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李嬷嬷的伏法暂时平息了宫中的暗潮,但魏璎珞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幕后黑手仍然潜伏在阴影之中,随时准备发动新一轮的攻势。而与此同时,改革的推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朝堂内外的反对声音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公开质疑乾隆帝的决策。
---
#### 改革的阵痛
政务革新署推行的新政虽然初衷是为了改善民生、肃清朝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地方官员因利益受损而消极怠工,甚至故意曲解政策,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另一些豪绅富商则联合起来抵制变革,试图通过贿赂和威胁阻止改革深入。
面对这种情况,魏璎珞召集傅恒、张廷玉等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的阴谋,而是我们内部的分裂。”魏璎珞开门见山,“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些问题,新政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张廷玉叹了口气:“娘娘所言极是。然而,这些顽固势力根深蒂固,若要彻底铲除,恐怕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
傅恒补充道:“此外,民间对新政的误解也需要尽快澄清。否则,一旦谣言四起,后果不堪设想。”
魏璎珞点点头:“既然如此,我们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严惩那些阳奉阴违之人;另一方面,派遣能臣前往各地宣讲新政的好处,争取民心。”
---
#### 民心之战
按照魏璎珞的部署,一批精明强干的大臣被派往全国各地,负责解释新政内容并安抚百姓情绪。其中,尤以礼部侍郎陈文远表现最为突出。
陈文远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型官员,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普通百姓阐述复杂的政策理念。每到一处,他都会先倾听民众的诉求,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原本对新政持怀疑态度的人逐渐转变了看法。
“乡亲们,朝廷推行的新政并不是为了剥夺你们的利益,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陈文远站在村口的土台上,语重心长地说道,“比如赋税减免政策,就是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再比如水利工程,则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让大家不再为旱涝灾害发愁。”
村民们听后纷纷表示理解,并主动配合新政实施。短短数月间,陈文远便成功扭转了多个地区的舆论风向,为改革赢得了宝贵的民意支持。
---
#### 权贵的反扑
然而,就在陈文远取得初步成果时,一股强大的反扑力量悄然袭来。以某位皇室宗亲为首的一批权贵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京城掀起了一场针对魏璎珞的舆论风暴。
他们雇佣了一批文人墨客撰写文章,大肆攻击新政的弊端,声称其“劳民伤财”、“动摇国本”。这些文章很快流传开来,不仅在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广泛讨论,还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了民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地方官员趁机煽风点火,将百姓的不满情绪引向朝廷。一时间,整个国家似乎都笼罩在一片不安与动荡之中。
---
#### 魏璎珞的反击
面对汹涌而来的舆论压力,魏璎珞并未退缩。她决定亲自出马,以一场公开辩论回应所有质疑。
这场辩论定于乾清宫举行,邀请了包括反对派在内的众多大臣参与。当天,殿内座无虚席,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魏璎珞的发言。
“诸位大人,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为了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新政究竟是否利国利民?”魏璎珞环视四周,语气铿锵有力,“我承认,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也会在初期带来一定的混乱。但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困难就停滞不前,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新政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居乐业。从赋税减免到教育普及,从水利建设到司法公正,每一项措施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至于所谓的‘劳民伤财’,不过是别有用心之人散布的谣言罢了!”
说到这里,魏璎珞拿出厚厚一叠奏折,逐一列举了新政实施以来取得的具体成效:某省的税收增加了多少、某县的粮仓储备翻了几倍、某地的学堂入学率提升了多少……
“事实胜于雄辩!”她掷地有声地总结道,“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初心,最终一定能够赢得天下百姓的支持!”
---
#### 舆论的逆转
魏璎珞的演讲如同一道惊雷,震撼了全场。那些原本对新政抱有偏见的大臣纷纷哑口无言,而支持改革的人则备受鼓舞,更加坚定地站在魏璎珞这边。
更重要的是,这场辩论的内容很快被记录下来,并通过邸报传遍全国。许多原本被误导的百姓终于看清了真相,重新燃起了对新政的信心。
与此同时,乾隆帝也趁热打铁,颁布了一道圣旨,宣布对那些恶意诋毁新政的人进行严惩。这一举措极大地震慑了反对派,使得他们的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
---
#### 新的曙光
随着舆论战的胜利,改革的步伐再次加快。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中受益。甚至连一些曾经反对新政的官员也开始转变态度,积极参与其中。
魏璎珞站在宫墙上,望着远方繁忙的工地和熙攘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她知道,这场斗争还远未结束,但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她离梦想更近一步。
“无论前方还有多少风雨,我都不会放弃。”她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