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赋税制度逐渐完善,大唐国力稳步提升之际,林羽又注意到了关乎民生的医疗领域。虽然大唐有着不少医术精湛的郎中,也有诸如《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流传,但总体来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且医学知识的传承和普及也较为有限。
林羽进宫向李世民进言道:“陛下,臣观我大唐如今虽盛世繁华,但百姓的健康保障仍有待加强。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偏远之地常有百姓因小病得不到及时医治而拖成大病,甚至危及性命。臣恳请陛下准许臣在医疗方面进行一番整顿与推广,让更多的百姓能受益于医术啊。”
李世民听后,深表赞同,说道:“林羽,你所虑极是,朕允你着手此事,望你能让我大唐的医术更加昌盛,护佑百姓安康。”
林羽领命后,先是召集了长安城中有名的医家、药师等,共同商讨对策。众人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以及改善医疗资源的分配情况。
于是,林羽向朝廷提议,在各州府的官学中增设医学一科,选拔对医术有兴趣、天资聪慧的学子进行专门培养。朝廷批准了这一建议后,林羽又参与制定了详细的医学教学大纲,除了教授传统的中医经典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的内容,还加入了实践课程,让学子们跟随经验丰富的医师出诊,学习诊断病情、开方用药以及针灸推拿等实际医术。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子投身医学,林羽还建议朝廷对学习医学的学子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学费、提供食宿等,并且承诺毕业后,成绩优异者可进入太医院任职,其余的也可到各地的医馆或官府的医疗机构工作,为百姓治病。
在改善医疗资源分配方面,林羽组织了一批医术较高的郎中,成立了医疗巡回队,定期前往偏远地区进行义诊,为当地百姓免费看病送药。同时,还在这些地方设立了简易的医馆,留下一些基本的药材和简单易懂的医书,培养当地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百姓学习基本的医疗知识,以便在平日里能处理一些常见的病症。
此外,林羽还鼓励各地的医家整理自己的行医经验,编撰成医书,朝廷对这些编撰成果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出优秀的医书进行刊印发行,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医术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些传统的医家观念较为保守,认为医术是家族传承的技艺,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编撰成书;还有些地方上的官员对医疗巡回队不太重视,在物资调配、人员安排等方面配合不力。
林羽得知这些情况后,亲自去拜访那些保守的医家,诚恳地劝说他们:“各位医家前辈,医术本就是为了治病救人,若能将您等的宝贵经验编撰成书,流传开来,那不知能拯救多少百姓的性命啊。这也是功德无量之事,还望前辈们能摒弃成见,为大唐的医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林羽的耐心劝说下,不少医家被打动,愿意参与到医书编撰的工作中来。对于那些不配合的地方官员,林羽则向朝廷奏明情况,李世民下令对这些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并责令他们全力配合医疗工作,若再有懈怠,严惩不贷。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州府官学培养出的医学人才越来越多,他们毕业后奔赴各地,充实了当地的医疗力量。医疗巡回队也在不断地为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去健康,那些简易医馆里培养出的当地 “土郎中” 也能处理不少常见病症,使得百姓们不用再为一点小病就长途跋涉去求医。
而且,众多优秀医书的刊印发行,让更多的人对医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民间也兴起了一股学习医术的热潮,不少人自学医术,为家人和邻里治病。
大唐的医疗水平在林羽的努力下得到了显着提升,百姓们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致死的情况大大减少。林羽也因为在医疗领域的贡献,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人们尊称他为 “医圣恩公”,他的名字在民间广为传颂,成为了人们口中守护健康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