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御书房内,胡亥坐在堆满竹简的案几前,眉头紧锁,手中的毛笔无意识地在竹简上划动,留下一道道墨痕。窗外,冬日的寒风呼啸而过,吹得窗棂嘎吱作响,却丝毫没有打断他的思绪。在成功制作出指南针后,胡亥心中又燃起了新的渴望——将造纸术引入大秦。
在现代世界,纸张是再寻常不过的物品,可在这秦朝,书写记事大多依靠竹简和丝帛。竹简太过笨重,携带不便;丝帛虽轻便,却价格昂贵,难以普及。胡亥深知,若能成功造出纸张,不仅能极大地推动文化传播,还能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为大秦带来变革。
“造纸术,首先得有合适的原材料……”胡亥低声自语,脑海中飞速回忆着造纸术的原理。他记得造纸的关键在于将纤维原料经过一系列处理,制成纸浆,再将纸浆抄造成纸。可这合适的纤维原料,在这古代又该如何寻找呢?
“来人,传福生。”胡亥放下毛笔,高声喊道。
不一会儿,福生匆匆赶来,进门便跪地行礼:“陛下,您唤奴才何事?”
胡亥站起身,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说道:“福生,朕近日又有了新的想法。你也知道,平日里用竹简书写极为不便,朕想造出一种轻便又便宜的书写材料,类似布帛,却又更加物美价廉。”
福生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陛下,还有比布帛更合适书写,且更便宜的东西?这可真是闻所未闻。”
“这你就不懂了。”胡亥微微一笑,“朕需要你去帮我收集一些材料。首先是树皮,各种树木的树皮都要收集一些,尤其是构树、桑树的树皮,越多越好。另外,麻也不可或缺,无论是麻线、麻织物,统统都收集起来。”
福生连忙应下:“奴才明白,这就去办。只是陛下,这树皮和麻,与那神奇的书写材料有何关联?”
胡亥耐心解释道:“这树皮和麻中含有纤维,经过特殊的处理,就能变成制造书写材料的关键原料。你只需用心去收集,待材料齐全,朕自会向你展示其中的奥秘。”
福生领命而去,胡亥则继续在书房中思考造纸的具体步骤。他回忆起现代造纸的流程,从原料浸泡、蒸煮、舂捣,到抄纸、晾晒,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可在这古代,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一切都要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来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浸泡原料需要大量的水和合适的容器,这倒是不难解决。蒸煮的话,可用大锅和柴火,只是舂捣这一步,得找一种高效的工具……”胡亥一边思索,一边在竹简上记录下要点。
几日后,福生再次来到御书房,身后跟着几个小太监,抬着几大捆树皮和麻。“陛下,您吩咐收集的材料,奴才都找来了。”福生满脸自豪地说道。
胡亥看着这些材料,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福生,你做得很好。这些材料可都是宝贝,不久之后,它们就会变成改变大秦的神奇之物。”
胡亥仔细翻看这些树皮和麻,挑选出质地较为柔软、纤维较长的部分。他拿起一块构树皮,对福生说道:“你看,这构树皮的纤维坚韧且细长,是造纸的上等原料。”
福生凑近看了看,一脸懵懂:“陛下,这树皮看着普普通通,怎么就能变成书写材料呢?”
胡亥笑着说:“别急,接下来朕就开始尝试。首先,要将这些树皮和麻浸泡在水中,让它们充分软化。”
胡亥命人在宫殿的后院搭建了几个大水槽,将挑选好的树皮和麻放入其中,注满水。“这些原料要浸泡数日,待其软化腐烂,才能进行下一步。”胡亥向福生和周围的小太监们解释道。
等待浸泡的过程中,胡亥又开始琢磨舂捣工具。他想起古代有一种杵臼,可用于舂米,或许经过改良,就能用来舂捣原料。于是,他找来宫中的工匠,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想法,让工匠打造一种更大、更坚固的杵臼。
工匠们日夜赶工,很快就将改良后的杵臼打造完成。胡亥看着这个巨大的杵臼,心中充满期待。
几天后,树皮和麻浸泡完成。胡亥亲自带领众人将浸泡后的原料从水槽中捞出,放入杵臼中。他拿起杵棒,用力舂捣起来。一开始,原料还比较坚硬,舂捣起来十分费力,但随着不断地捶打,原料逐渐变成了细腻的浆状。
“福生,你看,这就是纸浆的雏形。”胡亥兴奋地说道。
福生看着杵臼中黏糊糊的东西,半信半疑:“陛下,这真的能变成书写材料?”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将纸浆抄造成型,再晾晒干燥。”胡亥信心满满地回答。
胡亥让人准备了一块细密的竹帘,将纸浆均匀地铺在竹帘上,然后轻轻摇晃,让纸浆均匀分布。接着,他将竹帘倒扣在一块木板上,小心翼翼地揭开竹帘,一层薄薄的纸浆便留在了木板上。
“现在,只需要将它晾晒干燥,就能得到纸张了。”胡亥看着木板上的纸浆,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众人将木板抬到阳光下晾晒,胡亥则时刻关注着纸张的干燥情况。经过几天的晾晒,纸张终于干燥成型。胡亥轻轻揭下纸张,虽然纸张还有些粗糙,不够洁白,但已经具备了纸张的基本特性。
“成功了!”胡亥兴奋地大喊,“福生,你看,这就是我们亲手制造的纸张。”
福生接过纸张,小心翼翼地触摸着,眼中满是惊叹:“陛下,这简直太神奇了!有了这纸张,以后书写记事可就方便多了。”
胡亥看着手中的纸张,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虽然造出的纸张还不够完美,但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相信,只要不断改进工艺,一定能造出更加优质的纸张,为大秦带来一场文化与科技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