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送走齐王,原以为这场关于藩王联合的风波就此平息,大宁能迎来一段安稳日子。然而,大宁局势的复杂远超他的想象,平静之下暗潮汹涌,朝廷与藩王、大宁与周边势力的矛盾一触即发。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余波未平,京城被凝重压抑的氛围所笼罩。彼时,朱元璋大力推行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之策,力求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宁虽地处北疆,却也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大片荒地得以开垦,新的水利设施相继落成,农民们在政策激励下劳作热情高涨。城中商业活动也受此影响,商业发展与农业繁荣紧密相连,农产品流通带动了部分商业交易,商人们与农户合作时,也需遵循朝廷对农商关系的把控原则。
一日,王府侍卫匆匆入书房禀报:“王爷,建州女真使者求见,说是十万火急。”朱权心中陡然一紧,心想莫不是与合作生变之事有关?他立刻整衣,正了正衣冠上象征藩王身份的玉饰,依照规制整理好服饰的褶皱,说道:“快请使者到偏厅。”
朱权到偏厅,只见建州女真使者神色慌张,行礼后急忙说道:“宁王殿下,大事不好!部落内部亲北元的势力突然发难,阿哈出首领虽暂时压制住,但恐怕撑不了多久。他们扬言若不停止与大宁合作,便联合北元攻打我们。”
朱权心中暗自叫苦,这内忧外患恰在此时袭来,实非良机。他沉思片刻,安慰使者:“使者莫急,本王定会与阿哈出首领共商对策。你先回去,告知阿哈出首领,大宁不会坐视不理。”使者离开后,朱权陷入沉思:建州女真内部变故,极可能引发北疆局势动荡,若亲北元势力得逞,大宁将腹背受敌。而这一局势的变化,也与明朝对蒙古防御为主的整体策略紧密相关。明朝一直警惕着蒙古势力的反扑,建州女真的稳定对于明朝北疆防线至关重要,一旦建州女真倒向北元,明朝北疆的防御压力将剧增。此时,燕王朱棣正积极在北方边境戍守,多次参与对蒙古的防御作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为明朝边疆稳定贡献力量,时常与朱权互通消息,交流边疆防务心得。
沈书瑶满脸担忧,叮嘱朱权小心。朱权紧握她的手,称大宁与建州女真合作关系北疆稳定,自己必须前往。
朱权带着精锐侍卫快马加鞭赶到边境。一路上,他心中盘算:此次既要稳住阿哈出,又要摸清亲北元势力底细,稍有差池,就会引发战争。两日后,到达边境,阿哈出已在营帐焦急等候,见到朱权,连忙迎上:“宁王殿下,您可算来了。如今部落局势危急,还望殿下相助。”
朱权安抚道:“阿哈出首领莫急,本王既然来了,就不会坐视不管。你且详细说说部落情况。”阿哈出叹气:“亲北元势力以图伦部为首,他们勾结北元,在部落内煽动人心,不少小部落被蛊惑。如今,他们要求我立刻停止与大宁合作,否则兵戎相见。”深入探究建州女真内部矛盾,图伦部亲北元,一方面是因北元承诺给予大量的牛羊、铁器等物资,改善部落生活;另一方面,图伦部首领企图借助北元势力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实现自己的野心。部落中一些小部落被蛊惑,是因为长期受资源匮乏困扰,听信了图伦部和北元的蛊惑,以为投靠北元能获得更多好处,而阿哈出为首的势力坚决抵抗,他们深知大宁与建州女真合作带来的稳定与发展,不愿被北元操控。这一局势背后,也反映出明朝与蒙古在北疆地区的势力博弈,建州女真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朱权沉思片刻,说道:“阿哈出首领,本王有一计。我们先假意答应他们,暗中加强防备。同时,本王派人去和被蛊惑的小部落沟通,晓以利害,分化他们与图伦部的关系。”阿哈出听后点头:“殿下此计甚妙,只是图伦部实力不弱,还有北元撑腰,我们得谨慎行事。”阿哈出性格直爽,说话间眼神坚定又带着焦急,他一心为部落安危,对朱权的信任源自大宁与建州女真过往的合作情谊。
