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晓的警告如同一块巨石投入魏璎珞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她意识到,这场风波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阴谋,而自己或许只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为了揭开真相,魏璎珞决定从多个方向入手调查,同时继续应对眼前的危机。
---
#### 西域使者的试探
几日后,乾隆帝召见了西域某国的使者。这位使者态度傲慢,言辞间充满挑衅,声称若大清不释放刺客并给予赔偿,他们将联合周边小国对大清发动全面进攻。
面对如此无礼的要求,乾隆帝勃然大怒,当场命人将使者轰出宫去。然而,魏璎珞却敏锐地察觉到,这番话中暗藏玄机——对方提到“联合周边小国”,显然是虚张声势。毕竟,以大清的实力,任何单一国家都不敢轻易挑战,更何况是几个弱小部落的联合?
“他们在拖延时间。”魏璎珞冷静分析道,“真正的目的,或许是想让我们内部先乱起来。”
傅恒闻言点头附和:“不错,如果我们贸然开战,不仅会消耗国力,还可能给其他势力可乘之机。”
于是,魏璎珞建议乾隆帝暂时按兵不动,同时秘密派遣细作前往西域各国搜集情报,以摸清他们的真正意图。
---
#### 蒙古部落的支持
与此同时,蒙古部落首领阿勒坦汗的特使再次来访。这一次,他带来了更为详细的情报,包括西域某国近期调动军队的情况以及与某些宗室成员的秘密往来记录。
这些信息让魏璎珞更加确信,幕后黑手绝非简单的外部敌人,而是内外勾结的结果。她开始怀疑,是否有人利用容妃事件作为导火索,试图引发一场全面的政治动荡。
“王爷,”魏璎珞转向弘晓问道,“您之前提到的那个‘更大的势力’,是否与蒙古部落有关?”
弘晓摇了摇头,沉声道:“蒙古部落虽有野心,但还不至于冒险挑起战争。我所指的,是一个更隐秘、更危险的存在。”
他的回答并未解答魏璎珞的疑惑,反而让她更加警惕。她隐隐觉得,弘晓似乎掌握了一些关键线索,却不愿轻易透露。
---
#### 宫廷内的异动
就在魏璎珞全力追查幕后黑手时,宫廷内部也出现了新的变故。一些原本支持她的大臣突然转变立场,开始公开质疑她的能力,甚至有人暗示她才是导致当前局势混乱的罪魁祸首。
“贵人,”明玉忧心忡忡地说道,“最近朝堂上的风向不对劲,好像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
魏璎珞冷笑一声:“这些人不过是墙头草罢了,风吹哪边倒哪边。不过,能让他们如此齐心协力针对我,说明背后一定有人操控。”
经过一番调查,魏璎珞发现,这些大臣大多与一位宗室亲王关系密切。而这位亲王,正是怡亲王弘晓的兄长——永璘。
“原来如此……”魏璎珞喃喃自语,“看来,永璘已经坐不住了。”
---
#### 永璘的图谋
永璘是乾隆帝的侄子,一向以稳重低调着称。然而,在这次风波中,他却表现得异常活跃,不仅频繁接触那些反对魏璎珞的大臣,还暗中联络西域某国的使者。
魏璎珞意识到,永璘的目标不仅仅是扳倒她,更是要借此机会夺取更多的权力。一旦成功,他将成为紫禁城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我们必须阻止他。”魏璎珞对傅恒说道,“否则,整个朝廷都会陷入混乱。”
傅恒皱眉思索片刻,提议道:“既然他与西域某国有联系,我们不妨设下圈套,引他露出马脚。”
魏璎珞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不过,这件事必须小心行事,以免打草惊蛇。”
---
#### 圈套初现
几天后,魏璎珞故意放出假消息,声称乾隆帝即将派遣大军攻打西域某国。这一消息迅速传开,果然引起了永璘的注意。
为了确认消息的真实性,永璘派心腹密探潜入宫中窃取机密文件。然而,这一切都在魏璎珞的掌控之中。当密探刚拿到伪造的军令时,便被埋伏已久的侍卫当场抓获。
证据确凿,永璘再也无法抵赖。然而,就在魏璎珞准备将此事上报乾隆帝时,弘晓却突然现身,劝阻道:“贵人,此事万不可操之过急。”
魏璎珞不解地问道:“为何?难道还要纵容他继续为非作歹?”
弘晓叹了口气,低声道:“因为,真正的幕后黑手,还不是永璘。”
---
#### 真相浮现
弘晓的话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魏璎珞的思绪。她猛地意识到,自己一直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永璘虽然野心勃勃,但他并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策划这样复杂的阴谋。
“那么,是谁?”魏璎珞急切地问道。
弘晓沉默片刻,缓缓吐出一个名字:“太后。”
---
#### 太后的布局
听到这个名字,魏璎珞顿时如坠冰窟。她回想起太后平日里的种种举动,终于明白了一切——从容妃的叛乱,到西域某国的刺杀计划,再到如今永璘的反叛,所有的一切都是太后的精心布局。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魏璎珞声音颤抖地问道。
弘晓苦笑道:“因为她害怕失去权力。这些年,你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皇上的信任,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实权。而在她眼中,这就是对她权威的最大威胁。”
魏璎珞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她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大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