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贵妃移居“慈宁官”是有其深沉考虑的,表面上,似乎是听了她外侄郑养性的劝告,实则是为了远离“干清官”那是非之地,她早就知道“东暖阁”将有事故发生。
再说,这“慈宁官”乃先朝李太后的居所,属太后寝官的品位,现在移此定居,册封皇后几乎就笃定了。往后福王君临天下时,封太后之事,自然不在话下;万一生了意外,我这个“慈宁宫”的主人,册封太后的事,也将永远成为新君心里的悬念。
当她浮想联翩之际,崔文升已悄然立在面前。
“他还能活几日?";
”大约十来日吧。“
”那得赶紧派人去洛阳。“
”是的,奴才已想好派去洛阳的人选。“
”谁?";
“李进忠。”
“只有一个人?万一路上出了岔,岂不误了大事?";”去两个,分道去,两个都是李进忠。.... ";
“另一个该不是李永贞吧,先帝疑心他与”妖书案“有瓜葛,所以锁了他十八年。”
“不是他。..... ";
”那就是客氏的“对食”,先前王才人的司膳太监,本姓魏的那个李进忠了?";
“正是。”
“此人在重赏之下,虽然对王才人下了慢性毒药,让她早入阴司;但对那小畜生朱由校却是不错,看来是个两面三刀的家伙。..... 而且,算不得是自己人,刚好是一步虚棋
”他既弄死了王才人,有了把柄在我们手上,想背叛娘娘你就不容易了;再说,朱由校名份上还是皇长子,再过十来日定然要与福王爷争位,现在让姓魏的去洛阳,他日再叫他弄死朱由校,就如顺水推舟,再结束了他,一切都很容易了!";
“好,你先去把姓魏的给哀家唤来!";
”是。“
2
过了一会,崔文升带来了姓魏的李进忠。
”娘娘千秋!“李进忠行了大礼。
郑贵妃亲自将他扶起,同时泪下双腮。
”娘娘你。.....“李进忠关切地问。
”你可知哀家心中思念什么人?“她哽咽地说。
”自然是福王爷了。..... ";
“承皇上思准,答应让我母子相见一次;但皇上又怕坏了祖制,只许我母子在京郊相见,而且不得传扬出去。哀家看你一向对我最是忠心,所以这趟差事只有烦劳你一行
”奴才一定不辜负娘娘期望!";
郑贵妃从柜中取出四锭沉甸甸的金元宝,递给他说:“这是你的盘缠。”
“太多了!哪需要这么多。..... ";
";哀家知道你大手大脚。到了洛阳,传我口谕,要福王爷一日也不可逗留。..... ";
“奴才记住了!";
”你先去御马监那里挑匹快马,明日凌晨起程。“”是。“
”王司礼监那里也不必说了,我会告诉他的。“崔文升在一旁说。
”是,“李进忠眼帘双垂,头也不抬地说:”奴才告辞了。“郑贵妃眼望李进忠去远,才对崔文升说:
”另一个李进忠,就由你出面仔细交代了。“
”奴才的秉笔太监、御药房掌印之职,刚刚被撤了。.....“崔文升转移话题说,
”以后让你当内相,掌司礼监大印。“
”奴才的意思是怕说不动李进忠,他现在被调派为李选侍的近侍,必定知道我被撤职的事了。“
”他毕竟服侍我多年,而且,调去李选侍那儿,也是我的意思,去把他唤来,哀家直接对他说吧!";
“是。”
3
姓魏的那个李进忠,离开慈宁宫之后,心中七上八下,乱成一团麻。他东拐西弯,不知不觉来到了怀公门李永贞屋
里。
李永贞头也不抬,专心于木刻,王体干漫悠悠地喝着茶。
老魏满腔心事想对他们说,却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开
李永贞将雕好的工艺品递给王体干,说:
“大哥,你品赏一下!";
";像!真像!“王体干边审视木雕,边说。
老魏为了凑趣,也上前观看,便这一看,人突然愣住了。
原来那木雕刻的是一个头戴冲天冠、高踞龙椅上的皇帝,但是使他惊诧的不是这个,而在于这个木雕的皇帝,脸庞五官酷似当今皇上的长子朱由校!这就意味深长了,它至少暗示当今皇帝命不长久了,接下当是朱由校称帝了。
老魏暗叹:原来这两个老家伙,什么都知道了,就是还不知我马上要去洛阳迎回福王回来坐龙椅之事。他一边想,一边再看木雕的其余部份。所谓其余部份其实刻的是一个太监,不是平常的太监,而是坐在虎蟒凳机上的太监,就是说,那是号称内相的司礼监了。奇怪的是,这个木雕的司礼监,浑身都雕得精细无比,唯独面孔没雕出来,非但没有有眉目鼻口,其实连一刀未刻过,依然是一段树根的原型。
”这个太监的脸孔你还没雕出来!“老魏道。
”这不该由我来雕。“李永贞道。
”由皇长子去雕吧?“老魏问。
”不,“李永贞道:”该当由这个太监本人去雕,也就是说,谁能雕好它,谁就是司礼监。“
这话使老魏大受启发:如果是皇长子朱由校坐上龙椅,他确实有望当司礼监;这也正是暗藏在他心底不为人知的秘密,当年奉命用慢性毒药害死了王才人,唯独对她的儿子百般呵护,等的也正是这一天啊!现在若屈从威权,听从郑贵妃的安排,而福王一旦回来,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再升也是崔文升的奴才,更何况适才郑贵妃差他去洛阳时,言辞闪烁,并没将他当心腹看待!看来,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了,知道太多秘密的人,通常是活不久的!
