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罢,鸿胪寺派个人随李卿一同前往吧。”
皇帝挥了挥手,态度淡然,随后转向山格道:“这枚小可汗之印乃李卿从战场上得来,朕不便直接收回,就以五十匹战马来交换吧,就算朕吃点亏。”
山格嘴角微动,拱手应道:“遵命!”
群臣之后,已过五旬的监察御史王黯平静注视着这一幕,目光轻轻掠过宫殿之外。
就在这一刹那,山格再次躬身行礼,言道:“陛下,这次大战中,可汗长子不幸丧生于战场,如今只剩下唯一的嫡子。可汗此次派遣我来,是想请求大唐恩赐公主出嫁,以此确保薛延陀血脉延续。”
站在台阶上的李承乾闻言,面露惊讶之色地看着山格。
尽管前世他已经听说过这番厚颜无耻的话语,但此时再度听到,仍旧让他感到震撼。
这样无耻的话,他们是怎么说得出口的呢?
高座上的皇帝眼神变得冷峻。
夷男显然是在模仿吐蕃,仿效松赞干布的做法。
不,这或许就是松赞干布所教的。
李世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直觉,现在松赞干布带着三万精锐驻扎在通天河,很可能就是为了等待大唐和薛延陀这一仗的结果。
如果大唐在这次战争中失利,那么刚刚成为大唐驸马的松赞干布,可能会立刻率军转攻兰州,扰乱大唐的边境。
松赞干布和夷男之间必然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是达成了某种协议。
真是该死,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李世民平复了一口气,身体微微向后靠去,然后看着李承乾,说道:“太子,这件事你来替朕回应。”
李承乾惊讶地扬起了眉毛,因为这件事在过去并没有发生过!
“儿臣领旨。”李承乾对着御榻上的皇帝恭敬行礼,转身面对跪在殿中的山格,他的面色愈发冷漠。
竟然还敢求娶大唐的公主,薛延陀有这样的资格吗?
“使者。”李承乾目光漠然地盯着山格,问道:“如果我没有记错,薛延陀是在八月初发动二十万大军南下的,对吗?”
“是的!”
“也就是说,在六月份的时候,你们就已经开始召集漠北各部,准备集结兵力,是吗?”李承乾语气平淡地说完,还没等山格完全明白过来,大殿里不少武将已经纷纷抬头,吃惊地看着他,随即恶狠狠地瞪向了山格。
“是的!”
山格自己也很憋屈。
但是却没办法开口解释。
“那么在五月,甚至四月的时候,你们是不是就已经知道了父皇东巡洛阳的消息?”
李承乾的目光逐渐变得凌厉起来。
山格刚想要说话,却突然闭上了嘴巴。
他知道这时候言多必失!
“知道父皇要东巡洛阳并不稀奇,毕竟这件事全大唐的人都知道。”
李承乾的眼神愈发冰冷。
“但是,你们竟能得知父皇会在洛阳停留多久,这连我都毫不知情的事。”
皇帝出巡,一般行程根本不会公开!
哪怕是李承乾身为太子都不知道。
可是为什么山格能一清二楚!
“所以,请告诉孤,究竟是何人将消息偷偷泄露给你们,告知了父皇的具体位置?”
李承乾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说,究竟谁与你们私通消息,窥探父皇行踪,并策划兵变?你们今日攻击突厥,明日莫非还想攻打长安?说啊!”
所有人此时大气都不敢喘息。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生怕身旁就站着一个奸细!
眼下的情况已经十分明了!
在大唐的高层中,有人正在为薛延陀通风报信。
所有大臣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
“这个问题,朕也很好奇答案。”
李世民压抑着怒气。
他的眼里对于这些事情,从来容不得一点沙子!
殿中的山格依旧低首磕头,全身瑟缩发抖。
皇帝摇了摇头语气中满是失望。
“这样的国家怎能迎娶朕的女儿;这样的不忠之国,又怎么能做我大唐的属国呢?”
“陛下!”
山格猛然抬头,眼中尽是惊恐。
而皇帝的眼神却冷得令人畏惧。
……
另一边。
李树明和鸿胪寺的官员行动迅速,没过多久,他们就带了一堆物件从卫国公府返回两仪殿。
李树明恭敬的向李世民行礼。
“启禀陛下,关于薛延陀使臣所述的小可汗印,微臣已经找到,只不过,在战斗中遭受了破损,请陛下谅解。”
“哦?”
皇帝不解地望向李树明。
一旁,鸿胪寺丞急忙递出一个小黑盒子。
一块破碎的金制印章出现在了皇帝眼前。
“禀报陛下。”
“战场上争斗激烈,我等在厮杀之际无暇顾及其它细节,只找到了这片残缺印记。如果贵使者还想找回原物的话,我可以告诉他具体战斗地点以及敌首丧命之处。”
丹阶上方,太子李承乾的目光不经意扫过诸位监察官员。
正好捕捉到面露迟疑之色的王黯。
他心中微微冷笑了一声,目光接着转向柴五洲,后者面色从容,看不出异状。
孰强孰弱在这一刻已然是见了分晓!
龙椅上的李世民强压怒火。
“这个战利品是李爱卿及其将士经过艰辛奋斗才得来的。薛延陀若想索回,则需用三百匹战马来交换,并额外赠送一颗大度设的人头。”
山格嘴角轻颤了一下,这句话仿佛是在暗示对方真的在乎那枚印章一样?
让他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如果拿不回大度设的人头回去,他自己恐怕也会受到惩罚。
几乎没有多加思索,山格沉声道:“遵旨!”
“另外,替朕传话给夷男。”帝王的脸变得铁青起来,“告诫他,倘若打算继续保持大唐附属的地位,便应当安分守己;反之,则可以明白表态,朕会帮助铲除薛延陀势力。”
“薛延陀永远效忠大唐,绝不会有背叛之心。”山格用力磕了一个响头。
“太子!”李世民转向李承乾,明确指示道:“今后对于薛延陀的事宜你多留意些。”
“儿臣领旨!”李承乾同样郑重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