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让孤重回诏狱?\"
南京燕王府的官厅中,刚刚于睡梦中醒来不久的朱棣满脸错愕的盯着眼前的\"不速之客\",略微颤抖的声音中满是怀疑。
因为在太子朱标的灵前失议,他在那阴冷潮湿的锦衣卫诏狱中待了许久,直至昨日方才被凉国公蓝玉接了出来。
但现在才刚刚过了一夜的功夫,自己的父皇便反悔了?还要让自己回到那条件艰苦的诏狱?
\"殿下误会了,\"瞧着眼前如临大敌的燕王朱棣,深谙人心的老太监朴仁猛便是猜到了其心中所想,赶忙宽慰了几句。
见朱棣仍是满脸的狐疑之色,朴仁猛在犹豫片刻之后,终是有些悲戚的涩声道:\"殿下怕是有所不知,宫中出事了..\"
虽说眼前的燕王被天子勒令在府中禁足,不准随意外出,但有关于西平侯沐英病重的消息只怕用不了多久便会闹得人尽皆知。
更何苦天子的意思,本就是要让眼前的燕王重回诏狱,向曹先生请教有关于云南的事务,自己提前向眼前的燕王透露些许内情,也不算什么大事。
\"出什么事了?!\"
原本神情还算淡然的燕王朱棣听得此话瞬间激动起来,其不自觉提高的嗓音也令得在隔壁仔细倾听的道衍和尚心中咯噔一声。
这朴仁猛可是跟随朱元璋身旁数十年的老人,更是宫中迄今为止,为数不多拥有品秩的内官。
能够被这位亲口称之为\"出事\",甚至要亲临燕王府,当面传达旨意,必然是足以惹得整个大明为之震动的大事。
\"殿下稍安勿躁。\"
抿了抿有些干涩的嘴唇之后,老太监朴仁猛便将刚刚发生在乾清宫暖阁的\"奏对\"尽数告知于眼前的燕王朱棣。
\"你的意思是,沐英兄长病入膏肓,或将不久于人世?!\"
下一秒,燕王朱棣愈发激昂的声音猛然在官厅中炸响,其黑瘦的脸庞上充斥着不敢置信之色,如鹰隼般的眸子也是猛然瞧向云南。
因为与沐英年纪相差十余岁的缘故,沐英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很是模糊,他只知晓那位不苟言笑,却又满脸慈爱的\"义兄\"曾是自己父皇的义子,深受父皇和母后的信任和倚重。
就连作为他们众兄弟的大哥朱标,都对沐英这位\"义兄\"敬重有加,偶有提及时必以\"兄长\"相称呼。
但现在,这位替大明出生入死多年,镇守云南十年之久的\"义兄\"却突然病入膏肓,甚至病情已然达到了药石难医,不久于人世的程度?
\"敢叫殿下知晓,据西平侯长子呈奏,西平侯知晓太子病逝之后,当场吐血昏厥..\"回忆起脑海中那名终日跟在朱元璋身旁的少年,老太监朴仁猛的脸色也是露出了一抹惋惜之色。
作为伺候朱元璋多年的内侍,他和那位西平侯沐英着实打了不少交道。
\"沐英兄长..\"
闻听西平侯沐英居然是因为知晓太子朱标病逝,当场吐血晕厥,方才导致心衰力竭,病入膏肓之后,朱棣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了一抹复杂之色。
说起来,对于不幸病逝的嫡亲兄长朱标,他们这些作为一母同胞的弟弟们虽是同样悲痛欲绝,但距离似西平侯沐英这等当场吐血晕厥的程度却是相差甚远。
(朱棣在史书上的身世存疑,这里默认他和周王朱橚,同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
至于那些年岁相对较小,与朱标并没有太多情谊的\"异母弟\"们就更加谈不上悲痛了,别看昔日在灵堂前一个个都痛哭流涕,但只是为了做戏给朱元璋看罢了。
\"西平侯沐英对我大明劳苦功高,镇守云南十年之久,深受当地军民百姓和土司们的敬重爱戴。\"
\"陛下担忧西平侯撒手人寰之后,云南当地的土司们会蠢蠢欲动,苟延残喘的段氏家族也会伺机而动。\"
\"故此希望殿下能够重回牢狱,向曹先生请教一番。\"
正当朱棣的情绪仍有些低沉的时候,老太监朴仁猛沙哑的声音便将其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也让其心中咯噔一声。
\"父皇..曹先生..?\"
尽管心中预料,自己那位心思缜密的父皇极有可能早已知晓了他在锦衣卫诏狱的言行举止,但骤然听得此话,朱棣仍是不免有些口干舌燥。
如此说来的话,岂不是意味着自己的父皇也知晓了关于扶持皇长孙上位的诸多隐患?