他决不能让自己辛苦经营的百年大计毁于一旦,他要让那座还没雕成的木刻人像的脸孔,塑成自己。他知道该怎么走下一步了。
";我想。.....“老魏说。
”待会去御马监那里挑选马匹的有几个人?“李永贞打断他的话问。
”几个?“老魏一时被问糊涂了。
”至少两个,需知这凳机只有一张,可容不得两个人坐呢!“王体干忽然开口说。
”谢谢大哥,我明白了。“老魏恍然大悟地说。
王体干又指着木雕说:
”这个司礼监的面目不好刻,一刀一刀都得十分小心,可别刻瞎了眼睛。..... ";
“便是刻歪了鼻子,那也会难看得很!”老魏这回聪明了,紧接着迎合他的话回答。
三人都笑了,但都没有笑出声。
老魏告辞了二人,急急地出官去了。
他来到了金城侯王升的府中,单独见了王升,对他说:“我获得一个十分机密的消息,有人要偷出紫禁城到洛阳去请回福王,将不利于皇上及皇长子。..... ";
”你是谁?";
“恕难相告。”
“这消息可靠?";
”绝无差错。“老魏一顿,又问:”锦衣指挥使郭大人处你说得来吗?你能让他不动声色截住出城的人吗?";
“你知道出城者的名字、形貌吗?";
”不知道。“老魏摇摇头:”但十有八九是宦官。“
”何时出城?";
“今晚或明日凌晨。”
老魏又匆匆回宫,转到御马监处,寻找掌印太监石元雅,却不见他的人影,属下说,可能在皇城外“天师庵”草场;于是,他又直奔“天师庵”而去,终于在“天师庵”找到了石元雅
4
石元雅是老魏新交的朋友,四十出头,此人的“对食”是宫正司的宫正,正五品女官,自从老魏授他秘法后,大得那宫正的欢心,她在皇帝面前尽说石元雅的好话,于是日前由御马监提督升为掌印太监。此人记住恩情,一见面便“老魏!老魏!”叫得特别亲热,而且非得拉他去“老爹酒楼”喝上一杯,尽兴而回不可。
在“老爹酒楼”上,一个官员正在大撒酒疯,犯忌的话说得不少,同席的几个太监劝都劝不住。
老魏定睛一看,不但几个太监相识,连那个撒酒疯的官员也打过几次交道,那官员非他,便是鸿胪寺丞李可灼了。这时,他依然口沫横飞,挥手狂言:
“这年头升官无需才德,马屁拍准了即可青云直上,别看我连当了六年鸿胪寺丞,机遇一到,老天也挡不住我。...... 青云直上!";
有人将他半搀半拖地扶下楼,他已下了一个楼梯,突然猛一转身,又向着众酒客挥手,并声嘶力竭喊道:
";...... 直上!直上!...... ";
整个人的神态,可笑亦复可怖。
楼上临窗的一席,有二酒客相对而坐,各自独酌,一个是白发的李永贞,一个是王风。
李永贞到此独饮,他一脸冰霜,人们远远一望,即感到一种莫名的凉意,避之唯恐不及,哪敢与之共席?王风是闻”廊下内酒“之名而来的,来时所有席位都坐满酒客,唯此临窗一席宽裕而且通风透气,便坐了下来。便此一坐,即刻感到对方突然投来了异乎寻常的目光,那目光比寒冰还要冷一百倍。王风缓缓抬起头来,漠然望去,见他下额光滑,即断定是个太监;但他的目光何以如此之冷,似乎与自己有什么刻骨的仇、蚀心的恨?王风如同推究甲骨卜辞一般,漠然察看着。于是双方便这么对视着,双方都觉得对视的时间漫长得无以言喻,似乎从远古以来便这般对视着,一个冷然,一个漠然。最后几乎是同时一笑,便不再互视,各自喝自己杯中的枣酒。
过此,他们又喝了很久很久,彼此不交一言。
当李可灼嘶喊过后,楼梯上犹传来脚步失衡而引发的咯吱咯吱乱响。
“这是一个被圈割的人,”李永贞突然说,他似乎怕对方误解,又添上一句:“那醉鬼!";
”他不是宦官,是鸿胪寺丞。“王风纠正道。
”别以为只有宦官才是阁人,其实大部分读书人都是阁人。.....“李永贞依旧冷冷一笑
王风觉得此人由于被阉割,这才骂天下人都是阉人。李永贞继续讥讽道:
”我们宦官由于被阁割,所以没有子孙后代传下去,绝种了。读书人所为何事,是不是树立思想与精神,传之于后世,以化育天下?但儒教的门徒又如何,他们着书、立说、讲学,哪一点不是孔夫子的唾余,哪一点是新东西?可见,他们一入孔门,即如废人一个,丧失了产生新思想、新精神的能力,他们是一群精神被阁割的人,比我们这群太监还要可怜。本朝最推崇的朱熹,实际上也不过等同于一个司礼监罢了。我们宦官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被阉了,你们读书人啊,少了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早就从精神上给人家阁割了
