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各方面蓬勃发展的进程中,林羽留意到,一些地方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过度砍伐致使山林减少、河流因污水排放而水质变差、矿产过度开采造成土地塌陷等,若长此以往,大唐的绿水青山将不复存在,不仅影响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决心加强环境保护,守护这一方大好河山。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言辞恳切地进言道:“陛下,如今我大唐盛世繁华,然山川河流等自然之境却屡遭破坏,山林渐稀,河水污浊,土地塌陷,长此以往,恐我大唐失却锦绣风光,民生亦受其害。臣恳请陛下准许臣加强环境保护,使我大唐处处青山绿水,可保世代昌盛啊。”
李世民听后,深表认同,说道:“林羽,你所言极是,环境保护关乎国之根基与民生福祉,朕允你着手此事,望你能筑牢这道生态防线。”
林羽领命后,先是从森林资源保护入手。颁布严格的禁伐令,除了为满足百姓生活必需的柴薪以及朝廷建设所需的少量木材,经过严格审批后可进行合理砍伐外,严禁其他一切滥砍滥伐行为。同时,在各地山林设置专门的护林队伍,这些护林员负责日常的巡逻监管,一旦发现有人违规砍伐树木,立即进行制止并上报官府,官府将依法予以严厉惩处,绝不姑息迁就。
并且,大力倡导植树造林活动,鼓励百姓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地等空闲之地种植树木,对于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的百姓,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减免赋税、赏赐生活用品等。朝廷还组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选取适宜的树种,按照科学的规划,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河岸两旁以及山脉的坡地等重点地带种植树木,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加强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监管。严禁工厂、工坊以及居民随意向水体排放污水,要求各地建设污水排放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同时,定期对水体质量进行检测,建立水质监测档案,一旦发现水质变差、受到污染等情况,顺藤摸瓜追查污染源,责令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恢复水体的清洁。
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严格的矿产开采规划,规定哪些区域可以开采,哪些属于禁止开采的生态保护区,避免无序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要求矿主们采用科学的开采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率,减少浪费,并且在开采过程中做好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工作,比如开采完一处矿山后,要对土地进行平整,种植适宜的植被,恢复其原本的生态功能,防止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问题出现。
此外,为了提高百姓的环保意识,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张贴环保标语、图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的环保行为规范;在乡村,利用说书、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将环保故事融入其中,让百姓在娱乐的同时受到环保思想的熏陶;在官学、私学中开设环保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让他们成为环保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然而,在加强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百姓为了眼前的利益,对禁伐令等环保规定置若罔闻,偷偷进行违规行为;一些工厂、工坊主觉得建设污水排放处理设施成本太高,不愿配合执行;还有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的环保技术人员,在进行水质检测、生态修复等工作时,操作不够规范,效果不佳。
林羽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对于违规的百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增加巡逻频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除了依法进行惩处外,还采取公示通报等方式,让其在当地成为反面教材,起到警示作用,引导其他百姓遵守环保规定。
针对工厂、工坊主不愿配合的情况,朝廷出台相关政策,对积极建设污水排放处理设施的给予一定的赋税减免、资金补贴等优惠,减轻他们的成本压力,同时加强监管,对于拒不执行的,责令停产整顿,直至达到环保要求为止。
对于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朝廷选派专业的环保技术人员到各地进行指导帮扶,定期举办环保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基层的工作人员授课,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各项环保工作能够科学、规范地开展。
随着环境保护举措的逐步落实,大唐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山林逐渐茂密起来,河水恢复了清澈,土地塌陷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各地呈现出青山绿水、生态和谐的美好景象,百姓们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大唐也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