就在朱权为建州女真事务殚精竭虑之时,京城中一场针对他的调查正悄然酝酿。朱元璋听闻朱权在大宁的种种举措后,决定派钦差前往大宁彻查朱权。钦差陈忠,为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深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召见陈忠,陈忠进门后,先跪地行三叩九拜大礼,朱元璋严肃道:“陈忠,此次派你去大宁,务必查清朱权一举一动。若他有不轨之心,朕定严惩不贷。”陈忠领命,再次跪地谢恩:“陛下放心,臣定不负圣命。”陈忠一心奉公,深知此次任务关乎朝廷稳定,心中只有对朱元璋的忠诚和完成使命的决心。在这蓝玉案刚结束的敏感时期,陈忠明白自己的调查不仅是针对朱权,更是要维护朝廷在特殊局势下的权威和稳定。
陈忠抵达大宁后,立刻展开调查。他不仅仔细查阅军屯和商业记录,还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逐一问询。在查看账目时,发现几笔关于军屯物资采购的记录十分模糊,涉及的数额巨大且用途标注不明。陈忠就此询问负责的官员,那官员言辞闪烁,神色慌张。陈忠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必有隐情,加大了调查力度。期间,有神秘人试图贿赂陈忠身边的随从,意图干扰调查,被陈忠及时识破。陈忠不为所动,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追查,终于查明原来是一些地方官员为谋取私利,虚报军屯物资采购,实则将部分物资变卖私吞。而朱权对此并不知情,在知晓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刻配合陈忠对涉事官员进行惩处。此时的官员们,因蓝玉案的威慑,在面对调查时格外畏惧,行事风格相较以往更加收敛,这也让陈忠的调查虽有波折,但进展相对顺利,体现出朝廷制度在规范官员行为上的潜在影响,也符合朱元璋严格把控朝廷的历史背景。
朱权在边境忙完回到大宁,得知朝廷钦差调查出的问题后,内心虽有波澜,但也明白这是整顿内部的契机。此时又收到建州女真被攻击的求救消息,他陷入了沉思。一方面,若不出兵救援,建州女真一旦被北元吞并,大宁将直面威胁,多年来构建的北疆防御体系也将崩塌;另一方面,出兵则可能被朝廷误解为拥兵自重,且军事资源的调配也需谨慎规划,后勤补给线拉长后如何保障物资供应,战后又该如何应对可能的政治影响,这些都需要考量。他与幕僚们彻夜商讨,综合各方因素后,决定在向朝廷请求出兵的同时,着手准备救援事宜。
战场上,朱权身先士卒,他身披银色铠甲,手持长枪,骑着一匹矫健的黑马,穿梭于战场。此次救援,朱权将四千五百人分为三个方阵。前锋是一千人的长枪兵方阵,长枪林立,如同一道钢铁屏障,主要负责正面冲击敌阵,打乱敌方的进攻节奏。中军是两千人的刀盾兵和弓箭手混合方阵,刀盾兵在前抵挡敌人的攻击,弓箭手则在后方寻找时机放箭,给予敌人远程打击。后卫是一千五百人的骑兵方阵,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准备包抄敌人或者支援其他方阵。
朱权提前与阿哈出约定好联络信号和协同作战方案。战斗打响后,阿哈出率领建州女真的勇士们从营地内杀出,与大宁援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在后勤保障方面,朱权提前安排了民夫组成运输队,沿着事先勘察好的路线,源源不断地将粮草和箭矢运往战场。战场上,士兵们的喊杀声震耳欲聋,有的新兵面色苍白却依然紧握武器,眼神中透着紧张与坚定;老兵们则经验丰富,冷静地执行着战术指令。北元骑兵和图伦部一开始凭借骑兵的机动性占据上风,但朱权及时调整战术,命令骑兵佯装败退,引诱敌军深入,随后伏兵四起,将敌军分割包围。
经过一番激战,北元骑兵和图伦部节节败退。图伦部首领见势不妙,带残兵逃窜。朱权没下令追击,他深知穷寇莫追,且此次出兵是救援建州女真,非与北元全面开战。这场战争的背后,是明朝对北疆局势的战略考量,维持建州女真的稳定,是防御蒙古的重要一环。而朱棣在北方边境听闻此次战事,也密切关注着局势发展,若有需要,随时准备从侧翼支援,共同维护北疆稳定。
战斗结束,阿哈出对朱权感激涕零:“宁王殿下,此次若不是您相救,建州女真恐怕已不复存在。日后,建州女真定与大宁生死与共。”朱权微笑道:“阿哈出首领不必客气,我们本是盟友,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如今部落受损严重,本王会派人协助重建家园。”