王风的心中豁然一亮,但如黑夜中的闪电,亮则亮矣,一亮又暗,实在来不及看清被照亮的物事,更谈不上捕捉住它了。这么冷静的人,居然有那么偏激的观点?宦官怎可比拟于知识分子的节操?他寻思了一阵,终是一无所获。他不愿再追捕对方的思绪,却逆着对方的思维,言道:
“你这个人,心中有一万把刀。...... ";
此刻李永贞已经站起身,懒洋洋走了几步,听了这话,突然将身体定住,然后慢慢转过身来,举手搔了一下头发,久久地望着王风,才说道:
”你这个人,心中是一堆灰烬,劫后余灰;我没见过像你这般冷漠的年轻人,所以破例与你交谈,以为你会懂。你听懂了吗?...... ";
他不待王风回答,兀自走了;但走了几步,又突然停住。因为楼上又有一个醉鬼,大喊大叫起来:
";...... 俺不是宦官!俺不是太监!俺是一块抹桌布。..... 一个尿壶!马桶!破了就是--堆垃圾·······死了以后就像埋死狗一般,无人理会,我们不但绝子绝孙,到阴司也无一人叨念。..... 天哪!呜呜。..... 哈哈!";
那醉鬼开始时脸上带着一抹怪笑,继而说到最后一字“念”字,突发两声低鸣,继而改为狂笑,似乎快活之极,又似难受之极。
有几个太监怕他闯祸,有的抱住了他,有的则捂他的嘴。那醉鬼死命挣扎,狼嚎不已。
李永贞显然非常激动,走过去命令道:
“放开他,让他喊!难道你们不懂:只有让他喊个够,他才会好过一些!";
他的话充满凛凛之威,众人先是一怔,但那醉鬼却已经瘫在地上,似乎昏死过去了,
老魏和石元雅在楼上另一隅,目睹这一幕,也不禁目眶含泪,以酒浇着心中久久不散的块垒。
王风出了酒楼,耳中仍然回响此人的”警喻“。
近年来,只有两个人的话,牢牢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一是黄鹤楼上的道士,一是这个白发宦官。他已经有点醉意,他绕着紫禁城红墙乱走,有两次与人撞个满怀,第二次还摔了一跤。这一跤使他心中一亮,忽想:如今皇帝危在旦夕,竟然无人想到抢救垂危的皇帝,连皇帝自己也不思自救,但一味解释自己并非沉溺声色。..... 看来大家的心思真的被阁割了,仅一味想抓谋害皇帝的凶手,却忘了救皇帝、忘了救社稷和这个百病丛生的大社会。这种失误当真太大了!怎么会这样呢?
想到此,醒了不少,他立即雇了一辆马车,飞驰回府。这时,已是掌灯时分。
5
他立即找到了父亲王纪,陈说了在“老爹酒楼”发生的事和自己的想法,王纪感到十分震惊,连道:
“你说的是。..... ";
王纪立即去找周嘉谟老尚书。恰好孙如游、杨涟、左光斗都在周府。他们正在紧张地分析政情,认定一场政变已在运行,很快就要爆发,只是不知十万太监之中,真正的对手是谁。为此,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是抢着讲话,弄得王纪很难插话进去。
过了老大一阵子,王纪才叫道:
”眼下第一要事是什么?要抓谋害皇上的奸贼吗?不是!如今皇上危在旦夕,应该看护好皇上,其它的事先搁下吧!";
杨涟、左光斗,一怔,都道:
“是!是!";
”原该如此。.....“孙如游想了想,也道。
周嘉谟想了很久,慢慢回过神来,说:
”应当怎么救呢?";
孙如游想了想说:";御药房的人看来是靠不住了。太医不在官中,好一点。是不是让京城里的名医,连同太医给皇上来一个会诊,让他们议出一个治病救人的办法来。“
众人一时均点头附和,孙如游又进一步说:
”既无异议,即请周大人、王大人向三个阁臣陈情,我等三人来过滤一下京都名医的名单。“
王纪、周嘉谟立刻去找三个阁臣。在韩象云府又巧逢刘季晦,他们两人也在分析危机四伏的政局,也以为可能引爆一场政变,还以为山东、陕西将发生大规模民变,而辽东由于军饷尚未到位,又有兵变的可能。万一辽东发生兵变,后金之军必然翻越长城,长驱直入。
待韩、刘二人说累之后,周嘉谟才得以陈述二人的来意:要保护好皇上!
