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年10 月,段宏谟当选总统已满 一月。在这段时间里,他并未推行激进举措,而是有条不紊地开展人际布局。
彼时,段宏谟谟看中了杨度在政治理论与立宪运动中的影响力,以及周自齐在财政领域和币制改革方面的研究,还有田文烈在内务部对地方事务的处理以及赈灾事务上积累的经验和深厚人脉。
因此,他们首先成为段宏谟重点拉拢的对象。这段时间段宏谟频繁与他们会面,通过利益交换和愿景描绘,成功将这些政治精英纳入自己的阵营。
另外在老段的势力支持、徐世昌的政治斡旋以及复兴党的组织助力下,段宏谟逐步开始清除异己,并对政府各部门进行人事调整,将关键职位安插亲信,以此来彻底掌控了中央政府。
1920年11月,当一切水到渠成后,段宏谟对外正式宣布自己为复兴党党首。同时宣称,中央政府将全面引入复兴党,以复兴思想为指导方针,引领华夏走向繁荣复兴,同时对现有的军队进行统一改编,新的军队被命名为华夏国防军。(复兴军和国防军大家觉得哪个好?)
这一政令的发布瞬间在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
各地学生群体率先沸腾,许多学生在陈仲甫、周豫才以及胡适之等人的宣传下,早已加入复兴党,他们对复兴党的理念深信不疑。
得知消息后,各地学子纷纷涌上街头,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学生们手持标语,高呼口号,表达对段宏谟决定的支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官员群体,他们反应不一。部分官员认为复兴党理念新颖,能为国家带来新的希望,因而表示赞同;部分官员担忧复兴党掌权会损害自身利益,选择公开反对;而更多的官员则选择沉默,采取观望态度,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
而被段宏谟剔除政府的那部分人则反映最恶劣,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对于此段宏谟也不惯着,直接给他们安排了公家饭。
而远在南方的孙先生听闻消息后,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刻组织智囊团,对复兴党的思想体系、党章党规以及政治纲领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
此前,孙先生一直忙于处理南方事务,对复兴党仅略有耳闻。
经过此次全面了解,孙先生意识到复兴党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国党若想与之抗衡,实现崛起,面临巨大挑战。
但孙先生并未就此气馁,他坚信国党仍有机会,开始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给予段宏谟和复兴党致命一击 。
随着局势逐步稳定,段宏谟决定推动一系列深层次变革,再次震撼朝野。
段宏谟认为,现行政府体制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于是宣布对国家政策进行全面改革。
改革首先从地方治理和军事体系着手。段宏谟下令撤销督军这一拥兵自重的职位,对地方军政进行清晰分类。
地方政务从此由省长统筹管理,旨在提升行政效率,强化地方治理的专业化;
军事指挥权则收归陆军部,由陆军部对全国军事力量进行统一协调调度,确保军事行动的有序与高效。
与此同时,段宏谟还在中央推动成立总参谋部和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负责军队的作战计划与指挥调度,而军事委员会则肩负着制定国家未来军事战略的重任,为国防建设指明方向。
此外,在中央权力架构上,为应对国内外复杂纷乱的局势,段宏谟对顶层设计进行重大调整。
中央最高领袖不再是总统,而是暂时推行委员长制。
委员长全面掌控军事与内政的重大决策权,成为国家事务的核心决策者。
总理一职予以保留,但以后主要负责国内日常政务的具体处理,通过这种分工,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与高效运行,从而彻底摒弃孙先生所搞出的那套分权制度,不是不好,而是现阶段的华夏并不适应。
除军政领域外,段宏谟对其他政府部门也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段宏谟重新梳理各部门的职能权限,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以消除职能重叠与推诿扯皮的现象棋,同时颁布了新的考核制度,加大对贪腐的治理。
其次,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此次改革中被改组。
议会会员的任期被定为3年,至多任期六年,而且将由各地代表通过选举产生,旨在提升议会的代表性和稳定性,为民主决策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随着一道道政令有条不紊地颁布和实施,政府的办事流程得到简化,部门间的协作更加顺畅,整个政府的运转效率大幅提升,焕发出新的活力。
段宏谟深知舆论导向对于改革成败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时刻密切关注社会舆论动态。
为了有效引导舆论,把控宣传阵地,他专门成立新闻部,并邀请周豫才、胡适之、陈仲甫等在文化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兼任新闻部领导。
这些文化巨擘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将为新闻宣传工作注入新的理念与活力。
同时,段宏谟还推动成立了中央社,将其作为政府对外发布政策、传递信息的官方窗口,通过统一的宣传口径,向国内外展示政府的改革决心与未来的发展成就,积极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舆论环境。
然而,段宏谟推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触动了不少旧势力的利益蛋糕,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盘踞一方的督军们。
南方的部分势力,长期以来依靠旧有的军政体制,在地方上独揽大权,尽享利益,对段宏谟撤销督军职位、收归军事指挥权等举措极为不满。
于是,他们不断怂恿与蛊惑孙先生站出来反对,这让孙先生似乎又看到了打破当下局面、重塑政治格局的希望。
然而,这些军阀打着支持孙先生的旗号,实则心怀鬼胎,妄图借孙先生的影响力,抵制段宏谟的改革,继续维系自身的特权地位。
在这样的环境中,孙先生又一次迷失了方向,率先挺身而出,公开反对段宏谟的改革举措。
随后,他以护法护国的名义,发表通电,宣布讨伐段宏谟,试图借助这一“正义之名”,凝聚各方力量,对抗中央政府。
孙先生的行动的确如同点燃了火药桶,南方的军阀们纷纷响应,其中两广以及云贵川地区的军阀表现得最为积极。他们迅速调兵遣将,扩充军备,摆出一副与中央政府决一雌雄的架势。
面对南方的异动,新闻部和中央社迅速行动起来,率先向南方开炮。
周豫才、陈仲甫等人通过报纸等多种渠道,历数自民国建立以来,南方政府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屡次发动内战,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行径。
同时,深刻剖析原有制度的种种弊端,直指其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夹杂的私利,完全背离了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福祉的初衷。
这些言论一经发布,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舆论一片哗然。
孙先生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
南方方面自然不甘示弱,试图进行反击,然而由于缺乏有力的论据与合理的解释,其回应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平息舆论的质疑。
此时,段宏谟则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以他对南方政府的了解,对方不会善罢甘休。
为防患于未然,段宏谟下令福建和湖南的军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
对方不动则已,一旦发动内战,段宏谟决定借此机会一举踏平南方的势力,进而统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