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头一次觉得,自己的言语竟如此贫瘠。
一万亩地,就产出了一亿斤粮食?
这小子,莫不是在说胡话?他可知这一亿斤粮食,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便是粮草。
所谓“粮草”,顾名思义,除了人吃的粮食,还有牲畜吃的草料,
也就是各种战马、驽马所需的草料。
因此,史书上常说的“粮草百万石”,并非指真有一百万石粮食,
其中还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草料。
至于军中士卒,除了战时主力部队能配给足够的主食,
其余辅兵、杂兵,也只是勉强保证吃饱而已。
平日里,即便是主力军队,也要用主粮搭配杂粮,才能勉强度日。
若真如朱雄英所言,有一亿斤粮食……
按一人一天一斤半的口粮计算,这一亿斤粮食,足够三十万大军吃上半年!
而且这三十万大军,是实打实的战兵,不是那些辅兵、杂兵可比。
若算上辅兵、杂兵以及民夫,那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百万大军!
想当年,陈友谅攻打洪都,之所以功败垂成,除了朱文正突发奇想,
将洪都城后移数十米外,更重要的原因,
是陈友谅根本没有那么多粮食,来维持长久的战争。
那时,陈友谅派出的大军足有六十万,在洪都城下被阻击了近三个月。
虽说这六十万大军并非全是战兵,但即便如此,这三个月里,
光是每天的人吃马嚼,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当时正值元末,天下凋敝,百姓们若非走投无路,也不会揭竿而起。
陈友谅能弄来这么多粮食,已是竭尽全力。
三个月,已是他的极限,却仍未拿下洪都。
即便咱当时不回援,只需再过几日,陈友谅便会不战自溃。
事实也的确如此,待咱击败张士诚,回援洪都之时,
陈友谅已是强弩之末,咱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战后清查缴获,除了那些作战器械和战船,缴获的粮草,寥寥无几。
因此,粮草对于身为皇帝的朱元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拥有半年粮食补给的三十万大军……
想到此处,朱元璋面色凝重,沉声说道:
“乖孙,此事非同小可,切莫胡言乱语!这一亿斤粮食是何概念,你未必知晓!”
“若真有如此多的粮食,你还造什么反?老老实实当个富家翁,岂不美哉?再者,你有佛朗机炮和燧发枪,又有谁能威胁到你?”
回过神来的蓝玉,也急忙附和道:
“雄英所言极是!我等既然愿意追随于你,自当坦诚相待。”
蓝玉常年统兵,对粮草之事,自然极为敏感。
他虽不事农桑,却也知晓,这般产量,绝非大明现有的土地所能出产。
朱雄英闻言,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是淡淡一笑,道:
“这个数字,对二位而言,或许难以置信,但很可惜,这便是实实在在的粮食储量。”
说着,朱雄英环视一周,目光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粮仓,继续说道:
“这些粮仓,二位也已亲眼所见。”
“但二位有所不知,眼前所见的这些巨大粮仓,不过是其中一处储粮之地,像这样的地方,孙儿还有多处,其余的粮食,都被分别储藏在各地。”
“只待需要之时,便可取用。”
“需要之时”是何时,朱元璋和蓝玉心知肚明,但眼下,却不是讨论此事的时候。
这一亿斤粮食,太过骇人听闻。
即便是历朝历代,那些擅长粉饰太平、编造祥瑞之人,
也不敢夸口说有如此高的粮食产量。
若真敢这般说,只会被当权者拖出去斩首。
皇帝是需要你呈报祥瑞,以愚弄百姓,但这不代表着你可以将皇帝当成傻子来欺骗。
可朱雄英所言,又如此信誓旦旦,由不得朱元璋和蓝玉不心生疑窦。
无奈之下,朱雄英只得详细解释一番。
恰好,负责看守此地的守卫,极有眼力,搬来几张凳子。
朱雄英便请朱元璋和蓝玉二人落座,又命人取来一捧小麦,置于三人面前。
“二位请看,孙儿的这些小麦,与大明现有的小麦,有何不同?”
朱元璋和蓝玉闻言,凝神细观,片刻之后,果然发现了异样。
“乖孙的这些小麦……”朱元璋端详半晌,缓缓说道,“除了颗粒饱满,这籽粒的大小,似乎也非寻常小麦可比。”
蓝玉亦说出了自己的发现。
朱雄英颔首道:“并非饱满许多,而是饱满近一倍!单此一项,
这些作物的产量,便已是寻常作物的两倍。”
“这些籽粒,远比寻常小麦要大,综合算来,应是三倍左右。”
朱元璋和蓝玉脸上,皆露出认可之色。
这个时代,不似后世那般,有各种各样的科技与肥料,顶多就是用些农家肥。
有时,也会沤制绿肥,然而这些东西,肥力有限,增产效果也并不显着。
大多数时候,都是没有肥料的,只能靠天吃饭,因此结出的籽粒,
自然干瘪,与朱雄英手中的小麦相比,天壤之别。
“这只是其一。”朱雄英继续说道,“其二,孙儿的这些小麦种子,也与众不同,不仅耐旱、耐寒,而且不易发生病虫害,如此一来,产量岂不是又能比寻常小麦,翻上至少一番?”
“加之这些小麦种子,对土地的要求不高,种植密度也远超现有的小麦,综合算下来,亩产两千斤,还是往少了说的。”
“我大明朝这些年,风调雨顺,产量自然更高,因此,有一亿斤粮食,绝非虚言。”
听到此处,朱元璋和蓝玉,已被朱雄英彻底说服。
虽然仍旧坐在此处,但朱元璋和蓝玉,已觉心神激荡,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
照朱雄英所言,这还仅仅只是一万亩地的产量,若将这土地的面积,
扩大到十万亩,甚至一百万亩……
更重要的是,方才朱雄英说了,这些小麦种子,不仅耐旱、耐寒,
而且不易发生病虫害,那岂不是意味着,原本许多不适宜种植小麦的地方,
也可以种植这些小麦了?
除此之外,朱元璋心中清楚,那些淮西勋贵,即便侵吞土地最少之人,
手中拥有的土地,也绝不止这个数目,更有甚者,竟吞并了十几万亩土地。
先前,他还觉得这并无大碍,毕竟土地再多,产出的粮食,终究有限,
这些产出,对个人而言,数量不少,但放眼整个大明,却是微不足道。
因此,他虽心有不满,却并未真正放在心上。
但此刻,朱雄英却告诉他,仅仅一万亩地,五六年的粮食产量,
便能达到一亿斤,那那些勋贵们侵吞的几万亩,甚至是十几万亩土地,
其产出,又将是一个何等惊人的数字?
想明白这一点,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
待回宫之后,定要第一时间,让那些人将吃下去的土地,尽数吐出来!
若将那些勋贵侵占的土地收回,全部种上这种高产稻种,或者说,
整个大明,都种上这些稻种……
朱元璋已不敢想象,未来将会是何等景象。
这天下,还有谁是大明的对手?
此刻,朱元璋与蓝玉的想法如出一辙,即便用银子砸,用粮食堆,
也能将那些敌人尽数堆死!
大明光芒万丈的未来,正在向他招手。
而这一切,都是眼前的这个孙儿带来的。
不过,朱元璋很快便冷静下来,因为这些粮食的种子,如今还在朱雄英手中,
得想个法子,将这些种子弄到手才行。
而蓝玉,也在心中打起了这些种子的主意,只要能将这些种子种在北平周围,
待到成熟之时,便可收割归仓,再也不需朝廷的粮草补给。
到那时,他便可率领大军,带着充足的粮草,直捣敌人的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