两个大学士的思绪,显然还停留在适才多变的时局上,过了一阵子,才进入周嘉谟的思路,睁大眼睛注意地听讲。显然,”先救皇帝性命“的事,他们竟然未曾想过。
听罢以后,韩象云说:
”这确实是当务之急,再无比让皇上康复更重要的事了,然而医生开了处方之后,谁去抹药、煎药、进药?倘若依然是宦官、宫人任事,幕后的贼人还是要趁隙而入的,其时他们反咬一口,道是我等谋害了皇上,如何是好?而想将宦官、宫人一律避开,包括也避开李选侍,首先皇上也不会允准,而且历代均无先例。“
刘季晦沉吟了一阵,说:
”此事看来得与方从哲会商,此公自然不会拿出主见来;但他是首辅,不去那里会商,倒给他留下了口实。“
于是四人连夜又来到了方府。此时已是子时,大门敲得乒乓响,里头竟然毫无动静。
”你们继续敲门,我转到后门看看。“
刘季晦扔下一句话,即顺着高高的围墙绕到后门,在距后门十来步时,那后门呀的一声打开了,里头一个汉子低着
头急急离去。刘季晦深恐后门又被关上,当即快步上前;那
人以为是冲着他追逐过来,心一慌,拔腿飞也似地跑开了。
跑了二十来步,忽又返顾一下。此人的形象刘季晦觉得有些
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是谁。这时,悄然关上的后门又重新
半启,里头探出管家的头来。
那头夹在门缝中,对刘季晦疑虑不定地说:
“原来是刘大人。..... ";
但依然忘了把门大开,让路。
刘季晦侧身挤了进门,那管家随即关上后门,疾步而
去,把刘季晦拉下好长一段距离。
二人终于来到堂上,案上巨烛半残。隔壁厢忽地传来一
阵金属撞击的脆响,刘季晦明白那是方从哲书房中传来的声音。
过了一会,书房中走出了身着便服的方从哲,他顺手将
房门关紧,这才上前与刘季晦相见。他见刘季晦深夜求见,知是有重要的事要商讨。
”还有三个同僚关在门外!“刘季晦说。
方从哲怒视管家。
”我这就去迎接!“管家说罢,又往后门方向奔去。”是在前门。“
方从哲满脸不悦地看着刘季晦,旋即管家把三个大臣带了进来。
刘季晦让周喜谟陈述来意,方从哲紧张的脸庞渐渐缓和,嘴边还留有一丝不易的察觉的笑容。听罢,他也表示对皇上身边的人心存疑虑。
大家共议要方从哲代表大臣上表,请求皇上允准京师
的名医会同太医给皇上合诊。
”应该!此事老夫是当仁不让,老夫这就去草表。.....“方从哲不住地点头道。众人见他回答得爽快,当即告退。
但等到方从哲草就好表章,已是在四天之后。
第四日,也就是二十九日,内官传旨宣召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刘季晦、韩象云、尚书周嘉谟、孙如游、黄嘉善、王纪以及给事中杨涟等十三名廷臣。大家都以为是皇上要当面传谕医生会诊的事,殊不知表章还在方从哲手中,而皇上的病情又有新的变化。
6
泰昌帝自觉心力衰竭,他顾盼一下不远处的长子朱由校,对群臣言道:
“望众卿辅他为尧舜之君。..... ";
他说这话的决心,是连日来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他确实喜欢李选侍,想当年,他已十六岁,到了大婚的年龄,但父皇不想给他办婚事;因为一办婚事,就涉及礼仪的问题:到底该以太子的礼仪成婚,还是以王爷的礼仪成婚?
