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洪武二十七年,朔风裹挟着黄沙,在这片北疆军事重镇的上空呼啸。巍峨城墙矗立,士兵们目光警惕,紧握长枪,时刻防备北方草原。
宁王府中,气氛凝重。朱权身着戎装,刚要与幕僚对着满桌军事地图商议布防,突然想到什么,停下动作,对身旁的侍从吩咐道:“去把长史请来,这般紧急事态,军政大事需他一同参详。”
不多时,王府长史匆匆赶来。朱权见他进门,开口道:“长史,刚接到萧指挥使紧急军情通报,蒙古乃儿不花余部异动,恐侵扰边境。我正想召集各方商议应对,你常年处理王府事务,熟知朝廷规制,此事该如何妥善安排?”
长史微微欠身,神色恭谨却不失沉稳,思索片刻后说道:“王爷,依朝廷对藩王的管控,此次商议军事防御,一应决策不仅需详尽记录,还得由我先行审查。后续向朝廷上书,也由我负责呈递,确保符合朝廷政策。王爷若有决策,我也会依据职责,提出建议,以免朝廷生疑。”朱权点头表示认可。
恰在此时,王府管家匆匆进来,焦急通报:“王爷,萧指挥使求见,有紧急军情!”
朱权剑眉紧皱,沉声道:“快请!”
萧烬羽快步走进,大礼参拜后,神色严峻地说:“王爷,卑职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依监军职责参加边防军例行情报汇总会议。会上得知蒙古乃儿不花余部异动。自1390年乃儿不花被俘,其旧部分裂为多股势力,活跃在大宁边境的这一支,以几个千户为核心,内部矛盾重重又相互勾结。这些年草原频发旱灾,牧草匮乏,牲畜大量死亡,他们经济遭受重创。此次异动,很可能是在北方强大部落威逼利诱下,为获取生存资源,企图侵扰边境掠夺物资,试探我朝防御。”
“卑职得知消息后,即刻赶回锦衣卫驻地。北镇抚司指挥佥事听闻汇报,脸色瞬间阴沉。他来回踱步,反复质疑情报来源与准确性,细问每个线索细节,甚至要求我提供线人的详细身份信息、情报传递的隐秘接头地点等旁证。他这般严厉,一是担心情报有误影响仕途,二是想借此在锦衣卫内部权力斗争中占得先机。折腾许久,确认无误后,他才指示卑职按既定流程,获批后再将消息传达给边防军将领。”
“为保情报准确传递,卑职动用了锦衣卫独有的秘密暗号,与情报司同僚约定特殊通信方式,确保消息不被截获。这才将消息传递出去,如今他们已加强边境侦查。按惯例,卑职也将此事上报朝廷相关部门,特来向王爷通报,大宁安危在此一举,望王爷早做准备。”
朱权点头,神色冷峻:“萧指挥使,此事关系重大,务必谨慎。后续有消息,严格按流程及时通报。”待萧烬羽退下,朱权便与长史及幕僚展开商议。
随后,朱权立即召集高级将领、后勤官员、谋士幕僚以及大宁当地豪族代表召开多轮军事会议。
大宁豪族李家的家主李崇山率先发言:“王爷,我李家愿捐千石粮食,以助军需。这些年仰仗王爷守护大宁,我李家才能安稳经商。如今局势危急,我们也想为大宁出份力,若能借此获得朝廷更多的通商许可,拓展生意,那更是幸事。我李家私兵训练有素,可协助维持城内治安,我那次子如今就在卫所任职百户,必要时也能在军事调度上出份力,还望王爷恩准。”
王家主也表态:“王爷,我王家愿提供马匹和工匠,助力修缮防御工事。我家子弟一直想在仕途有所发展,若此次能为大宁立功,还望王爷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我家三子自幼习武,如今在卫所中管理粮草辎重,若有需要,定当全力配合。”
朱权听后,与长史交换了一下眼神,心中暗自思量,接受豪族支持虽能解大宁燃眉之急,但父皇朱元璋一向对藩王与地方豪族往来有所警惕。若接受,日后朝堂之上恐有人借此发难;若拒绝,大宁防御的物资和人力又难以迅速筹备齐全。权衡再三,朱权开口道:“诸位的心意本王领了,大宁百姓能有你们这样的贤达相助,实乃幸事。不过此事干系重大,待本王修书一封呈与父皇,说明情况,再做定夺。”