而且听眼前朴仁猛的言外之意,自己的父皇是希望自己回诏狱,向曹先生请教..
瞧瞧这用词..
曹先生,请教..
想到这里,燕王朱棣便觉得眼前一亮,本就粗重的呼吸也是不可避免的急促起来。
\"还请殿下尽快动身,莫要让陛下久等了..\"
粗重的喘息声中,老太监朴仁猛像是没有察觉到燕王朱棣的表情变化,只是公事公办的交代了一句之后,便转身朝着外间而去。
不过在四目相对的刹那,燕王朱棣还是清晰的捕捉到了这位老太监眼眸深处转瞬即逝的狡黠。
\"朴公公好走。\"
\"本王这就动身赶往诏狱!\"
反应过来以后,燕王朱棣赶忙朝着老太监渐行渐远的背影嚷嚷道,丝毫没有注意到已然从隔壁走出来的道衍和尚。
\"老僧给殿下道喜了..\"
闻听耳畔旁犹如鬼魅般的声音,精神颇有些亢奋的朱棣先是被吓了一跳,只觉心脏仿佛骤停,随即便有些不满的摇了摇头:\"大师愈发神秘莫测了..\"
\"殿下玩笑了。\"自知吓到朱棣的道衍和尚不敢争辩,赶忙默念了几声佛号:\"阿弥陀佛..\"
\"不过老僧确实要给殿下道喜..\"
\"陛下如今恐怕已然有了易储的心思..\"
此话一出,燕王府官厅中的气氛愈发热切,而朱棣也是不自觉看向南京紫禁城的方向。
难道那个位子,真的要落到他朱棣的头上了吗?
\"大师,此时说这些还为时尚早。\"
\"本王这就赶往诏狱。\"
几个呼吸之后,匆匆的朝着身旁的道衍和尚交代了几句,难掩眼眸深处兴奋之色的燕王朱棣便是疾步朝着外间而去,全然没有注意到道衍忽明忽暗的脸色。
虽说在朱标病逝之后,朱元璋从未向外透露过心仪储君的人选,仅仅是在东阁门议事的时候说了一句\"燕王类朕\",但几乎所有人都知晓,自幼陪伴在朱元璋身旁的皇长孙朱允炆必会被\"爱屋及乌\",成为大明的下一任储君。
为此,他心中早已做好了\"谋反\"的准备,打算在朱允炆即位之后,便辅佐身旁的燕王朱棣\"靖难\",以便向天下人证明他毕生所学的\"屠龙术\"。
实话实说,在他心目中,并不在意谁才是真正坐在那张位子上的人,他只希望通过一场足以搅动天下的\"靖难\",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但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随着这位\"曹先生\"横空出世,大明原本已成定局的下一任\"储君\"似是重新有了悬念,而且极有可能直接落到眼前燕王的头上。
只是如此一来,自己辛苦半生方才学得的\"屠龙术\"便没有了半点价值..
他道衍穷极一生,也不过是一名与朱棣交好的高僧罢了。
这个结果,可不是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