若以太子礼仪成婚,等于承认他这个皇长子的太子地位,甚至还得同时册立他为太子,而这是郑贵妃万分不甘心的,也是父皇不愿意的;但若以王爷之礼成婚,群臣势必反对。
这时,司礼监陈矩出了个点子:暂缓成婚,可先选择几个比较好的官人侍寝,以繁衍后代,父皇立刻允准。
于是,被选择为侍寝的宫人,人们即呼为”选侍“。这些”选侍“与他这个皇长子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共过荣辱。尤其这个李选侍与他尤为相得,他打从心里要封她为皇后的,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步了父皇的后尘,也不愿册立自己的皇长子为太子,想立李选侍为皇后,待这”李皇后“生下男儿,再立这个嫡子为太子。
如今这一切自然都成为泡影了,李选侍册立为皇后的事,因群臣的反对而不能如愿,不仅让她为自己生个嫡子的希望十分渺茫,便是自己的生命也危在旦夕了。所以,他每接近生命的尽头一步,即重新下达一次立皇长子朱由校为嗣的决心,这决心他已下了数十次了,也反复了数十次。现在他终于对群臣说出这个决心,忽然有如释重负之感。但这层的轻松如微风拂过心头,他马上又想到:她受得了吗?她,李选侍,此刻正在御床后面的帷幕之中。
于是,一串话又涌上他的喉头
“册立选侍为贵妃之事。..... 快办!";
他望着礼部尚书孙如游,再三强调”务必快办“。
这时,皇长子朱由校结结巴巴地对皇父说:
”要。..... 要封、封皇后!";
他本就有点口吃,此刻口吃得更厉害了。
孙如游诚恐情况又变,连忙趋前进言:
“皇上欲封选侍为贵妃,臣即具仪礼以进!";
”好······好······················“泰昌帝漫应道,忽然想起昨晚尚膳太监私下对他言道,有个鸿胪寺丞李可灼有仙丹进献,但投诉无门。这尚膳太监也名李进忠,一眼看去,倒是相貌堂堂,先前是服侍王才人的,由王安举荐,今升尚膳监掌印,此人若不能信任,那官中当真再无一人可以信任了。于是,又缓缓言道:
”外廷可有个李可灼?据说他有仙丹进献。..... ";
众朝臣面面相觑,都不知此事,首辅方从哲上前禀告:“诚有此事,鸿胪寺丞李可灼自言有仙丹,臣等未敢相
信。..... ";
”宣!快宣李可灼!";
李可灼已等在鸿胪寺,药也随身带,即唤即来。在方从哲的建议下,又从御房就近唤来几个御医,以便共同辨识仙
丹。
李可灼跪在御床前,双手恭奉一个打开的漆盒,盆中赫然放着两粒红色的丸药,亮晶晶有雀蛋大小。这种红色的药丸谁也没见识过,李可灼口称得自异人,那就更加无法对证了。
一个御医无法正面质疑,只好旁敲侧击地问:
“此药是万病万医,还是专治数症?";
”若说此药万能,诸位自是不信,便在下也不敢乱说;但于';补气益元';确有神效,尤其是用于久泻虚脱,更具神功。“李可灼答道。
这话泰昌帝是句句入耳,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大胆一试?
”朕先试服一粒。“话一出口,心里则想:”这可是赌命了!";
周嘉谟以为这太孟浪,那药来历不明,李可灼为人是否正派也无把握,岂可乱来?正想该不该进言,孙如游却抢先说了:
“李可灼,这药你有把握吗?";
不待李可灼回话,方从哲则顾左右而言他:
”屋里人太多了,不能让圣上太气闷。我等又非良医,先退出去如何?此事由御医和圣上定夺,岂不更好?";
方从哲不待他人反对,自己先抽身出门。其它的朝臣虽有犹豫,但也觉得方从哲的话顺理成章,于是,陆陆续续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皇长子朱由校走了出来,对群臣说:“父皇服药过后,似有好转。往日进了茶汤,非喘即呕;刚才服下红丸不喘不呕,气色红润,且思进食了!";
于是,群臣又进了暖阁。秦昌帝则满意地望着李可灼,连称”忠臣!忠臣。.....“又回顾方从哲道:
”要厚赏他!";
群臣终于告退,李可灼及御医则留下侍候。
这一日是八月二十九日,八月小,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群臣回府过了若干时辰,亦即九月初一凌晨五鼓时分,每人又接到宫中紧急宣召,这下子又吓得心惊肉跳。
7
在王体于的房中,崔文升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王体干问:
“是你让李可灼下药的吧?";
”岂有此理!我根本不知此事!李可灼这混蛋,不知是谁引荐的,打乱了我的计划!";
“哦,我明白了,有人着急了,怕福王赶回京,抢了皇位,所以提前弄死了皇帝,而如今福王又没有赶回来。..... ";
”你说该什么办?福王还没赶回京,那皇长子自然抢先登位了!";
“机会仍在,我相信郑贵妃没那么傻,她一定会让李选侍赖在干清宫,请封皇太后。干清宫是内官正殿,没腾出来,皇长子就无法登基。只要迁延几日,福王就回来了。”
“这办法比直接除去皇长子高明多了,贵妃那能想出这个高招?”崔文升叹道,