朱权当晚便亲笔修书,详细陈述大宁面临的危机以及豪族的援助请求,同时分析了当前局势对国家财政可能产生的影响,如粮草调配、军费开支等。他还提到,若大宁防线不稳,恐对周边边疆地区的军事战略布局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国内民生稳定。同时,他着手拟定军队调动计划,精确到各营队的行进路线、驻扎地点,充分考虑卫所之间的协同作战;梳理粮草调配方案时,也与当地豪族沟通,确保后勤补给体系各部门顺畅运作。呈交朝廷前,长史仔细审查,提出几处修改建议,诸如措辞需更严谨,对军队调动的战略意图阐述要更明确,确保符合朝廷对藩王的管控要求。
数日后,朝廷传来消息,朱元璋并未明确反对藩王与豪族的合作,但要求详细报备物资往来与私兵部署情况,同时派遣了一名监察御史前往大宁监督。
朱权这才放下心来,与豪族达成合作,让私兵协助治安和后勤运输,还叮嘱幕僚向周边藩王说明大宁局势,避免猜忌。在与朝廷通信方面,朱权安排亲信分批次、多渠道传递军情和应对方案,以防消息被朝中势力截获或篡改。
一日,沈书瑶带着一众侍女和护卫前往大宁城中善堂布施。出行前,她精心梳妆,身着素色锦袍,外罩深色披风,头戴帷帽,仅露明亮双眼。按王府规制,侧王妃出行需有两名嬷嬷随行监督,护卫也是王府精锐。一路上,百姓纷纷避让,沈书瑶端坐马车,神色端庄。
萧烬羽完成军队巡查任务,赶回锦衣卫驻地。在狭窄街道,两人不期而遇。沈书瑶微微一怔,握着马车窗帘的手不自觉收紧,眼中闪过惊喜,很快恢复镇定,微微欠身行礼,轻声说:“萧指挥使。”声音轻柔却带着颤抖。
萧烬羽单膝跪地,恭敬回应:“侧王妃。”
沈书瑶环顾四周,小声问:“如今边境局势紧张,不知可有最新消息?王爷他……是否安好?”眼神不自觉在萧烬羽脸上停留。
萧烬羽迅速起身,压低声音:“回侧王妃,王爷安好,正全力部署防御。军情暂时不便透露,望侧王妃谅解。”他眼神担忧,扫过沈书瑶脸庞后迅速移开,手不自觉握紧腰间刀柄。
嬷嬷轻咳提醒:“侧王妃,时辰不早,该回了。”沈书瑶点头,再次看向萧烬羽:“望萧指挥使万事小心,若有王爷消息,烦请托人告知。”说罢放下窗帘,在嬷嬷和护卫簇拥下离去。
萧烬羽望着沈书瑶背影,愣神片刻,才转身快步离开,心中祈祷大宁和沈书瑶平安。
没过几日,蒙古骑兵突袭大宁边境,烧杀抢掠。朱权率精锐部队奔赴战场,各卫所之间紧密协作,按照事先拟定的战略计划,有的负责正面迎敌,有的迂回包抄。后勤补给有条不紊,豪族子弟在其中协助管理粮草、调配物资。士兵见王爷亲临,士气大振。一番厮杀后,蒙古骑兵撤退。
朱权望着满目疮痍的边境,脸色铁青。幕僚审讯俘虏时,萧烬羽也在一旁,他运用锦衣卫特殊审讯技巧,通过巧妙的心理施压与诱导,从俘虏口中套出更多关键信息。幕僚审讯完俘虏后禀报:“王爷,此次袭击是蒙古顽固势力所为,他们妄图破坏大宁安稳、抢掠财物,背后似有朝中势力暗中通敌。”
朱权怒砸桌子:“竟有如此内奸!我即刻修书朝廷,揭露此事。”
沈书瑶在王府忧心忡忡,安排仆人救济百姓,为朱权祈福。
朱权派使者前往蒙古部落表明立场,使者回来后告知,蒙古部落内部就此事举行了部落议事会。部落中的贵族与萨满依据草原传统与宗教信仰发表意见,部分首领称是少数激进分子个人行为,不愿与明朝决裂,但从议事过程来看,背后确实存在复杂利益纠葛。
朱权和幕僚深知背后有隐情,决定进京面圣。幕僚建议:“王爷,此次进京,您虽为大宁安危陈情,但也要小心行事。皇上对藩王多有防备,言语间务必注意分寸,不可让皇上觉得我们有僭越之心。”
朱权沉思后点头:“我明白,大宁局势危急,我定要为大宁争取支持,同时也不能授人以柄。”
沈书瑶得知朱权要进京,满心担忧:“王爷,此去京城路途遥远,朝中局势复杂,您一定要多加小心。我会在大宁为您祈福,盼您早日归来。”
朱权握住沈书瑶的手:“书瑶,放心。有你在大宁,我安心。此次进京,我定会为大宁讨回公道,保一方安宁。”
朱权带着边境冲突报告和军事防御资料进京。先拜访正直大臣,说明局势寻求支持,这些大臣表示大宁至关重要,会在皇上面前为其发声。
早朝之上,朱权出列奏明大宁边境遇袭之事:“皇上,大宁肩负守护国土、抵御外敌重任。近日蒙古顽固势力来袭,烧杀抢掠,经查似有朝中奸佞通敌,大宁百姓深受其害,局势岌岌可危。大宁若失,不仅边疆不稳,更会牵动国家财政,影响周边军事布局,危及国内民生。”朱权言辞恳切呈上资料。
