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阳村的经历,不过是苏然扎根基层的序章。随着对乡镇工作理解的加深,领导交给他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深入全镇30多个村庄开展全面调研,熟悉乡镇村企的运营情况,为制定更精准的脱贫和发展策略收集一手资料。这意味着他要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村落,与不同性格的村干部、形形色色的村民和企业负责人打交道,将自己彻底融入这片乡土。
初下各村,苏然就像一只无头苍蝇,空有一腔热情,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每到一个新地方,面对陌生的面孔和复杂的情况,他都有些不知所措。在第一个调研的村子里,他试图向村民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可话一出口,就发现自己问得太过笼统,村民们只是含糊地回答,根本无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小伙子,你这问题问得太宽泛啦,咱村种啥、咋种,那可说来话长。”一位大爷抽着旱烟,慢悠悠地说道。
苏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红着脸向大爷道歉,然后重新组织语言,从播种时间、种子品种、灌溉方式等细节入手,一点点引导村民分享。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农村工作细致入微,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掌握情况。
随着调研的深入,他逐渐掌握了窍门。每到一个村子,他不再急于提问,而是先和村民们唠唠家常,帮忙干些农活,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和一位种植大户交流时,他主动帮忙采摘蔬菜,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不仅了解到了种植过程中的难题,还得知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困境。
“苏干部,这菜种得好没用啊,卖不出去,价格上不去,一年到头白忙活。”种植户无奈地感叹。
苏然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心中暗自思索解决办法。他开始意识到,脱贫攻坚不仅要关注生产,还要打通销售的“最后一公里”,让村民的劳动成果真正转化为收入。
在调研乡镇村企时,苏然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一些企业负责人对他的调研心存疑虑,担心会泄露商业机密或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一家小型农产品加工厂,老板起初态度冷淡,不愿多谈。
“苏干部,我们这小本生意,没什么好说的,能维持下去就不错了。”老板语气敷衍。
苏然没有放弃,他耐心地解释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次沟通,老板终于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企业在资金周转、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困境。苏然意识到,乡镇村企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为它们排忧解难,才能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除了了解经济情况,苏然还特别留意各村的农事季节和气候特点。他发现不同村庄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差异,适宜种植的作物和耕种时间也有所不同。有的村子地处低洼,容易积水,适合种植耐涝的作物;而有的村子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更适合种植瓜果。为了掌握这些知识,他跟着村里的老把式们学习,观察他们的农事操作,请教种植经验。
“苏干部,这种地啊,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就说这玉米,早种几天晚种几天,收成可就不一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边示范播种,一边耐心讲解。
苏然认真地看着,用心记下每一个细节。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农业资料,结合实地调研,逐渐对全镇的农事有了全面的了解。从春耕到秋收,从病虫害防治到农产品储存,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在这三个多月的调研中,苏然的足迹遍布全镇的每一个角落。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鞋子上总是沾满泥土,脸上却洋溢着自信和坚定。曾经那个对农村工作一知半解的“小白”,如今已经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农事干部。他不仅熟悉了每一个村子的基本情况,还能根据各村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在一次镇里组织的脱贫攻坚研讨会上,苏然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和盘托出。他详细分析了各村的优势和短板,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村企、拓宽销售渠道的建议。他的发言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见解独到,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小苏,这几个月没白跑,你提出的这些建议很有价值,对我们下一步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领导赞许地说。
苏然谦虚地笑了笑:“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整理了一下。农村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地方,我会继续努力。”
回顾这三个多月的历程,苏然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初下村子时的青涩和迷茫,面对困难时的焦虑和无助,以及每一次突破后的喜悦和成长。他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信任和支持,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
如今,他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乡镇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知道,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有信心、有能力带领村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将继续挥洒汗水,书写属于自己和这片土地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