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此言,在场众人面面相觑,表情惊愕。
如今的形势已然严峻,诸葛亮竟还不选择出山?
此时不出山,更待何时?
难道要等曹魏打过来,蜀汉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丞相他才肯站出来?
马谡心急如焚,再度劝诫道:“丞相,当下朝堂混乱,人心惶惶,地方政务也陷入僵局。”
“唯有丞相出山,方能稳定大局啊!”
在他看来,杨仪虽有能力,可应对如此复杂局势,难免力不从心。
曹魏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挥军南下,蜀汉已危在旦夕!
诸葛亮微微摇头,已然下定了决心。
“诸位的担忧,我都明白。”
“但这段时间以来,诸位观察杨仪已久,他能力卓绝,心思缜密,行事果断,实乃继承我之衣钵的不二人选。”
诸葛亮眼中流露出一丝期许,“若我此时出山,杨仪必然有所顾忌,诸多新政推行起来也会束手束脚。”
“要想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就必须给他足够的时间!”
此次曹魏来势汹汹,看似危机,实则也是考验杨仪的契机。
若他能妥善应对,稳定朝堂,化解内忧外患,那蜀汉在他手中,定能更为昌盛。
众人听着诸葛亮的话,虽依旧忐忑。
却也不敢多说什么。
马谡暗叹一声,只能内心祈祷,将希望都寄托在杨仪身上。
另一边。
曹魏都城,洛阳。大都督府。
司马懿身着一袭玄色长袍,引领着曹叡以及诸多朝廷大臣步入府内。
“陛下,臣命人研制的火箭已经完成,战场之中,可百步之外火攻敌军,实乃攻敌利器!”
曹叡一言不发,点了点头。
此番带着众大臣前来,正是要看看司马懿暗中制作的火箭。
据说,此物是司马懿用来对付龙骧卫的神兵利器。
很快,众人便来到了校场之中。
校场中央,摆放着一排崭新的箭矢,箭身修长,箭头处裹着一层厚实的布,在阳光下,散发着油亮光泽。
曹叡好奇地走上前,仔细端详着这些火箭。
但却看不出什么端倪,张口问道:“仲达,这火箭真如你所言那般厉害?”
“这如何能发挥奇效?”
司马懿微微欠身,恭敬道:
“陛下,且看这上面的火油。”
“点燃之后发射,箭头一旦命中目标,火油便会迅速燃烧,引发大火。”
“且这火油易燃,燃烧时间长,能对敌军的营帐、粮草造成极大破坏!”
曹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目光移向远处的箭靶:“既如此,且演示一番,让朕瞧瞧。”
司马懿立刻下令。
校场的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
一名士兵弯弓搭箭,将火箭稳稳地架在弦上。
随后,再用火把将火箭前端点燃。
呼!
士兵深吸一口气,用力拉开弓弦。
“嗖”的一声,火箭如一道黑色的闪电朝着箭靶疾驰而去。
砰!
火箭精准地命中箭靶。
火焰迅速蔓延,眨眼间,整个箭靶被大火吞噬,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这一幕,让曹叡看得目瞪口呆,不禁脱口而出:
“竟有如此威力!”
此火箭若用于战场,定能让敌军闻风丧胆!
曹叡身后的诸多文武百官,此时也面露惊愕之色。
这火箭的威力,远远超乎他们想象!
司马懿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陛下,我军若装备此火箭,在对阵蜀汉和东吴时,便可在远距离对敌军发动攻击,打乱其部署,占据先机!”
曹叡快步上前,围绕着燃烧的箭靶踱步,心中暗自盘算。
过了片刻,他转头看向司马懿,问道:“此火箭制作可复杂?能否大量装备我军?”
虽说这火箭看上去威力不俗,但若是数量稀少,在战场上,依然难起大用。
司马懿早有准备,连忙回道:
“陛下放心,制作此火箭所需材料并不稀缺,火油可从西域等地购入,箭头与箭身皆是寻常之物。”
“我已安排工匠日夜赶制,不出半月,便能有数千支火箭可供使用!”
数月之前,司马懿便各处寻奇人异事,几月时间才钻研出此等火箭。
火箭的各种制作方法,已被简化到了极致。
自然可以大批量生产。
闻听此言,曹叡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
“好!仲达,此事你务必办妥。”
“有了这火箭助力,朕的大军还怕什么龙骧卫!”
“扫平蜀汉、东吴,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此言一出。
周围的官员们纷纷围拢过来,满脸堆笑。
“大都督神机妙算,竟研制出如此厉害的火箭,实乃我大魏之福啊!”
司徒王朗捋着胡须,高声赞叹道。
“是啊陛下,陛下洪福齐天,得此神兵利器相助,日后扫平蜀汉、东吴,陛下便是这天下之主!”
卫尉程武也开口附和,脸上洋溢着谄媚的笑容。
司马懿微微颔首,随后神色一正,对曹叡说道:
“陛下,臣派遣的细作斥候,已带了蜀汉情报归来。”
“哦?”曹叡目光炯炯,饶有兴致地问道,“仲达,且细细说来。”
司马懿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
“经过臣多方打探,如今可以确定,诸葛亮确实已死!”
“那所谓的蜀汉龙骧军,只是诸葛亮给蜀汉留下的最后一张底牌。他们在战场上,确实有一定的威慑力。”
“但没了诸葛亮,蜀汉已不足为虑!”
听到诸葛亮确切已死,曹叡神色一喜。
周围的文武百官,也纷纷松了口气。
诸葛亮这号人物,如同一座大山般,压在他们的心口。
如今听到诸葛亮已死,自然轻松的多。
司马懿顿了顿,继续说道:“现如今,蜀汉由杨仪执掌朝政,这杨仪不过是当初诸葛亮的一个无能下属而已。”
“他如今推行新政,看似大刀阔斧,但在臣看来,不过是胡闹!”
“他减轻赋税,虽能一时赢得民心,却会导致国库收入减少,长此以往,如何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
此言一出,周围文官们纷纷点头,以表认同。
杨仪此举,倒是过于心急。
鼓励农桑本是好事,可他急于求成,政令朝令夕改,下面的百姓和官员如何适从?
久而久之,蜀汉灭国之象,必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