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下面那一题,“《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并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张时安又继续开始答题,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上古三代的余晖洒落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沃野之上,孕育出了《大学》这一传世经典。
彼时,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烽火连天。
往昔周公旦精心构筑的那套井然有序、以礼为纲的统治秩序,宛如在狂风骤雨中飘摇的孤舟,岌岌可危。
值此动荡变革之际,士阶层崛然而起,他们怀揣着匡扶天下、重塑太平的壮志豪情。
在思想的疆域纵横驰骋,探寻着济世安邦的良方。
《大学》便在这般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宛如一盏明灯,为混沌迷茫中的人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三纲领仿若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明明德”,是唤醒个体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在乱世的泥沼中,不被物欲蒙蔽,坚守精神的高地;
“亲民”,非仅指爱民,更蕴含着士大夫启迪民众、移风易俗,携手共创文明新风尚的担当,宛如春风化雨,欲润泽干涸的世道人心;
“止于至善”则如那高悬天际的北极星,为世人标定了终极的追求目标,无论前路如何崎岖,都矢志不渝地向着道德与功业的巅峰攀登。
而与之紧密相连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恰似一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精金锁链。
在那知识传承艰难、信息获取不便的古代,“格物”成为开启智慧之门的密钥,士人需躬身入局,仔细观察、探究万物之理,方能累积点滴知识,实现“致知”;
有了知识的储备,更要在内心涵养“诚意”,对所学所行真诚无欺,杜绝虚伪做作,进而以正念“正心”,使心境澄澈平和,不为杂念所扰。
当个体完成内心的修炼,“修身”则是迈向外用的第一步,以良好的品德举止为基石,在家族中树立威望,做到“齐家”。
使家族成员和睦相处、谨遵家规家训;家族秩序井然。
方能将这份井然推广至邦国,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高尚的道德风范“治国”;
最终,胸怀天下的贤能之士以磅礴伟力“平天下”,消弭战乱,恢复太平盛世,让苍生百姓尽享安宁福祉。”
做完这一堆的经义题,张时安也是没忍住揉了揉比较酸痛的眉心。
就这题量,比人家科举考试都还要夸张一点。
最重要的是,难度还不一定会比科举考试的内容简单。
起码,整个学堂之中,连抬头的都没有一个。
全部都是,由他们半个头一般厚度的考卷吸引了全部的心神。
张时安 ,也就缓了一会神,又继续往下看去。
看到诗赋题,总共就有6首,好家伙,要不是有些主题,以前做过相同的诗句。
估计这么有限的时间,榨干自己的脑细胞,作出来的诗也十分的勉强。
不过就算是有以前的诗,但还有三首诗,是需要他好好琢磨的。
可以说,最让他为难,莫过于诗赋题,他虽然已经开窍了。
可到底灵性悟性,都没达到那个水平,所以每一首诗,除非是真正的有灵感,不然作出来,也就还算尚可。
等终于把诗赋题解决完,张时安也算是狠狠的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律法题,张时安倒是看到了一个比较新奇的题目。
题目的内容是,“在繁华的青岩城,有一大户人家赵氏府邸,府中丫鬟小厮众多。
近日,负责膳食的丫鬟小翠,每日天不亮便起身去集市采买新鲜食材,回来后马不停蹄地在闷热厨房劳作。
精心烹制菜肴,常累得腰酸背痛。
而同在厨房帮忙的小厮阿福,仗着与管家沾亲带故,时常偷懒,把自己分内的粗活重活都推给小翠。
自己却在一旁乘凉,还时常窃取小翠采买食材剩下的铜板去买零嘴。
到了月末,管家分发月钱,小翠所得竟比阿福还少了两成,小翠心中委屈,向管家申诉却被责骂一顿,称府中规矩向来如此。
若按照律法,小翠该如何为自己讨回公道,相关律法可能会依据哪些条款裁决此案?
从雇主(赵氏家族)、管家、阿福、小翠各自可能承担的责任及处罚方面详细分析。”
这一道题看起来平平无奇,感觉这本来就是司空见惯,根本避免不了的问题。
而且这样的题目,让人来判断,都有点感觉大材小用了的感觉。
可张时安却看的角度不一样,毕竟,一般看题目,他都喜欢把自己代入进去,这样更能提高,他对这件事情看待的水平。
而且他代人的人物,不是受害者,而是其中的每一个。
可现在,他这一代入还真有些感同身受的滋味。
最重要的是,那感受的滋味就是憋屈,为什么会说憋屈呢?
要知道,这就相当于打工人牛马,一个埋头苦干,一个偷奸耍滑,一个毫无背景,一个有后台。
工作量不提,在工作当中受到的不公,更不用说。
所以,原来,不止现代,就连古代都会搞这种职场霸凌这一套。
把这道题,看成是职场霸凌,解决起来也就简单多了。
虽然这相记载的律法不多,可按照实际,现有的律法来说,其中几条,就能用在这个案子之上。
“雇主赵氏家族:虽未直接参与克扣小翠工钱、纵容不公之事,但有失察之责。
在古代,大户人家对府中下人管理有统辖之权,需保证内部秩序公正。
律法或会责令赵氏家族加强家规执行,对管家监管不力做出惩处。
例如罚没一定数量的银钱用于补偿下人们的福利,或责令家族长辈向全体下人重申公平劳作、按劳付酬的家规,以正家风。
管家:作为直接管理者,明显偏袒阿福,违背公正分配工钱与合理安排劳作的职责。
按律法,可能会遭受笞刑,如鞭打二十,以儆效尤;
同时要当众向小翠道歉,并将克扣小翠的工钱双倍奉还,还需在府内公示其过错。
三月内不得参与月钱分配等事务,若再犯类似错误,将被革职逐出府门。”
这一点,虽然有点不可能,但张时安还是写了出来。
其实他写这些的确是有不应该,毕竟这个世道,哪里还有什么人权?
