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的这番话不可谓不大胆,即使暗处的盖聂亦是有些担忧,他就不怕因此被牵连吗?
不过嬴政似乎没有雷霆大怒,脸色平静道:“将印玺交予外人,令寡人陷于危机,这样的女子算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大概是有着相同的目的,又不存在利益冲突,两人总是能相谈甚欢,甚至称得上“朋友”。
如果换个人这么说话,嬴政会立即下令处死!
面对嬴政的问题,周元只想说一句:你还年轻,不懂中年妇人的需求。
而赵姬恰恰是这个年龄段当中,需求较为强烈的,并且在感情方面有些愚昧。
简单来说,就是恋爱脑。
要说赵姬想伙同外人害嬴政,那倒是不至于,她就是单纯的蠢。
“王上可还记得昔日邯郸相依为命日子,若真的囚禁太后,将来会不会后悔?”
“嫪毐及其相关之人已死,王上如今已大权在握,此事到此为止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难道王上希望自己将来在史书中留下不孝的骂名?”
周元无意介入王室家事,他只想提醒嬴政,相比起他们要做的宏图伟业,与一个恋爱脑的女人一般见识简直是浪费时间。
即使是在原本的历史轨迹,嬴政最后还是接回了赵姬。
如果周元不劝说,接下来还会发生群臣劝谏,驱逐外臣等事,这在他看来是浪费时间。
嬴政被他的话勾起记忆,年少时饱受欺凌,母亲紧紧相护的画面重现眼前。
沉默良久,他缓缓开口。
“此事到此为止。”
顿了顿,又道:“听闻先生与吕相相识?”
称呼的改变代表了嬴政对吕不韦的态度,只是目前尚未在“杀与不杀”当中做出选择。
昌平君,李斯等人的态度一致,吕不韦不死,他的影响力就不会消除,这件事注定不会圆满。
但毕竟这么多年的感情,实在很难下达必杀令。
他希望面前的未来国师能给予意见,因为这个人才是真的彻底与朝堂之争无关。
周元不假思索:“吕不韦要杀,但也没必要杀。”
“为何?”嬴政不认为对方与吕不韦亲近,否则今日之局面未必会出现。
“贫道仍是那句话,一个老头,一个妇人,与我们接下来要做之事相比不值一提。”
周元正色道:“至于为何要保他,因为他手中有大量灵石,这是将来成就那场伟业的基石!”
虽然已经想出了铸运朝之法,当下还是少不了灵石的帮助,不论是他所想的阵法,还是公输家的战争机器,都是以灵石为基础。
嬴政心下恍然,原来国师仍是为了大事。
“可吕相不死,其党羽仍有归属。”
“吕相这个人会死,但一介商人吕不韦,无法威胁王上的权力。世人皆知,大秦宰相死于国师之手。”
周元给出解释。
杀死名字,称号,消除影响力,留下性命,这是他想出的处理方式,从此世间再无吕不韦。
如果有人以这个名义出现,那一定是冒牌货。
“可!”
嬴政应允,有了“灵石”这个借口,他也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处理方式。
暗处的盖聂有些诧异,他太了解秦王的性子,霸道,强势,这世上居然有人能劝住他,并保下吕不韦这个人!
嬴政又道:“昔日在新郑,寡人曾许诺先生,以国师之礼待之,立道宫,明日朝会即可实现。”
“区区虚名,何足挂齿?”周元郑重道:“贫道接下来要说之事,才是重中之重。”
“先生但说无妨。”
“铸运朝,立九鼎,以和氏璧镇压气运,收天下之兵铸十二金人庇护大秦。如果后世史书记载,它的名字叫仙秦!”
嬴政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铸运朝?
大秦的运朝?
嬴政深吸了口气,他对气运之说亦有了解,自然能领会对方话中之意。这根本不是一个人在修仙,而是要带着大秦一同提升。
那他这个王应该叫什么?
大秦仙王?
仙秦大王?
不...如果真有那一天,王这个字已经无法承载他的功绩,功盖三皇五帝,应另取称号。
“凡涉及运朝之事,先生但有所求,寡人无不应允。”
嬴政直接许下重诺,他在这个人身上生出了认同感,与那帮鼠目寸光之辈相比,先生才是唯一与他相似之人。
他们都在认真的搞事业!
与“仙秦”相比,吕不韦嫪毐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强者成长路上的绊脚石罢了。
周元同样欣赏嬴政这个王,不仅能接受新鲜事物,还给予了很强的信任。
明明还没开始做,对方却已相信他能做到,也只有这样的王,才配当仙秦之皇。
“接下来贫道会闭关修行,全心钻研运朝之事,大秦开启统一战争之日,便是贫道出关之时。”周元将未来的计划告知。
言下之意大概是,这两年没事别找我,等你什么时候做好了统一六国的准备,我再出关布局。
“寡人与先生共勉。”嬴政欣然答应,对这种明确的分工十分满意。
统一天下是他的事,铸运朝就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他会毫无保留的支持。
“在此之前,先生还需见一个人。”嬴政又补充了一句。
“公输仇?”周元略一思索便知晓,除他之外应该别无他人。
嬴政微微点头:“公输先生已研制出先生所要之物。”
“善!”
二人随即移步到一处宽阔的校场,公输仇已在此等候,身后陈列着几台崭新,规模阔长的机器。
周元见到这些机器,几乎以为梦回后世,不禁赞道:“公输家族的机关术果然名不虚传,贫道佩服。”
他只是画出大概构造,公输仇竟做得比想象中的还完美。
“老夫始终想不明白,国师造这些东西用来作甚?”
周元解释道:“它们的用途分为两样,造纸术及印刷术。”
“那是何物?”公输仇不解,这两个名字闻所未闻。
“以后公输先生自会明白,多年后,天下读书人都得赞一句“公输圣”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