“能,也只有她能!倘若对方作出让步,封李选侍为太后,选侍便可进一步请封郑贵妃为太皇太后,这样,就可一赖再赖,那时福王早回京了!";
崔文升转忧为喜,立即转回慈宁官见过郑贵妃,把王体干的想法说了一遍,并再三强调这是”郑贵妃的想法“。
”此人不愿趟我们这浑水,所以说是我的想法,好,我们成全他,不说是他的点子就是。对这种人得讲义气,否则下一回就不肯帮忙了。“郑贵妃笑道。
”是。“
”你去依计而行,若是行不通,那就只好杀了朱由校!“在李永贞的房中,烛光将老魏的身影,投射在墙上,成了黑糊糊的庞然大物。
“老魏,”李永贞道:“王体干透过崔文升,已经充分掌握住全盘状况,现在你经常伴随皇子身旁,只需办好三件事,这未来的司礼监就非你莫属,整个朝政将一步步全掌握到我们太监手上了!";
”哪三件?";
“一,你得设法通知刘季晦,说明李选侍赖在干清官不走,表面上是为贵妃请封太皇太后,为自己请封太后,其实那是两个女人企图”垂帘听政“、控制政局的大阴谋;二,要再三提醒王安,时刻注意,务必保护皇长子平安无事;三,要告诉锦衣指挥使郭维成,严守城防,并派缇骑游弋四郊,如遇上回京的福王朱常洵,格杀勿论!";
老魏一面听,一面不住地点头,听完道:
”这三件事不难,办不好实在没脸见你了!";
他踏出房门时,觉得自己犹如脱胎换骨一般,他知道整个政局的大气候变化的契机,刚好捏在他手心里,做得顺当的话,未来不仅是“太监治国”的梦想得以实现,更大的图谋,也不再是空想了。
8
天刚蒙蒙亮,十三个顾命大臣就来到了干清官门口,但正殿的大门紧闭,进不去。
这时司礼监王安急急过来,低声道:大行皇帝的遗体便在干清宫正殿。
大家看王安浑身编素,知道泰昌皇帝当真驾崩了!杨涟使出死劲撞门,朱门终于洞开;但八个彪形太监拦在门口,不让群臣进去。
“皇帝召我等前来,今已晏驾,尔曹不让进去,意欲何为?想造反吗?”杨连大骂,他义正辞严,且威风凛凛,太监们不觉为之气夺,灰溜溜地退下。
大臣们的哭灵,可谓极其哀伤,而且真情流露。
这个泰昌帝虽然在封太后、封后的问题上有点糊涂,但在施政方略上则尚称英明。虽然在位仅一个月,但在大量起用先朝被废的正直官僚方面很果断,拨去二百万两内库之银作为边饷,也毫不心疼;迅速撤回遍布全国的矿监、税使、免除先朝百姓拖欠的钱粮也十分干脆。总之,万历帝四十多年来的弊政,泰昌帝在一个月内给革除了,这对百官是何等的鼓舞,给百姓是无比的实惠!“中兴大明”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可是这个开端却立刻演变成结局,这给有志之士是多大的打击!他们能不痛哭流涕吗?
众人哭罢,刘季晦四顾周遭,却不见皇长子朱由校,便问太监:
“皇长子呢?";
宦官们心里有很多话,但没有一句是适宜说出口的,甚至情绪的流露也有诸多犯忌。所以,一律微抬冷漠的脸,一言不发。
”皇长子本当于灵柩前即位,而今不在,是何缘故?“刘季晦又厉声问道。
他的几声怒喊,震醒了群臣的危机意识,皇长子莫非也出了什么事故?泰昌帝猝死的大悲,加上皇长子不见的大恐,竟化成了一种莫名的狂怒。
”谁敢藏匿新天子?";
“藏匿新天子,罪同大逆!";
”必须严加追查!";
“快放出皇长子,否则就是谋反!";
一片不可抑制的怒喊,直震得守灵的宦官脸色如灰。这时,司礼监王安前来相告:皇长子被李选侍藏在东暖阁,她说,不封她为太后,就不放皇长子出阁。
群臣听了又是气愤填膺,王安又道:";诸公稍待,奴才这就去找选侍,晓以利害,或能善罢。“或是群臣的怒吼已经惊动了李选侍,或是王安的说辞动人,李选侍果然放出了皇长子。王安又是拥又是护,迅速将他带到干清宫前。
这时,杨涟已经拖来了帝辇放在地上伺候,刘季晦一见到皇长子,立刻率先迎迓且山呼万岁,亲自前去扶着他的左臂,由英国公张维贤扶他右臂,共掖皇长子升上帝辇。
此刻,暖阁中有人对着皇长子高呼:
”哥儿回来!";
刘季晦惟恐夜长梦多,虽老却先自俯身扛起帝辇的前左杠,尚书周嘉谟也扛起前右杠,几乎同时,张维贤与杨涟也扛起了后两杠。
这时,不久前调派在李选侍身边的胖太监李进忠追上前来,放胆厉声道:
“你们要拉少主何往?主上年少畏人!";
说着,伸手去拉帝辇,杨连用力格开来臂,大声怒喝道:”殿下乃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李进忠一时愣住,这时又追来了李选侍身边的另一内侍刘朝,也高喊道:
”哥儿回来!";
王安立即上前阻拦两个挡路的太监道:
“你们两人急切喊皇长子回去,但不知是回选侍那里去?还是回郑贵妃那里去?";
这一问,两人都胆怯了。原来这两人都曾经是郑贵妃的心腹,王安问”是否回贵妃那里去?“便是触及他们的心病,令他们不敢猖狂。
皇帝的专职辇夫匆忙赶到,四人替下四个朝臣,将帝辇直抬去”文华殿“。
朝臣将皇长子扶上正殿,让他坐东朝西,然后群呼”万岁“,行五拜、三稽首大礼。";坐东朝西“是册立皇太子礼仪,”五拜三叩头“则是对皇帝行的殊礼。对太子本来四拜即可以了,今行五拜三叩头,便意味着阁臣和六部尚书一致预先认定:朱由校非但是太子,也是皇帝了!
