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到朱雄英的话,脸色直接黑了下来,幽幽地说道:
“大孙啊,咱虽然允许你建造稷下学宫,但是可没说让你一个九岁的娃娃;
去当稷下学宫的祭酒吧!”
“这祭酒的位置,还是先让你父王去做吧;
等你长大了,再说这祭酒的位置。”
朱雄英这才想起来,自己穿越过来,心理年龄虽然二十多岁,但是肉身可是九岁的肉身;
好像,真没有办法当祭酒啊。
想到这里,朱雄英颇为委屈,想到自己为了稷下学宫费了那么多功夫;
如今,好像这地方要归自己老爹了,越想越不甘心。
想到这里,朱雄英直接向朱标,伸出自己的小手说道:
“父王,还钱......”
“啥钱,父王可没有拿你的钱,你这从何说起?”
“父王,我嘴喷宋师、衍圣公,挑飞吏部尚书陶凯,说服韩国公、户部尚书吕昶等人;
现在,还投入不少银子建造稷下学宫。”
“没想到,最后这祭酒的位置捞不到,我这心里憋屈啊!”
太子朱标心里强忍笑意说道:
“雄英,你急啥,以后不光是稷下学宫是你的,连整个大明王朝也得传承到你手里;
你这可不是在为你皇爷爷和父王干活。”
“你这是拿你的钱,干你的活,父王只是看你年纪小,先兼职稷下学宫帮帮你而已。”
“毕竟,总不能真让你一个孩子,去当祭酒吧;
那衍圣公孔希学、国子监祭酒周海,还有那群大儒还不气死。”
朱雄英听到这里,不依不饶的说道:
“父王,既然现在你干祭酒,那建造稷下学宫的百万两银子,您老拿出来吧。”
(⊙o⊙)啥?
“百万两银子?”
“父王没钱,咱们东宫穷的叮当响,父王一年那点俸禄,东宫还不够用;
你小子可是皇长孙,从草原上顺回来那么多宝贝,实在不行再变卖几件呗。”
“父王相信你能凑齐的!!!”
“毕竟,这本来就是该充入国库的,如今咱们缺银子;
你小子是不是也该出点力。”
就这样,朱雄英一毛钱的东西都没有捞到,气呼呼的离开了勤政殿。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感慨的说道:
“咱这大孙长大了,不好哄了啊!”
“标儿,他的那点宝贝是不是卖完了,都不够建造书院的。”
“父皇不用担心,这小子可是带回来了几十件珍宝,徐叔可是睁只眼、闭只眼让他带回来的;
这本就是要父皇处理的。”
“如今,这臭小子把这些宝贝带回来,一句话都不吭;
想给私藏了,门都没有。”
“一个九岁的孩子,藏的宝贝都价值一百多万两了;
他小小年纪就这么喜欢银子,这可不行。”
“他不是要建造稷下学宫,这钱让他自己出,户部不拨款,他再卖点宝贝能凑够这么多银子。”
“父皇,雄英的小金库儿臣守着的;
不会出什么事情。”
“但是,今天雄英人尽其用的话,你感觉怎么样?”
“现在儿臣算是想明白了,为什么,雄英为他母亲报仇,只诛杀了吕氏九族就结束了;
对于那些江南士族都睁只眼、闭只眼,不再折腾。”
“原来这小子,是想让那群人去海外垦荒啊,这刑法可比流放岭南、西北严重的多;
并且一辈子回不来那种。”
“人尽其用,这个处罚有点意思。”
朱元璋听到自己好大儿的嘀咕,叹息一声说道:
“标儿啊!”
“咱这大孙,脑瓜就是聪明,要是咱早几年知道这种办法,杨宪、朱亮祖、胡惟庸之流;
也用不着杀了。”
“他们都是聪明人,在大明或许是个祸害;
但是,让他们去海外收拾那些土着,还不手拿把掐。”
“咱想起来这心里都疼啊,咱就像一个老农,把稻子种的丰收了;
然后,自己一把火直接给烧了。”
“这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咱咋把杨宪和胡惟庸给杀了呢,凭借他们钻营和捞银子的手段;
让他们去海外服刑,他们早就给大明捞了数不清的银子了。”
“标儿啊,这把亏大了。”
朱标听到自己老爹的话,嘴角微微抽搐,然后苦笑一声说道:
“父皇,他们已经没了,后悔也没啥用了;
以后,咱们大明万一有官员犯事,儿臣感觉还是让他们统一去海外服刑去。”
“不是喜欢敛财吗?”
“海外需要他们,特别是大明一南的地方,那个地方竟然一年能种三季水稻,这让人心里痒痒的;
这地方,儿臣感觉,应该姓朱。”
“标儿,你说的不错;
前元的那些牧民没粮食吃,可以南下打草谷,咱们大明七千多万口子吃饭。”
“这南边那么大的地方,还能一年三熟,这地方真是咱们大明打草谷的好地方啊。”
“不行,我们得组建第二支舰队,必须得把这么好的地方拿下来。”
“父皇,您老还是悠着点吧;
打倭国抢银子,咱还有倭寇横行、屠杀使臣的理由,这南边那几个小国家,没犯事啊。”
“更何况,您老还说过,这几个国家都是咱们大明的不征之国;
贸然动手,不太合适吧。”
“更何况,咱们这一波造的战船只够打倭国的,暂时没有水师舰队去远征南洋诸国啊;
更何况,这出征的事情师出无名。”
“要是让那些御史言官知道了,又要给我们记上一笔了,说我们两父子穷兵黩武了。”
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好大儿,有这方面的顾虑;
一脸古怪的说道:
“标儿,你猜猜,要是那群人知道,南边那几个国家能一年三熟;
他们还会不会和我们父子顶牛。”
......
第二天早朝之上,朱元璋看向工部尚书薛祥说道:
“薛大人,这段时间你安排的怎么样了;
朕的三百万两银子可是调拨进户部了,其他人的怎么样了,有没有掉链子的。”
薛祥看到朱元璋开始关心水师舰队造船的事情,连忙郑重的说道:
“启奏陛下,工部已经派遣三十六批工匠;
星夜赶赴大明各个造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