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殿下赐座。”
李树明谨慎地走到一侧坐下。
“多亏殿下事先告诫,否则今日下臣恐怕难逃困境。”
“情况查得怎么样了?”
李承乾直接打断了他的客套话。
眼下可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臣的一名下属家中发现了一枚不该存在的薛延陀小可汗金印。”
说罢,他将一枚金色印章放置于李承乾面前。
李承乾拿起金印仔细掂量了一下。
“重量没有问题,分量正好。但这些文字……”
李承乾紧皱眉头。
这种东西出现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字体竟然也挑不出毛病。难道是鸿胪寺或是礼部出了差错?亦或有人与铁勒串通?但这金印……哦,它是伪造品。”
“殿下。”
李树明眉头深锁。
“你瞧这刻痕深处的处理方式,并不十分精致。”
李承乾笑眯眯地看着李树明解释起来。
不知怎么回事。
对待李树明,他有着用不完的耐性。
“不必过于担心,就像我相信你一样,你也应当相信你手下之人,这样的物件他们是绝不会私藏起来的。”
“原来如此。”
经此点拨,李树明显得豁然开朗。
使得他不得不佩服李承乾的推理能力。
不愧是太子爷!
“所以他们原本计划用这块假金印针对我……”
“进而打击东宫的地位。”
李承乾轻蔑地冷笑一声继续说道:“只可惜他们选错了人,通过御史台联系的人绕不开李义府那关卡。”
“的确该好好感谢那位李御史大人一番才行。”
如果没有李义府及时提点,这次恐怕真的会像李靖一样面临巨大危机。
“其实没什么大事。”
李承乾轻松笑道。
“不过就是在郡主百日庆典上再多饮几杯庆祝一下好了。”
“仍然感激殿下的巧妙安排,才使我能如此轻易地度过此次难关。”
李树明对着李承乾深深地行了一个礼。
李承乾摆了摆手。
“孤并未付出多少努力,只是顺水推舟做了些手脚,把一块假印送到你府邸,并切断他人对你属下追查的路线罢了。真正要致谢的是那位突然提议求娶公主的薛延陀使节。”
“这是效仿吐蕃的做法。”
李树明夜认同这个观点。
“关于薛延陀方面的事宜近两载暂时无忧,但是未来如何尚需观察。”
李承乾正色言道:“望你能回归日常事务,并时常保持联络往来。”
“遵命!”
“待到来年前往夏州后,不仅需要警惕北方的局势变化,同样还要留心西边吐蕃与东侧高句丽之间的动向。”
说到这里,李承乾的语气加重了几分。
虽然大唐取得了胜利,但在战斗接近尾声时,皇帝才猛然察觉到吐蕃的存在。
三万精英骑兵随时可能从高原杀出,而在此之前,大唐几乎没有任何准备。
至少李承乾一直在密切关注松赞,因为他对吐蕃毫无好感。
即便他密切监视,却也未曾料想到松赞会有进攻的意图。
文成公主远嫁,伴随她的财富数不胜数,这使得任何人都未曾怀疑,在此期间,松赞仍旧怀有攻打大唐之心。
注视着离去的李树明,李承乾回身对李茂道:“今日你也早点回去。此外,请顺路前往大理寺一趟,告知孙寺卿,我怀疑朝中有内奸正与薛延陀暗中勾结。让他们严密监视那些使者,并仔细调查每一位与其有所接触的人士。”
“得令!”
“还有,叫贺兰来见我。”
听到这话,李茂即刻明白此事非同小可。
片刻之后,李茂退下,贺兰楚石前来觐见:“殿下。”
“嗯,”
李承乾点头答道。
“关于今天的风波,你都已经知晓了吧?”
“确实听闻了一些消息,有人似乎试图陷害李树明大人。”
针对李树明,实际上就是在挑战东宫的地位,更是直接针对太子本人。
李承乾点点头,表示认同:“我对监察御史王黯的一举一动都看得很清楚,他曾数次企图出手陷害。”
“如果真有幕后黑手指挥薛延陀人设局,并通过王黯进行破坏的话,我们必须找出这个人。”李承乾语气冷峻地说。
“薛延陀南下之际,朝廷内部肯定存在接应之人,或许我们能够从监察御史王黯身上获得线索。”
李承乾看向贺兰楚石。
“贺兰,尽你所能揭开这层阴谋吧。”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李承乾站立不动。
整座长安城在他眼中仿佛历历在目。
尽管他清楚此次事件极有可能牵涉柴五洲,但他并不打算直接盯紧此人。
实际上,连他自己都不需要亲自动手调查。
……
子时已过,夜色如漆。
东宫承恩殿内,李承乾缓缓睁开了双眼。
耳边传来两个细微的呼吸声。
是苏蝉儿和女儿安康郡主。
通常新生的女儿会交给奶娘照顾,但苏蝉儿却决定亲自抚养李荑。
今日正是安康郡主的百日庆,同时也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夜。
许多宾客今日都会到东宫来道贺。
陪着苏蝉儿吃过早餐,李承乾来到内院,到处都装饰着红色绸缎和灯笼。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也标志着一年的结束。
当李承乾走向崇教门时,身穿深红色官袍的张玄素从门外进来。
见到李承乾,张玄素立刻行礼道:“见过殿下。”
“今天是家宴,张公无需多礼。”
“张公可以到内殿稍作歇息。”
“是!”
张玄素并不推辞,随李承乾一起进了崇教殿。
坐定后李承乾立刻问道:“张公,那份奏折准备好了吗?”
“已经备好。”
张玄素从袖中取出奏折递给李承乾小心翼翼地问道:“殿下,陛下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封禅泰山,如今建议改封嵩山,是否欠妥?”
李承乾翻看了几眼奏折合上之后才说:“张公,你觉得父皇三年内封禅泰山的可能性有多大?”
张玄素略感惊讶思考片刻后回答:“殿下是说征讨高句丽的事吗?”
“张公明鉴。”
李承乾点头。
“父皇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此次东征,至少需要两年准备时间。即使战事顺利,也需要两年左右,等到归来已经是四年后,所以在这四年里,他不可能进行泰山封禅。”
张玄素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不仅是四年,即便皇帝成功征服高句丽,也无法立即准备泰山封禅。
时间只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