拜,倒是容易、但拜完后下一步该当如何,可让大家为难了。
围绕着李选侍挟持皇长子的事,大家忧心忡忡,都认为不宜让他回东暖阁去。
方从哲已经感到自己失去主动了,再不表态,未免太说不过去,因而建言:
”既然居住在于清宫有所不便,殿下可暂回慈庆宫,待李选侍出宫,乃归干清宫。“
这意见没人反对。当即大家也将太子拥回慈庆宫,客氏与李进忠兴高采烈将朱由校引入内室。
刘季晦目送三人去后,心想泰昌帝死得不明不白,可不该一误再误了!于是肃然对司礼监王安说:
”主上幼冲,圣母已故。外廷有事,吾自当受过;宫中起居,公等不得辞其责。";
“敢不尽力!”王安揖道。
接着大家商讨登基日期。
“一旦登极便是天子,天子不宜回东宫起居。所以,应等李选侍出了干清宫,才举行登极大典。”方从哲说。
“倘若李选侍迟迟不移出干清官呢?”周嘉谟沉吟道。“这可由不得她!”孙如游言,
刘季晦暗想,秦昌帝乃死于“药”而非死于“病”,难道两次下药都是误投吗?只要是一次有意加害,所谋者定然与篡夺帝位有关。若所料不差,那崔文升必是为福王火中取栗了。崔文升下药是十四日,见效之后,必然立即派人奔赴洛阳迎回福王。自京都去洛阳,快马来回约十日左右,便是途中有意外周折,此时也该回来了。现在太子不马上登极,待福王回京,必然发生大乱,届时大家后悔都来不及了。想到此,便决然道:
“吾以为今日中午即可登极!";
”如此仓促,是否草率了一点?“方从哲质疑。
周嘉谟望了望刘季晦,说:
”刘大人既如此主张,定有理由吧?能略说一二吗?“刘季晦苦笑,并摇摇头。他的想法一时难以证实,怎好随便乱说呢?
杨涟对这场事变背后的阴谋,几乎毫无认识,却着眼于礼仪,他说:
”如今海宇清晏,内无嫡庶之嫌,何必这般匆促?先帝刚刚宾天,含敛未毕,帝子即衮冕临朝,未免不合仪礼!";
刘季晦却仍坚持说:
“早日登极,以安定天下人心。”
杨涟依然不解刘季晦的心意,还是坚持已见:
“安与不安,不在登极早晚。”
“那就初三吧!”周嘉谟道。
这就算定议了。大家纷然出官,在“文华殿”前遇上成群专候消息的朝臣。大家问起了商议的情形,杨连兴奋地作了介绍,在谈到自己的见解时,说得尤其详细。
御史左光斗听了以后,指着杨涟高声责备道:“杨大洪,你当真是书越读越呆!什么礼仪?皇帝位子坐实了,天下安定,才是最大的礼仪!先帝驾崩得不明不白,你敢说后面有无篡夺阴谋?大洪呀大洪,万一大事不济,这责任你承担得起吗?你就是死了,肉也不够人吃!";
杨涟听了这才大吃一惊,连忙请周嘉谟、左光斗等人到”文华殿“旁的朝房里再次商议。最后决定,三人各自上疏,敦促李选侍移出干清官,以便早日举行登极大典,免生不测。夜幕笼罩了紫禁城。
老魏含有深意地望了望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然后微笑说:
“晚上我有急事,不回来了。未来的少年天子交给你,望你对他能体贴入微,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他离不开你。..... 这一段日子,要特别小心在意。”
说罢,便急急离去。在夜幕的掩护下,开始进行细腻而绵密的布局:他先找了王安,说有人想谋算太子,务必保护太子周全;继而出城拜访刘季晦,说那两个女人想垂帘听政,太后封不得,太皇太后更封不得;接着又找了锦衣指挥使郭维成,说是传达新帝密旨,据报郑贵妃已派人出宫赴洛阳,去迎福王回京篡位,务必严守城防,并派缇骑游弋四郊,如逮住福王,格杀勿论。
他办好了这三件事后,即绕道:“天师庵”,与石元雅大喝到天亮,顺便又查明近来有哪些人到“御马坊”来借马。
与此同时,慈宁宫里,郑贵妃也召来崔文升、李进忠、刘朝等人,紧张地商量对策,
郑贵妃问崔文升道:
“那一日,你将李进忠留在内宫;更换梁永去洛阳,这梁永靠得住吗?";
”李进忠太过醒目,已不宜出官;那梁永本是陕西税使,因收不到钱粮,便放纵属下拦路抢劫,结果这些属下被知县满朝荐收捕去了,后来满朝荐被梁永弹劾罢官,这对梁永是多大的威胁?所以,那梁永只有跟着福王爷才有活路。所以请娘娘放心,梁永背叛不了!“崔文升答道。
”那个姓魏的李进忠呢?“郑贵妃又问,
”他得了我们的好处,对王才人下了慢性毒药,弄死了她,这是小事吗?他若不跟我们不敢以头颅下注!“崔文升又道。
”那为何这时福王还没回京?";";也许是途中耽搁了吧?娘娘休慌,前几日奴才又陆续
派出三人去洛阳,总会有人将福王爷接回来的!";
郑贵妃想了想,突然对李进忠、刘朝说:
“你们回去告诉李选侍,即便是天塌下来,也不可离开干清官;只要不离开干清官,他们就必定会让步,封她为太后!你们要多多鼓励她,不能让她气馁下来!";
