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闻言,继而朗声道:
“丞相知遇之恩,子龙终身难忘!今日蜀汉有危,子龙岂能坐视?!”
说罢,他大步走向墙边,一把摘下那杆沉眠多时的亮银长枪。
长枪入手,仿佛旧日的热血重新在他血脉中奔腾起来。
赵云反手又将墙上的银甲取下,利落地披挂在身。
虽已多年未穿,这副战甲依旧合体,映着灯火,银鳞片片熠熠生辉。一时间,仿佛大英雄赵子龙再度回到了当年横枪立马、万军丛中救阿斗的峥嵘岁月!
马谡见状,激动得热泪盈眶:
“将军肯出山,蜀汉之福也!”
赵云将信函小心收好,郑重道:
“丞相之托,子龙必不负!事不宜迟,我们即刻动身赶回成都!”
马谡重重点头。当夜,风雨如晦。常山郡的官道上,两骑快马披着雨雾疾驰而出,直奔蜀地方向。
年迈的赵云再次握紧了手中长枪,目光如炬望向远方黑沉沉的天际。
半生戎马,几度沉浮,他原以为此生再无上阵机会,未料到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他仍要挺身而出,守护蜀汉最后的希望!
次日清晨,成都皇宫大殿之上,文武百官齐聚早朝。
金殿内气氛凝重,昨日杨仪率军远袭天水的消息已传到朝中,群臣人心惶惶。龙椅上,刘禅眉头紧锁,神情忐忑不安。
殿中站出的奏事官员一个接一个,言辞激烈,引得朝堂议论纷纷。
一名身着朝服的老臣首先出班,拱手沉声道:
“陛下,杨仪弃守孤军深入曹魏腹地,此举殊为不智!臣恳请陛下速下诏书,命他班师回朝,以免大军覆没!”
紧接着,又有几名官员纷纷站出。
“请陛下三思啊!杨仪率军贸然出击,万一战败,魏军长驱直入,我蜀汉危在旦夕!”
“与其坐待兵败,不如未雨绸缪。依臣愚见,不如即刻遣使与魏国议和,并割让汉中以保全社稷!”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主降求和之声渐起,不少朝臣纷纷随声附和,一时间,大殿内怨声载道。
刘禅面色惨白,额上渗出冷汗,显然已被这些悲观言论冲击得心神不定。
正在这时,一名身着锦袍的中年官员霍然出列,怒斥道:
“胡说!杨大人素来谨慎,焉会贸然送死?他此举必有深谋,岂容尔等妄自菲薄!若临阵换将、割地求和,我蜀汉数万将士的血岂不白流?陛下先帝托孤之重,也要毁于一旦吗?”
说话的,是杨仪这边的孙廉。
孙廉此番挺身反驳,言辞恳切,大殿内顿时安静了几分。
但求和派官员仍不甘示弱,方才那跪地之人站起身,冷笑反驳:
“此言差矣!杨大人才识虽有,但统军阅历浅薄,焉知兵法?丞相生前尚六出祁山未竟功业,何况区区杨仪!如今蜀汉内忧外患,我等为存社稷献策,有何不妥?”
“你——!”孙廉被噎得说不出话,气得满脸通红。
刘禅见朝臣争执不休,心中愈发惶惑。
他抬眼望向殿内,却发现本该坐镇朝堂的杨仪此刻远在千里之外,无人可为朝局定盘星。
刘禅只觉进退失据,正不知如何抉择,忽然殿外传来一声威严洪亮的通传:“镇东将军赵云求见!”
声音滚滚传入殿内,如同平地一声雷,霎时间满朝文武尽皆色变。
原本还在唇枪舌剑的群臣噤若寒蝉,纷纷循声望去。
只见殿门口大步迈入一位银甲银须的老将,身姿挺拔如枪,神采奕奕。正是蜀汉名将、失踪多年的常山赵子龙!
他身披亮银锁子甲,腰挂宝剑,虽两鬓染霜,却英气逼人。
一双虎目炯炯有神,扫过殿中众臣,所过之处无不心中一震。
“赵…赵将军?!”有大臣惊呼出声,满脸难以置信。
一些年轻些的官员甚至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此刻见到传说中的战神现身,无不瞠目结舌。
刘禅亦豁然起身,激动地快步下御座,迎向赵云,声音都有些发颤:
“爱卿……爱卿真的是赵子龙将军?!”
赵云上前单膝跪地,沉声行礼道:“末将赵云,参见陛下!”
刘禅连忙扶起赵云,喜极而泣:
“将军此时出现,朕犹如在梦中!先帝若泉下有知,必也欣慰啊!”
刘禅激动难抑,双手紧握住赵云的手臂,只觉心头大石落下。
自先帝驾崩、丞相谢世以来,他从未像此刻这般安心过——当年长坂坡七进七出、怀中救他的常山赵子龙又回来了!
有此盖世英雄在侧,刘禅胸中重燃起希望之火。
赵云抬头环视一圈,只见殿中群臣复杂的神情:或惊喜、或敬畏、或惭愧、或心虚。
他心知此刻不是寒暄叙旧之时,随即抱拳朗声道:
“陛下,臣深居山野,今日骤闻前线有变,不敢不来!方才殿上诸公之议,臣在殿外已略听一二。臣斗胆进言——绝不可撤兵求和,更不可斩杨将军之帅旗!”
此言掷地有声,在大殿中激起层层回响。主降派官员闻言,纷纷低下头去。
刘禅松开赵云,退回御座,连连点头:
“赵将军请讲。”
赵云目光如电,毅然说道:
“陛下,各位大人。杨仪杨长史舍生忘死、亲冒矢石,亲率精兵出征,这等忠勇可嘉!”
“若此时朝中有人鼓吹撤兵求和,不啻自乱阵脚、长敌志气。我蜀汉将士岂会甘心?北伐大业岂非前功尽弃?”
大殿之上静寂无声,只有赵云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
“先帝创业未半,丞相鞠躬尽瘁——二位先贤于天下未竟之志,全仰仗今日。然今日有人一闻风吹草动便主张割地投降,这是要负先帝、丞相和数万忠魂吗?”
一众大臣被抢白得抬不起头,方才进言割地的那名官员哆嗦着嘴唇,却不敢再出声反驳。
刘禅眼眶微红,猛然站起身,毅然道:
“赵将军所言极是!传朕口谕:即刻起严禁朝中再有求和之语,违者以动摇国本论罪!诸军将士务必一心,同声援护杨爱卿北伐大计,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