朝堂瞬间炸开。淮西勋贵因北方边境利益,表面支持防御,实则暗中指使言官弹劾主张彻查的官员,试图阻挠彻查;江浙文官集团部分人渴望和平、同情百姓,坚决要求严惩内奸、稳固边防,他们一方面搜罗淮西勋贵不法证据准备弹劾,一方面利用科举选拔安插亲信进入朝堂,增强己方势力,但也有部分人与淮西勋贵勾连,态度暧昧。
朱元璋神色冷峻听完争辩,他心中早已有了决断,这些朝堂上的争论不过是再次验证了他之前获取的情报。他目光如电扫视朝堂后沉声道:“锦衣卫与刑部联合彻查,务必揪出内奸严惩不贷!大宁增派精锐兵力,由徐辉祖统领,限期加固防御工事。户部调配粮草物资,保障大宁军需。再有通敌卖国、破坏边境安稳者,株连九族,绝不姑息!”朱元璋此举既支援大宁军事,又制衡藩王权力,震慑朝廷势力,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国家财政、军事战略布局以及民生稳定等因素。
朱权退下朝堂,心中稍安,知道皇上决断将震慑宵小,大宁局势有望稳定。
与此同时,沈书瑶在大宁组织百姓重建家园、安抚民众、发放物资。
然而,局势稍缓时,眼线向朱权幕僚报告,朝中勾结蒙古的势力不甘心失败,谋划新一轮阴谋。
幕僚飞鸽传书告知朱权,朱权心急如焚,写信让大宁将领加强戒备,关注朝中动向和边境局势。
大宁将领不敢懈怠,加强边境巡逻防御,在关隘要道设暗哨,布下天罗地网,严格管控城中治安,防止奸细混入。
几天后,心怀不轨之人买通小吏,企图趁夜打开城门放蒙古骑兵入城,被暗哨察觉,士兵迅速行动将其抓获,挫败阴谋。
朱权在京城得知消息稍感安心,继续与支持大臣商议根除边境隐患、加强防御体系。
终于,朝廷传来消息,涉案大臣被查处,大宁边境增派兵力,防御工事加紧建设。
朱权谢恩后回到大宁,传达皇上旨意,军民欢呼,对未来充满希望。
“王爷,如今危机暂时解除,我们更要加强军事训练,巩固防御,让大宁固若金汤。”幕僚说道。
朱权点头:“此次能化险为夷,多亏大家齐心协力。大宁有你们,是百姓之福。”
此后,朱权和幕僚继续努力,加强军事训练,完善防御工事,与周边卫所协作建立联防机制。大宁军事防御日益坚固,百姓生活恢复安宁。
局势稳定后,大宁与蒙古部落有小规模贸易往来,带来文化碰撞。沈书瑶看到此景,欣慰之余向王府管家提出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想法,管家转达给朱权。
“王爷,侧王妃提议如今大宁与蒙古部落偶有贸易,可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双方代表增进了解、促进和平,但需谨慎筹划,防止居心不良者破坏。”管家恭敬说道。
朱权眼前一亮:“此计甚妙!既能促进文化交流,又能增进和平氛围。具体实施,我们细细商议。”
朱权召集幕僚商议活动细节,确定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安排马术表演、传统技艺展示、民俗文化交流等环节。
筹备中,部分百姓对与蒙古部落文化交流心存疑虑。朱权派幕僚前往解释:“乡亲们,这次交流活动能让我们和蒙古百姓增进了解、减少冲突,还能看到不同文化艺术,学到新技艺,且活动经朝廷批准,大家不必担忧。”
经过努力,百姓消除疑虑,积极参与筹备。有人报名表演,有人帮忙准备美食、布置场地。
文化交流活动如期举行,大宁集市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蒙古部落代表骑着骏马,带着手工艺品和美食来到大宁,百姓热情迎接,双方脸上洋溢笑容。
朱权站在高台上,看着热闹场景,心中感慨。他深知大宁和平来之不易,未来充满挑战,但只要军民一心,定能克服万难。
一共多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