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皇帝诗之三
以史为鉴,针砭暴政:唐中宗《幸秦始皇陵》赏析
《幸秦始皇陵》
唐·李显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幸秦始皇陵》诞生于景龙三年(709年)十二月十八日,是唐中宗李显所作的一首发人深省的五言律诗。此诗以秦始皇陵为切入点,借对秦始皇暴政及相关历史遗迹的生动描绘,深刻表达了对暴政的批判,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度反思,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开篇明志,引入历史沉思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诗作开篇,诗人便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态度。“眷言”一词,蕴含着深切的怀念与深沉的思索,在此处并非对秦始皇个人的怀念,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其执政期间“失德”行为进行回溯与审视。“骊邑”作为秦始皇陵的所在之地,成为引发诗人对秦朝往昔追忆的触发点,“秦馀”二字,巧妙地暗示出秦朝灭亡后所残留的衰败景象,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引领读者走进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为全诗奠定了凝重的历史基调。
直击暴政,揭示兴衰根源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这两句诗将秦始皇暴政的具体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政烦”形象地描绘出秦朝苛政繁法如沉重枷锁,桎梏着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改篆”,这本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进步之举,然而在其暴政的大背景下,却被蒙上了一层压迫的阴影,沦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愚俗乃焚书”则以犀利的笔触,直接批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暴行。这一极端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文化传承,更激起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成为秦朝统治根基动摇的重要因素,加速了秦朝走向灭亡的步伐,深刻揭示出暴政与国家兴衰之间的紧密联系。
凭吊遗迹,感慨历史沧桑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诗人将目光投向秦始皇陵周边的历史遗迹,借景抒情,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曾经宏伟壮丽、象征着秦朝无上权力与奢靡生活的阿房宫,如今已在历史的烽火中化为灰烬,只留下一片荒芜,它的覆灭无疑是秦朝灭亡的鲜明象征。而秦始皇陵附近的阁道,曾经车水马龙,如今也已荒废倾颓,沦为废墟,杂草丛生。这些遗迹在岁月的侵蚀下,见证了秦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全过程,诗人通过对它们的描写,生动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巨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残酷,也暗示出无论曾经多么强大的政权,若施行暴政,都难逃覆灭的命运。
反思历史,敲响时代警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作为全诗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凝聚着诗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欲厌东南气”描述的是秦始皇妄图通过巡游东南,凭借自身的威严镇压民间潜在的反叛之气,巩固其统治。然而事与愿违,他最终在巡游途中突然病逝,“翻伤掩鲍车”,载尸车成为他生命与秦朝盛世的凄凉注脚。这一极具戏剧性与讽刺性的结局,深刻揭示出秦始皇暴政的恶果,其生前的种种恶行,最终导致了秦朝在他尸骨未寒之时便陷入天下大乱,走向覆灭。诗人以此警示后人,暴政不可取,否则必将自食恶果,为后世统治者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
艺术特色,增色历史感悟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用典自然巧妙,“改篆”“焚书”“阿房宫”“鲍车”等典故信手拈来,这些典故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事件与文化内涵,它们的运用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充实,也让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妙,诗人将秦始皇在位时的暴政行径与如今秦朝遗迹的破败景象进行鲜明对比,强烈反差之下,暴政的恶果被展现得更加触目惊心,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此外,诗歌寓意深刻,它不仅仅是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更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总结,以史为鉴,警示后人切勿重蹈覆辙,具有跨越时空的教育意义与现实价值。
总结
《幸秦始皇陵》是一首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学艺术性的佳作。李显通过细腻且富有力量的笔触,将秦始皇的暴政与秦朝的兴衰成败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深刻表达了对暴政的批判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精妙的用典、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寓意之中,而它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更是跨越千年,时刻提醒着后人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后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国家治理与人民福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