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内,皇宫之中,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奢华却又略显凝重的寝宫内。杨玉环坐在铜镜前,身姿优雅,可眼神却透着几分忧虑。宫女们正小心翼翼地为她梳妆,轻柔地梳理着她那如墨般的长发,插上精美的发簪。然而,此刻的杨玉环却对镜中的自己视而不见,她的心思早已飘向了那遥远而战火纷飞的边关。
“陛下,臣妾恳请您,让臣妾与您一同前往边关犒军。” 杨玉环突然转过身,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衣角,眼神中满是坚定,望着坐在一旁案几前批阅奏折的李隆基说道。
李隆基手中的朱笔猛地一顿,缓缓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诧异与担忧。他放下手中的笔,微微皱眉,站起身来,踱步到杨玉环身边,轻轻叹了口气:“爱妃,边关战事吃紧,路途遥远且危险重重,朕怎能让你涉险?”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抚着杨玉环的发丝,眼中满是疼惜。
杨玉环感受到李隆基指尖的温柔,心中一暖,可面上的坚定却分毫未减。她轻轻握住李隆基的手,柔声道:“陛下,臣妾深知其中危险。” 她微微低下头,脑海中浮现出边关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画面,眼眶微微泛红,“但臣妾更明白,士气对于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如今将士们在前线拼死拼活,为了大唐的山河,为了百姓的安宁,他们承受着伤痛与疲惫。若能看到陛下与臣妾亲临,必定能士气大振。臣妾愿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的胜利尽一份绵薄之力。” 杨玉环说着,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李隆基,眼神中满是不容置疑的决心。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与纠结。他再次长叹一声,轻轻将杨玉环拥入怀中,下巴轻抵着她的头顶,喃喃道:“朕的爱妃,总是如此深明大义。”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边关那残酷的战场,心中的担忧如潮水般涌来,“可朕实在放心不下你的安危,边关之地,刀剑无眼,万一……” 李隆基说不下去了,手臂不自觉地收紧,仿佛要将杨玉环紧紧护在怀中,不让她受到一丝伤害。
杨玉环感受到李隆基的担忧与不舍,心中一阵酸涩。她轻轻挣脱李隆基的怀抱,双手捧着他的脸,认真地说道:“陛下,臣妾明白您的苦心。但臣妾也想尽自己所能,为大唐出一份力。这场战争,关乎大唐的生死存亡,臣妾怎能置身事外?而且,有陛下在身边,臣妾无所畏惧。” 杨玉环的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李隆基望着杨玉环,心中的防线彻底被攻破。他无奈地笑了笑,轻轻点了点杨玉环的鼻尖,说道:“既然爱妃心意已决,朕便答应你。但一路上,你务必小心谨慎,不可有丝毫大意。若有任何闪失,朕……” 李隆基的声音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担忧。
杨玉环眼中闪过一丝喜悦,连忙点头,如小鸟依人般靠在李隆基的怀里,说道:“多谢陛下,臣妾定不负陛下所托。” 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却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边关为将士们带来最大的鼓舞,为大唐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在一番精心的准备后,李隆基与杨玉环带着一众随行人员,踏上了前往边关的路途。一路上,车马劳顿,道路崎岖,但杨玉环始终没有丝毫怨言。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赶到边关,为将士们加油鼓劲。
经过多日的奔波,他们终于抵达了边关营地。此时的边关营地,气氛紧张而压抑。将士们虽然严阵以待,但连日的征战与疲惫,还是让他们的脸上多了几分憔悴。
当将士们得知皇帝与贵妃亲临营地时,整个营地瞬间沸腾起来。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兵器,整齐地排列在营地中央,迎接皇帝与贵妃的到来。
杨玉环身着一身简约而庄重的服饰,走在李隆基的身旁。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将士们的关切与敬意。当她看到将士们那疲惫却又坚毅的面容时,心中不禁一阵心疼。
“将士们!” 杨玉环的声音清脆而响亮,传遍了整个营地,“你们辛苦了!”
将士们齐声高呼:“陛下万岁!娘娘千岁!” 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李隆基走上前,对着将士们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鼓励大家奋勇杀敌,保卫大唐的领土。而杨玉环,则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将士们。
讲话结束后,杨玉环亲自走到摆放着美酒的桌前,拿起酒壶。她的动作轻柔而优雅,眼神中满是关切与鼓励。她缓缓走到一位将士面前,为他斟满一杯美酒,然后双手递到他的手中。
“将士们,你们是大唐的脊梁,是百姓的依靠。” 杨玉环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如今外敌入侵,家园危在旦夕,相信你们定能奋勇杀敌,保我大唐山河无恙。这杯酒,敬你们,愿你们旗开得胜,平安归来。”
那位将士双手颤抖着接过酒杯,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说道:“多谢娘娘!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唐效死!”
杨玉环微笑着扶起他,说道:“起来吧,你是大唐的英雄,不必行此大礼。”
随后,杨玉环又依次为其他将士斟酒。每到一位将士面前,她都会轻声地说上几句鼓励的话。将士们被她的举动深深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辜负皇帝与贵妃的期望。
“娘娘,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那些侵略者赶出大唐的领土!” 一位年轻的将士大声说道。
“是啊,娘娘,我们绝不退缩,誓死保卫大唐!” 其他将士们也纷纷附和道。
在为将士们斟酒的过程中,杨玉环注意到了一位腿部受伤的老兵。他虽然拄着拐杖,但依然坚持站在队伍中。杨玉环心中一动,她走到老兵面前,为他斟满酒,关切地问道:“老英雄,您的腿伤怎么样了?”
老兵眼中满是感激,说道:“多谢娘娘关心,这点伤不算什么。只要还能拿得动兵器,我就会一直战斗下去。”
杨玉环眼眶微微湿润,她轻轻拍了拍老兵的肩膀,说道:“老英雄,您是大唐的功臣。等战争结束,您一定要好好养伤。”
老兵激动地说道:“能得到娘娘的关心,是我这辈子的荣幸。只要大唐需要,我这条老命随时都可以奉献出去。”
杨玉环的举动,让在场的将士们深受鼓舞。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犒军仪式结束后,杨玉环与李隆基又来到了营地的营帐中,看望受伤的将士。她仔细地询问每一位伤员的伤势,安慰他们要安心养伤。对于一些伤势较重的伤员,她还亲自为他们喂药。
“娘娘,您不用亲自照顾我们,我们都是粗人,不值得您这样。” 一位伤员感动地说道。
杨玉环微笑着说:“你们为了保卫大唐,不惜流血牺牲,怎么能说是粗人呢?在我眼里,你们都是最可爱的人。照顾你们,是我应该做的。”
看着杨玉环忙碌的身影,将士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感动。他们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养好伤,重返战场,为大唐立下战功。
在边关营地停留的几日里,杨玉环不仅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还深入了解了边关的实际情况。她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都一一记在心中,准备回到长安后,与李隆基一起商讨应对之策。
当李隆基与杨玉环离开边关营地时,将士们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为他们送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不舍。
“陛下万岁!娘娘千岁!” 将士们的呼喊声,久久回荡在边关的上空。杨玉环坐在马车中,望着窗外送行的将士们,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他们都能平安归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