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指老三负责编写的《后汉书》吗?”
李承乾笑了笑。
“着史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其目的在于警醒后人、促进学习。然而若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加反思,则这样的历史着作毫无意义。”
“殿下言之有理。”
……
晨曦中,整个吐谷浑高原显得格外宁静。
群山连绵,草原苍翠。
万余唐军精锐手持长矛,旌旗飘扬,分布在青海南山脚下的洹河后方、黄河龙羊峡入口处及西侧伏俟城附近的茶卡盐湖一带。
熟悉兵法的人看到此景,便知唐军不动则固若磐石,一旦行动便是迅疾如火。
禄东赞同李孝逸交谈几句,眉头微皱,旋即转身前往大非川方向而去。
不到半日功夫,他已经翻过了玛积雪山口,抵达山顶苦海边。
无数帐篷密布于苦海之后。
当禄东赞步入营地,不久便出现在一顶军帐之中。
“赞普,江夏王表示,苦海之名不吉利,景色也不佳,迎娶新人之际,应避免一切不祥之兆,因此恳请赞普离开吐谷浑高原亲自接亲。”禄东赞对着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恭敬地行礼说道。
披着厚重红披风、身着金甲嵌满宝石的松赞干布,面色沉着,透出三分英雄气概,使得那原本普通的脸庞变得颇具魅力,闻言从地图上抬起头。
“怕又是唐朝人的诡计吧?从通天河到柏海,再从柏海到这里,如今却又要改到大非川,步步紧逼啊!”
“臣起初亦不愿如此,但大唐声称,如果选择在通天河迎亲,则需派遣万马骑兵以及征召两万名吐谷浑骑兵陪同。”禄东赞面露难色。
“既然如此,我们就顺从他们的意愿吧。哈拉山神自会给它们一个教训的。”一抹狠辣闪过松赞成的脸上。
“虽然这么说,但倘若出现意外,将来唐人定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再想以此重挫他们就会更加困难。”禄东赞诚恳地进言。
松赞同意见地点头,随即又询问道:“听说大唐皇室如何?”
“皇帝强大而神秘,太子深谋远虑。”禄东赞面色凝重地作揖回答。
“那么,在高原散布谣言,诛杀宣王遗族,并决定迎亲地点的人是谁呢?”
“乃是皇太子李承乾。”禄东赞面色同样沉重地回答道:“赞普,大唐这两代人可能会很强大,目前唯一可以削弱他们的途径就是加剧内部争斗。”
“你指的是吴王。”松赞立刻明白过来。
“皇帝偏爱小儿子。”禄东赞瞥了松赞成一眼,再次轻轻躬身。
松赞不以为意地挥了挥手:“那就让他们先自相残杀吧,不过有些事已经被他们察觉到了,我这边也不能坐视不管。传令回逻些,把那些和宣王有联系的人都清除掉吧。”
“遵命!”禄东赞稍微安心,又问:“那么下山迎接公主的事情?”
“按他们所愿行事吧,正好借此机会看看即将嫁给本王的大唐公主究竟是何等模样。若她令我不悦,吐蕃与大唐之间免不了会有一场战争。”松赞面容扭曲,言语间充满了决绝。
……
初秋的七月,清风拂过草地,万物生机勃勃。
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庄园,迅速映入疾驰而来的禄东赞眼帘。
这里便是大非川所在。
此地之建筑,乃为大唐文成公主出嫁所特别设立。
自东面、东南方及北方蜂拥而至的是上万名精锐大唐骑士,他们手执长矛与绣有龙纹的大旗,气势汹汹。
寒芒闪闪的矛尖,在阳光下反射着刺骨寒光。
来自西北方向,近两万名吐谷浑骑兵亦紧随其后缓慢接近。此时,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不期而至,仿佛瞬间驱散了战场上空盘旋的肃杀之气。
禄东赞回头望了一眼那些从山谷路径中涌现而出并快速布阵完毕于山脚下的二万自家部队,心中略感宽慰,随后陪同赞普率领亲卫步入这装饰得喜庆异常、四处挂满红绸的庭院内。
……
禄东赞一路跟随后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赞普大人,我们真准备在这儿过夜吗?是不是明天再正式举行仪式?”
松赞回应道:“所有礼仪程序难道不是你与江夏王早就敲定好了吗?就按照既定计划行事吧。”
“但赞普啊,今晚留宿于此实在太冒险了!大唐皇帝雄心勃勃,太子更是城府极深难以揣摩。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利用黑夜对我们发起突袭。”
禄东赞忧心忡忡。
松赞干布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你太多虑啦。陛下为人正直仁慈,绝不会有背信弃义之举,何况还有公主在此作证呢。”
稍微平复情绪后,他摇摇头对副官说:“就算今宵发生什么事端也无妨。我军早已布下重兵守护四周,并且还可以随时调动山上待命中的两万名骑兵下来支援。”
“是!”虽然心里依然存疑,禄东赞还是恭敬应答。
尽管总觉得大唐将迎接使团的日程安排在大非川长达两天显得颇为反常,但他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玄机。脑海中浮现的种种猜测,很快就被他自己一一推翻。
那么,大唐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
洛阳,紫微宫,乾阳殿。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韦挺、唐俭、刘德威、张亮等人全都站在旁边。
李世民将手中的奏章递给长孙无忌:“这是一份来自兰州长史李树明的报告,可以证实,吐蕃人在雪山脚下待的时间超过一天后会出现浑身乏力、精神不振的症状,这一点也在兰州过往商队身上得到了验证。”
“真奇怪,为何这些症状之前在吐谷浑人身上未曾显现过呢?”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手里的奏章,随即把它传给了房玄龄。
皇帝缓缓摇头说:“也许是因为吐谷浑海拔不够高。”
长孙无忌微微点头。
李世民的目光转向工部尚书张亮:“郧国公,如果派你出征,有多大的把握利用这一点战胜吐蕃军?”
张亮拱手而立:“启禀陛下,臣认为可行之策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