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的朝堂之上,金色的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光洁的地面上,映出一片斑驳。林羽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坚定,扫视着下方的群臣。自他掌权以来,大楚在他的治理下已初现繁荣之象,但他深知,要让大楚长久地兴盛下去,革新势在必行。
今日,朝堂之上气氛格外凝重,革新派大臣李公身着官服,身姿挺拔,手中紧握着一卷文书,那是他精心准备的革新之策。他向前迈出一步,微微拱手,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大楚虽已有所发展,但仍有诸多弊端亟待解决。科举制度关乎国家人才选拔,如今却存在诸多漏洞,使得许多有真才实学之人难以崭露头角;吏治方面,部分官员尸位素餐,甚至贪赃枉法,严重影响了朝廷的公信力。因此,臣斗胆提出改革科举、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政策,望陛下圣裁。”
林羽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赞许:“李爱卿所言极是,大楚若想长治久安,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解决。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不妨畅所欲言。”
这时,一位保守派大臣王大人皱着眉头,向前跨出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科举制度传承已久,虽有小疵,但贸然改革,恐生乱象。吏治方面,只需加强监管即可,无需大动干戈,以免引起官场动荡。”
李公闻言,心中一紧,脸上露出一丝焦急之色,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反驳道:“王大人,时代在变,若一味墨守成规,大楚如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的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多是些只会死记硬背之人,真正有治国安邦之才的人却难以脱颖而出。至于吏治,加强监管固然重要,但若无制度上的革新,又如何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大人脸色微微一沉,说道:“李大人,话虽如此,但改革并非易事,其中的风险不可不察。一旦改革失败,必将引起轩然大波,大楚的稳定局面恐将受到影响。”
林羽静静地听着两位大臣的争论,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革新之路充满荆棘,但不改革,大楚将难以实现真正的繁荣。他微微皱眉,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这时,另一位革新派大臣陈大人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支持李大人的观点。如今大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若不抓住机遇进行改革,必将落后于他国。科举改革可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为大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吏治整顿则能使官场风气焕然一新,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虽然改革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但只要我们谨慎行事,必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林羽微微点头,目光再次扫视着群臣,说道:“朕意已决,改革科举、整顿吏治等政策予以通过。李爱卿,朕命你负责相关新政的筹备工作,务必将改革落到实处。但在推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局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切不可操之过急。”
李公心中一阵激动,连忙跪地叩首:“臣遵旨,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退朝之后,李公回到尚书省,立即着手筹备新政的相关事宜。尚书省内,一片忙碌的景象,官员们来来往往,传递着各种文书。李公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手中的毛笔不时在纸上书写着,思考着改革的具体细节。
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赵吏走进书房,拱手说道:“大人,如今新政虽已通过,但保守派大臣们对此仍有异议,恐怕在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阻力。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公微微皱眉,放下手中的毛笔,说道:“赵吏,阻力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改革是大楚发展的必经之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对于保守派的异议,我们要以理服人,向他们阐明改革的必要性和好处。同时,我们自身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新政的顺利推行。”
赵吏微微颔首,说道:“大人所言极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科举改革涉及到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的改变,吏治整顿则需要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监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们该如何调配资源?”
李公思索片刻,说道:“科举改革方面,我们可以召集一批学识渊博的学者,共同商讨新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同时,在各地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吏治整顿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御史台的支持,让他们加大对官员的监督力度。此外,还可以设立一些奖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官员予以表彰和奖励,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赵吏点了点头,说道:“大人考虑周全,下官明白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新政推行后,可能会触及到一些官员的利益,他们可能会暗中抵制,我们该如何防范?”
李公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对于那些暗中抵制新政的官员,我们要坚决予以惩处。一旦发现有官员阳奉阴违,阻碍新政的推行,不论其官职高低,都要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改革的意义和目的,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赵吏拱手说道:“大人高见,下官这就去安排相关事宜。”
在李公的带领下,尚书省的官员们日夜忙碌,新政的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正如李公所料,保守派大臣们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在暗中积蓄力量,试图寻找机会阻止新政的推行。
一日,王大人来到尚书省,见到李公后,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李大人,新政筹备得如何了?老夫还是那句话,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望李大人三思。”
李公心中虽有些不悦,但仍保持着礼貌,拱手说道:“王大人,改革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如今大楚面临着诸多挑战,若不改革,何以应对?还望王大人以大楚的长远发展为重,支持新政的推行。”
王大人冷哼一声,说道:“李大人,你这是急于求成。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操之过急,必将适得其反。老夫奉劝你,还是不要一意孤行的好。”
李公微微皱眉,心中有些纠结。他知道王大人所言并非全无道理,但他更清楚,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深吸一口气,说道:“王大人,我明白你的担忧。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改革。我向你保证,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我们会谨慎行事,不断调整策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王大人看着李公坚定的眼神,心中微微一动,但仍固执地摇了摇头:“李大人,你若执意如此,老夫也无话可说。但老夫丑话说在前头,若新政推行失败,导致大楚陷入混乱,你将成为大楚的罪人。”
李公心中一震,王大人的话如同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内心。他的心中充满了压力和责任,但他的信念却更加坚定。他拱手说道:“王大人,若因我之过导致大楚陷入混乱,我愿以死谢罪。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改革一定能够成功,大楚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王大人看着李公,沉默了片刻,然后转身离去。李公望着王大人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但他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为大楚的革新事业而努力奋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政的筹备工作逐渐进入尾声。李公看着手中的筹备方案,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他知道,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坚信,只要有陛下的支持,有群臣的配合,有大楚百姓的拥护,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大楚也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