刻与朝廷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资金。同时,她还鼓励当地的乡绅和富商捐资。在她的努力下,很快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水坝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水利建设工程逐渐取得了成效。一条条新的水渠蜿蜒伸向农田,清澈的河水灌溉着干涸的土地。旧有的水利设施经过修复,也重新焕发了生机。农田里,农作物在充足的水源滋润下,茁壮成长。
看着这一切,杨玉环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水利建设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前的农业生产状况,更为大唐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关注水利建设,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让更多的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