可是这不妨碍,他把他想写的写出来,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要知道陈胜,早年以给当地富户做雇农耕田为生,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劳作之苦和生活的艰辛。
他虽身为雇农,但心怀壮志,不满足于现状。
在田间劳作时,曾对一起干活的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
当同伴嘲笑他时,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展现出他不甘平凡、渴望改变命运的远大抱负。
更别提,这位可是说出来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
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个千千万万的小人物。
小人物汇聚在一起的能量,哪怕是推翻整个王朝,都不是不可以。
所以说,为什么人家古代的权谋家都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你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用做,老百姓自会为你发声。
所以,张时安要走的路,他自己清楚,那些讨好,世家,结交大人物,都不是他所需要考虑的事情。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一个好的名声,一个好的品格,是最重要的。
张时安书写的内容还在继续,文中出现了几个人,以及衔接关系,他都做了处理。
哪怕是这么细微的一个案子,他也能够仔细的梳理,把该放进去的人物通通都放进去。
绝对让每一个人都罪有应得,也让每一个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毕竟律法题,本身就取决于公平公正,想太多实际性的问题,反而还落了下层。
“阿福的行为属于偷懒耍滑、侵占他人财物。
首先,要归还窃取小翠的铜板,并额外罚没同样数量的钱财补偿小翠;
再者,因其消极怠工、破坏劳作秩序,需在厨房多劳作两月,且这两月工钱减半,所减工钱分给小翠作为补偿;
同时,按照府规,他可能会被关禁闭三日,反思过错,期间只供粗茶淡饭。
小翠律法应保障她申诉的权利得以实现,确认她所受委屈属实后,不仅拿回被克扣工钱,还应得到来自管家和阿福的补偿。
府中需为她重新安排公正的劳作分工,若日后再遇类似不公。
可直接越级向赵氏家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反映,而任何阻碍她申诉之人,都将比照此次管家的惩处条例加重一等处罚。
并且,赵氏家族需张贴告示,表明小翠此次讨回公道是律法公正执行,鼓励其他下人在遭遇不公时依法维权。”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道题可能有点绕,但是他按照现在社会体系的方式去一区分。
答案其实非常的简单,而且还非常的完善,并不会漏掉什么。
只不过,按照成年人的想法,看到这样的题目和答案,可能会觉得好笑。
可他这个年纪,写出如此刚正不阿,天真的有点可笑的内容,却只会让人欣赏。
刚解决完一道律法题,又继续往下看去,这一道律法题,看了两遍之后倒是觉得有些争议。
题目的背景
庆元年间,繁华的江州城有一家“回春堂”药肆,声名远扬。
店主钱掌柜年事已高,欲将药肆生意逐渐交接。
其麾下有两位得力学徒,林生和赵铭。林生跟随钱掌柜十载有余,药理知识扎实。
为人忠厚老实,常为贫苦百姓义诊赠药,在街坊邻里间颇有口碑;
赵铭则脑筋灵活,善于应酬,为药肆拉来不少达官显贵的生意,与城中权贵交往频繁。
钱掌柜本欲将药肆传给林生,认为他能守住药肆悬壶济世的本分。
然而,在正式交接前夕,钱掌柜突然病故,未留下明确的书面遗嘱。
钱掌柜的独子钱福,常年在外经商,对药肆经营知之甚少,归家奔丧后,见药肆生意有利可图,便想接手掌控。
此时,赵铭凭借与权贵的关系,向钱福进言,称自己能让药肆获利更丰,还拿出一些权贵愿意合作的“意向书”;
林生则手捧多年整理的药籍药典,以及记录义诊详情的册子。
希望钱福看在父亲遗愿与他多年付出的份上,成全自己继承药肆。
三方僵持不下,闹至江州府衙。
已知,庆元律中有规定:“凡民间商贾产业承继,若无嫡长子明确拒承之状,当先考嫡长子之意;
产业原主生前若有大功于社稷,可由官府酌情参详品行、才能、劳绩以断承继之人;
子女不孝、弃祖业之本意者,可褫夺其承继之权。”
钱掌柜生前曾多次在疫病流行时免费施药,救助百姓,深受州府褒奖,有大功于社稷。
题目背景倒是解释的很清楚,可想要如何答好这一题,确实有些难度。
毕竟他所问的问题是
从律法角度分析,林生、赵铭、钱福三人各自诉求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若你是江州知府,依据律法与所给情形,该如何判定药肆的归属?
详述理由,并说明可能面临的争议及解决办法。
假设判定结果出来后,败诉方拒不接受,煽动药肆其他伙计闹事,冲击府衙,按照律法又当如何处置?
瞧一瞧,这种题,每次遇到都是让人头痛。
而且,想要不头痛,就必须要熟读,往年的一些律法书。
找出对应的条例,再来解决这一题,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判断,觉得谁对谁错,不然,那可就要掉到坑里面去了。
特别是,庆元年期间的律法,与现在的律法,虽说,没有特别多的改动。
但一些地方,经过岁月的变迁,还是有很多细节,与现在的律法不一样。
而本身律法书,说不上是多热门,所以,有时候遇到这种题,是真的要看运气。
看自己是否运气不错,有看过,相应的律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