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各方面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可林羽深知,若想让大唐始终保持领先,在世界舞台上长久闪耀,科技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当下虽有诸多传统技艺,但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亟待鼓励民众进行更多的科技发明创造。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一脸热忱地进言道:“陛下,臣观如今我大唐虽昌盛繁荣,然科技之进步方兴未艾,尚有诸多未知领域待吾等去开拓。若能大力促进科技发明,鼓励百姓和工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实用之器物、先进之技法,必能为我大唐开创更为辉煌之未来啊。”
李世民听后,深以为然,说道:“林羽,你所言极是,科技乃国之利器,朕准你着手此事,望你能让我大唐的科技之花处处绽放。”
林羽领命后,先是制定了一系列激励科技发明的举措。其一,设立专门的 “大唐科技奖”,面向全国征集各类科技发明成果,不论出身贵贱、职业高低,只要所创之物有创新之处,能为生产、生活、军事等方面带来便利或提升效率,均可参与评选。奖项设置颇为丰厚,不仅有大量的金银财物赏赐,获奖者还能获得朝廷授予的荣誉称号,若是平民百姓,更有机会入朝为官,以彰显其发明创造之功。
其二,在长安及各州府建立科技工坊,为有发明想法的工匠、学者等提供专门的场地和基础设备,方便他们进行实践操作与研究。工坊内配备了诸如铁匠炉、木工器械、简易的机械制造工具等,还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驻点指导,帮助解决在发明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其三,组织科技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各地的科技人才汇聚一堂,大家相互展示自己的发明成果,分享发明思路与经验。在交流会上,不同领域的人才相互启发,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催生出更多新的发明设想。例如,一位擅长农业器械制造的工匠,在交流会上听闻了水利工程的原理后,受到启发,回去后便尝试结合两者,发明出了一种既能灌溉又能同时进行松土的新型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其四,朝廷出资收集整理各类科技典籍与民间的发明手稿,建立专门的科技知识库,供众人查阅学习。这知识库中既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天文、算术、工程建造等方面的经典着作,也有当下民间一些尚未广泛流传但颇具价值的发明构思记录,让后来的发明者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创新。
在推广科技发明成果方面,林羽也下了不少功夫。对于那些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发明,安排专人到各地进行演示讲解,让更多的百姓和工匠了解其原理与使用方法。比如,有一种新发明的纺织机,比传统纺织机效率提高了数倍,林羽便组织工匠带着纺织机到各个丝绸、棉布生产地进行现场演示,手把手教当地的织工如何操作,很快,这种新型纺织机就在不少地方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纺织业的产量大幅攀升。
同时,对于一些军事方面的重要发明,如改良后的投石机,威力更大、射程更远且操作更简便,林羽积极与军方沟通协调,让其在军队中进行装备试用,经过实战检验后,再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然后逐步在全军推广开来,提升了大唐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促进科技发明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守旧的文人认为这些发明不过是奇技淫巧,有悖于传统的儒家之道,对其持反对态度;一些工匠虽有发明的想法,但担心失败后会遭受他人嘲笑,且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后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而积极性不高;还有些地方官员对科技发明不够重视,在配合落实相关举措时,消极怠工,影响了整体的推进速度。
林羽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诸多应对之策。对于守旧文人的质疑,林羽邀请他们亲自参观科技工坊,观看那些实实在在能改善生活、提升生产效率的发明成果,向他们解释科技发明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契合之处,让他们明白科技发明也是为了造福大唐、服务百姓,逐渐改变他们的观念。
为了打消工匠们的顾虑,林羽进一步完善了奖励机制,承诺只要是用心进行发明创造的,即便最终成果不尽如人意,也会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补偿,同时大力宣传那些不畏失败、最终取得成功的发明家故事,激励更多工匠勇敢迈出第一步。
针对消极怠工的地方官员,林羽向朝廷如实反映情况,李世民下令对这些官员进行严厉斥责,并责令他们限期整改,全力配合科技发明工作,若再有懈怠,便予以革职查办。
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大唐的科技发明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涌现出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更多高效的农具和先进的灌溉技术,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工业方面,各类工坊凭借新的制造工艺和器械,生产出更优质、更大量的产品;军事上,新型的武器装备让大唐军队如虎添翼,守卫边疆更加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