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延安杨家岭总部,项英收到了苏南反扫荡的胜利消息,放下心来。
项英向政治局通报了新四军在皖南的情况,新四军在皖南建立了军工厂、民用工厂、发展经济。其中提到皖南的香烟厂每个月可以向军部上交四万大洋的利润,加上其它厂的上交的利润,差不多可以抵得过国民党给我们的军费了。新四军还在云岭还在屯垦,第一批鸡鸭就快可以上市了,到时新四军的生活会有个大的改善。
政治局的同志都表示这事办的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总部也要向将此事提上日程。又提到上次新四军军工处支援总部军工局效果很好,现在烈性炸药生产出来了,地雷、手雷也出厂了,爆炸威力比以前不可同日而言,子弹厂复装子弹速度上来了,一天可复装3000发。
";一支队杨文翰在瑶里整编时找到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个是李振华,一个是熊大正,李振华善谋划,熊大正是大知识分子,带了很多同学校友过来新四军,我们才能建起这么多厂子。我们子弹厂现在可以自己生产子弹了。铜棱那边不缺铜。这个李振华更了不得,《新四军的训练大纲、还有政治及文化教育》教材也是他搞的,《台儿庄战役后日军进攻方向》也是他写的。他也预测到了日军的进攻方向。这次我来还带来了他写的三份文件。一份是《抗战中城市的防空》。一份是《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最后一份是《游击战中各种陷阱》。这个李振华拿得了笔,也动得起刀枪。在武汉时我得知他在范家岗战斗中,带领警卫排6人,烧毁了日军三辆坦克。叶军长把他从杨文翰那挖到军部当作训科副科长。杨文翰还舍不得呢。";
";《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这份文稿写得很好,考虑的很全面、系统,实行起来很有可行性,完全可以作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南。它的作用不小于那些军工厂,文件要发往各个根据地,参考上面的经验建设根据地。";政治局一位同志道。
";江北、皖南、苏南都是参照这份文件建设根据地的,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江北,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江北已扩编了三个团,新编了3个团,还输送了2700到江南,三支队新编了一个团,一支队二营扩编成了独立团,江北还建立5万人的民兵游击队。";
";江南的发展要慢一些,一二支队扩编了5000一6000人。";
";这也不错了,这说明中央向东、向北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不过部队扩编太快,也要注意战斗力下降的问题。新四军军部前段时间来电报,军部教导营几乎全部都调往江北了。还有一件事,叶军长来电报告了叶道志、徐友胜、陈康等六人私自带枪想跑回总部,抓回4人,请示处理意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总部下令把人放了,军职一撸到底,以观后效。";又一位首长道。
项英一愣,问了事情的具体情况。问清楚后表示这事是自己疏忽了,总部派去的干部与南方游击队干部的矛盾,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南方游击队干部有怨言,这个回去要好好做做思想工作。
“南方游击队的同志要好好安抚,三年游击战死了多少坚贞的同志。受了多少罪,他们有些委屈可以理解,那是九死一生啊!老项,不是你们在赣南牵制敌人,我们长征也肯定会更艰难。";
“教导队去江北也好,部队在扩编,干部、老兵都紧缺。一举两得。我考虑江南还是要往江北调一部分部队,以老带新战斗力才能形成更快。";
”这个你们新四军自己考虑,安排好上报总部就行了。老项,这段时间与叶军长搭档,感觉怎么样?";
项英想了一下,表示叶军长呢,他曾经出任过高官,又在国外生活过多年,在生活习惯上还是还是和我们有些不同。在部队视察时,他喜欢以马代步,还有副官、卫士等多人随行,这些都是小事不算什么,我们最大的困扰还是来自于工作。新四军是党领导的军队,作为党外人士的他不能出席党的会议,总部的一些指示,决策还要经过自己转达,程序上有些别扭,但毕竟他不在党内,还是有需要避讳的地方。自己也知道他处境尴尬。叶军长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想出去苏南前线打仗,但目前敌后新四军更多的是游击战,各部队分散,独立性很强。也不可能让他去敌后,目标太大。他现在的工作主要还是以外交、训练为主。想他心里应该是有些不舒服。
察觉到叶、项之间有些不对。
政治局要求项英要多担待一些,军事上多尊重叶军长的意见。新四军是党领导的队伍。皖南那里军部南北西三面都是国民党军队,东面是日军,处境很微妙,发展空间有限。部队要向东、向北发展,到敌后去才有出路。";
现在江北、苏南发展的很好,项英表示回皖南后好好的研究一下。皖南新四军准备慢慢向北边扩展,直抵长江,但现在还缺少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