怀公门里,在李永贞房中,有两个人正在悠哉对酌,王体干道:
”现在干清宫一副灵柩,仁智殿一副灵柩,坤宁官一副灵柩,看来棺材业要日益兴旺起来了!";
李永贞一笑,也道:
“如今,后金人想攻打入关,白莲教要起义,川陕也不稳,四面楚歌!看来刀兵也要涨价了!";
”一方想移鼎······";
“一方要移宫·······";
”移鼎好让福王当皇帝。“
”移官以便朱由校登极。";
“十万好兄弟,冤苦怎么诉?";
”强盗朱元璋,看你绝子又绝孙!";
王体干忽然叹了一口气,一串串眼泪,一滴一滴落进了酒杯。
“大哥你。.....?”李永贞关切地问。
“我······”王体干有点哽咽,说:“我们已经绝子绝孙了!";
”是啊,这是同归于尽的局,希望老魏能够下出一盘完全不一样的棋。.....“李永贞也长长也叹息了一声,他泪犹未干,却又微笑了,继续说:”他年轻,又聪明,也懂得何时收,何时放,而这“对食”的制度也不差,自从老魏的秘法传开后,这制度有了新的活力,既抚慰了数千可怜的宫人,也让皇帝藏了绿帽。..... 大哥!你要想开一点。...... ";说到这里,李永贞早已泣不成声。
10
九月初二日,周嘉谟、杨涟、左光斗以及给事中惠世扬等人,疏请李选侍移出于清宫。
左光斗在《慎守典礼肃清宫禁疏》中言:
“内廷有干清宫,犹外廷之有皇极殿,惟天子御天得居之,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其它妃嫔虽以次进御,不得恒居,非但避嫌,亦以别尊卑也。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官,而殿下乃退居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选侍待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于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此其人岂可以托圣躬者?且殿下春秋十六龄矣,内辅以忠直老成,外辅以公孤卿贰,何虑乏人,尚须乳哺而襁负之哉?况睿哲初开,正宜不见可欲,何必托于妇人之手?及今不早决断,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左光斗的奏疏传到李选侍手中,她一看大怒,数次派人宣召左光斗,想当面严厉斥责他但左光斗不去,回答说,我乃是天子的命官,唯听天子宣诏。
李选侍无可奈何,又派人去召唤朱由校,要他出面处理。但派去的人又被杨涟拦住,训斥道:殿下在东宫为太子,如今又是皇帝,选侍凭什么权利可以召见皇帝?
李选侍无计可施,又让胖胖的内侍李进忠去请朱由校回干清宫“母子共住”,但客氏不让,朱由校也不愿去。李选侍咬定牙根,好,你不来,我也不搬出于清宫,咱们便这么耗下去!心想,你能把我这个先帝的妻子怎么发落?
到了初五,李选侍依旧不肯移出去;登极期限再次推迟到六日了,如今再不移官,还能再推延吗?
诸大臣再次聚集“慈庆官”商讨大计。";那就再推到初九,或十二吧!“方从哲摇头叹气。”本朝故事,仁圣皇太后是万历的嫡母,搬往慈庆官;慈圣皇太后是万历的生母,也移慈宁宫。李选侍一拖再拖,不搬出千清宫,万一生乱,公能负责否?“刘季晦反驳道。
他这么一说,又触及群臣敏感的心弦,于是群情激奋,都道今日非斩钉截铁做出决定不可。
这时,朱由校也歪歪斜斜写了几个字,交代下来:
”着选侍移居仁寿宫。“
群臣有了”圣旨“,呼拥到干清宫,在宫门外齐声高呼:”请选侍出官!请选侍出官!请选侍出官。.....“呼声如雷鸣一般,直吓李选侍心惊肉跳,生恐被人生吞活剥了。
这时王安持着朱由校的”圣旨“,进入东暖阁,递给李选侍,并劝慰道:
”娘娘便是去了仁寿官,这封后的事,也依然尚在。.....“李选侍展读朱由校的手谕,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她手抱自己亲生的女儿(皇八妹),实时移出了干清宫。
王安对这个仗势欺人、令王才人死不瞑目的李选侍,向来没有好感,但此刻也不由心生怜悯,脱口招呼:
”选侍慢行,莫可太急,请小心自在!";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六日,朱由校顺利地举行了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