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心中所想,朱元璋自然不知。
不过,即便他知道了,恐怕也只会更加看重这两样“神器”。
朱元璋太清楚这燧发枪和佛朗机炮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了。
燧发枪和佛朗机炮对于大明的重要性,朱元璋心里比谁都清楚。
有了燧发枪的惊艳表现,从朱雄英开始装填佛朗机炮的那一刻起,
朱元璋的目光就死死地盯在这门炮上,再也挪不开半分。
当朱雄英试射佛朗机炮时,朱元璋更是屏气凝神,
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佛朗机炮和那些操作娴熟的炮手身上。
蓝玉没有注意到一点。
这些佛朗机炮除了射速惊人,不会炸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射程!
这佛朗机炮的射程,远超大明现有的常规火炮。
大明固然拥有射程更远的火炮,但那些火炮,与其说是武器,
不如说是摆设,威慑的意义远大于实际作战的价值。
那些巨炮不仅自身重量惊人,操作起来更是笨重不堪。
单单是移动炮口,就需要上百名士兵同时用力,费时费力,效率极低。
可眼前的这些佛朗机炮呢?
朱元璋甚至觉得,只需要三两个精壮的士兵就能够推着跑!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之所以能够碾压步兵,
除了战马能提供强大的冲击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骑兵拥有步兵无法比拟的机动性。
骑兵来去如风,可以迅速穿插、迂回、包抄,将步兵玩弄于股掌之间。
可有了这些射程远、移动快的佛朗机炮,骑兵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和蓝玉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不同,穷苦出身的朱元璋更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
任何一样东西,到了朱元璋手里,他都会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考虑它的用途和价值。
所以,他一眼就看穿了佛朗机炮的诸多好处,看到了它在战场上的巨大潜力。
历史上,朱棣靖难成功,登基称帝,年号永乐,被后世尊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的文治武功,除了太祖朱元璋之外,大明其他的皇帝都难以企及。
但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也难以避免地沾染了些许
“好面子”的习气,这或许是所有帝王的通病。
为了彰显大明国威,震慑四方,
朱棣曾多次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
与沿途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展示大明的强盛与富庶。
中原王朝作为儒家文化圈的发源地,
其影响力早已辐射到周边的番邦小国,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无远弗届。
那些番邦小国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将中原王朝奉为宗主国,顶礼膜拜,视若神明。
唐朝时,他们臣服于煌煌大唐,山呼万岁。
宋元时,他们臣服于强盛的宋元,俯首称臣。
到了大明朝,这些番邦国家自然而然地又臣服于大明,摇尾乞怜。
只是,这些番邦小国虽然表面上毕恭毕敬,臣服顺从,
但内心深处却各有各的盘算,暗流涌动,各怀鬼胎。
由于这些番邦小国大多土地贫瘠,资源匮乏,
而中原王朝一向物华天宝,富庶繁荣,这让它们眼红不已,垂涎三尺,恨不得取而代之。
可它们又不敢轻易招惹中原王朝,毕竟中原王朝的实力摆在那里,
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令人望而生畏,
即便是最衰弱的时候,也不是这些弹丸小国能够撼动的。
于是,这些番邦小国另辟蹊径,自作聪明,
自发地形成了一套所谓的朝贡体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从中原王朝获取利益。
他们向中原王朝进贡,献上一些不值钱的土特产,表示臣服,以示忠心。
而中原王朝作为“天朝上国”,为了彰显大国气度,自然也要有所赏赐,以示恩宠。
说白了,这就好比大户人家的穷亲戚,拿着些不值钱的礼物上门拜访,装模作样,
其真实目的却是为了换取富亲戚家更值钱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永乐年间,万国来朝的盛况的确不假,四海宾服,八方来仪,场面甚是壮观。
但是,朱棣也因为过分看重这种“天朝上国”的体面,
为了维护所谓的“天朝”尊严,赏赐给这些番邦小国的财物,
往往远远超过他们进贡物品的价值,甚至数倍、数十倍于贡品的价值。
大明,在无形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冤大头”,被这些小国占尽了便宜。
朱棣好面子,又信奉儒家“礼尚往来”的那一套繁文缛节,
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默默承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可如果换成是朱元璋呢?
他绝不会做这种赔本买卖!
朱元璋出身社会最底层,深知百姓的疾苦和生活的艰辛。
为了活命,他当过乞丐,沿街乞讨,受尽白眼。
做过和尚,敲钟念佛,看破红尘。
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罪都受过。
面子?
在朱元璋眼里,面子一文不值!
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能让大明的江山稳固,
能让大明的国祚绵延万年,他什么都愿意做,什么都可以牺牲。
所以,在朱元璋看来,如果自己能得到这燧发枪和佛朗机炮,
第一件事就是要彻底解决北元残余势力和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
将这两个心腹大患彻底铲除,永绝后患!
自从朱元璋定鼎天下,建立大明以来,大明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北方的北元残部和东南沿海的倭寇。
这两个威胁如同悬在大明头顶的两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给大明带来巨大的灾难。
北元残部,如阿鲁台部等,一直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想当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并没有像汉人王朝那样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安抚百姓。
他们依旧像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一样,野蛮落后,
将所有人都视为奴隶,肆意盘剥,巧取豪夺。
甚至,在元朝的黑暗统治下,汉人的性命如同草芥一般,低贱至极。
杀死一个汉人,竟然只需要赔偿一头驴!
这是何等荒唐、可笑、令人发指的暴行!
然而,在元朝统治时期,这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是血淋淋的现实。
除此之外,蒙古人还极尽所能地盘剥百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正因如此,短短几十年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
民怨沸腾,起义军层出不穷,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随着各地义军声势越来越浩大,蒙古人也早早做好了退回草原的准备,
他们预感到自己的统治即将崩溃,末日即将来临。
等到常遇春率领大军攻入大都时,早已做好准备的蒙古贵族们,
如同惊弓之鸟,裹挟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能工巧匠,
以及一切能带走的东西,迅速撤离了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平,仓皇逃回草原。
回到草原后,他们贼心不死,建立了所谓的北元政权,苟延残喘,
与大明分庭抗礼,遥相对峙。
这些蒙古人再次恢复了以往那种劫掠为生的生活方式,本性难移,
时不时地率兵偷袭大明边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边境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如今,北元虽灭,但其残余势力依然骁勇善战,不可小觑。
边境百姓因此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这也是朱元璋设置众多塞王,加强边境防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抵御北元残部的侵扰,保护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比于北方的蒙古人,东南沿海的倭寇则是困扰朱元璋的“疥癣之疾”。
疥癣之疾虽然看似不起眼,但若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便会逐渐转变为顽疾,难以根除。
这一点,朱元璋从未怀疑。
他心里十分清楚,这些倭寇必须尽早除掉,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因此,他下达了严厉的禁海令。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沿海百姓免受倭寇的侵扰,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切断倭寇的补给来源,让他们无以为继。
没有了补给的倭寇,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养分,迟早会变成困兽,自取灭亡。
到那时,大明便可一举将其剿灭!彻底消除这个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