战争胜利后,朱权立刻从大宁调配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粮食和生活物资运往建州女真。他还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工匠和官员,帮助建州女真规划重建部落营地,传授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技术,以恢复其生产生活。同时,朱权与阿哈出重新商讨合作事宜,决定进一步加强贸易往来,大宁向建州女真提供更多的铁器、布匹等物资,建州女真则以皮毛、马匹等特产作为交换。双方还约定在军事上互相支援,共同抵御北元的威胁。这一系列合作也符合明朝对周边势力的外交策略,通过扶持友好势力,巩固边疆稳定。
沈书瑶在朱权出征期间,不仅日夜为他担忧,还积极投身大宁当地事务。她凭借对民情的熟悉,组织城中的妇女为士兵赶制军衣,还协助商户们合理调配物资,保障了大宁城内物资供应的稳定。在后续建州女真的重建和合作规划中,沈书瑶参与其中,凭借她细腻的心思,提出在贸易中设立公平的交易市场,规范交易流程,避免争端,为大宁与建州女真的合作贡献了重要力量,她的角色逐渐融入到故事的主线中,与朱权共同为大宁的稳定和发展努力。
此时,皇太孙朱允炆在京城也逐渐崭露头角。这一年,朱允炆更加深入地参与朝廷事务的讨论,他关注着边疆战事,听闻朱权救援建州女真一事,心中对这位皇叔的能力和担当有了更深的认识。朱允炆虽未直接参与大宁事务,但他时常与身边的谋士讨论边疆局势和藩王作用,展现出对国家大事的敏锐洞察力和自己的见解。他深知藩王在边疆防御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藩王权力过大可能带来的隐患,在心中默默思考着如何平衡各方势力,以维护明朝的长治久安。而徐达已于1385年去世,故事中没有出现徐达在世并参与军事行动或朝廷决策的错误情节。
又过了些时日,朱权在处理完手边事务后,正准备去视察新修筑的城防工事。这时,王府侍卫前来通传:“王爷,齐王派人送来一封密信。”朱权心中陡然一紧,齐王向来行事谨慎,如今送来密信,所为何事?他接过信件,屏退左右,展开细读。
信中,齐王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朱权治理大宁成果的钦佩,提及自己在封地也面临着诸多政务难题,尤其在应对朝廷日益严苛的赋税要求和军事调度上,深感力不从心。齐王在信中隐晦地暗示,希望能与朱权私下交流应对之策,但绝口不提联合之事。
朱权看完信后,陷入沉思。他深知,在朱元璋的严密管控下,任何稍有不慎的举动都可能被视为僭越。朱权心想,齐王此举,虽未提及联合,但私下交流应对朝廷之策,若被朝廷知晓,恐怕也会惹来麻烦。但齐王封地的困境他也能理解,同为藩王,唇亡齿寒。
思索良久,朱权决定先修书一封回复齐王。他在信中先是表达了对齐王困境的理解与关切,言辞间尽显同宗之情。随后,朱权谨慎地写道,应对朝廷事务,应以忠诚为本,每一项举措都需遵循朝廷规制,切不可有任何逾矩之举。他还分享了一些自己在大宁应对朝廷赋税和军事调度时的经验,比如如何合理安排军屯以提高粮食产量,从而更好地完成赋税任务;在军事调度方面,要提前做好准备,与当地官员密切配合,确保物资调配顺畅。但朱权在信中始终保持着分寸,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述。
朱权挑选了一位行事极为谨慎的王府侍卫,亲自向他交代了任务,叮嘱他务必将信件安全送达齐王手中,且不可向任何人透露信件内容。送信途中,侍卫遭遇暴雨,道路泥泞难行,险些延误行程,但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对路线的熟悉,最终按时抵达。
半月之后,王府侍卫归来,带回了齐王的又一封密信。朱权打开信件,只见齐王在信中对他的建议深表感谢,还称依照朱权的方法,在赋税和军事调度上确实顺利了许多。但齐王话锋一转,提到近日朝廷似乎在对藩王的赋税政策进行新的调整,听闻会更加严苛,询问朱权是否有所耳闻,又该如何应对。朱权意识到,齐王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若朝廷真的调整赋税政策,大宁也将受到影响,他需要提前谋划应对之策。这一情节也与大宁当前面临的局势紧密相连,为后续故事发展埋下伏笔,使齐王情节不再孤立,而是融入到大宁局势变化的主线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