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七
唐韵端午,君臣雅集——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赏析
律中蕤宾,献酬之象着;火在盛德,文明之义惮。故以式宴陈诗,上和下畅者也。朕宵衣旰食。辑声教于万方;卜战行师,总兵钤于四海。勤贪日给,忧忘心劳。闻蝉声而悟物变,见槿花而惊候改。所赖济济朝廷,视成鹓鹭;桓桓边塞,责办熊罴。喜麦秋之有登,玩梅夏之无事。时雨近霁,西郊靃靡而一色;炎云作峰,南山嵯峨而异势。正当召儒雅,宴高明。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俎献肥龟。新筒裹练,香芦角黍。恭俭之仪有序,慈惠之意溥洽。讽味黄老,致息心于真妙;抑扬游夏,涤烦想于诗书。超然玄览,自足为乐。何止柏枕桃门,验方术于经记;彩花命缕,观问遗于风俗。感婆娑于孝女,悯枯槁之忠臣而已哉!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凡百在会,咸可赋诗。五言纪其日端,七韵成其火数。
岂独汉武之殿,盛朝士之连章,魏文之台,壮辞人之并作云尔。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唐玄宗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生动展现了大唐盛世端午佳节的盛大庆典、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君臣之间的和谐互动,同时也蕴含着唐玄宗对国家治理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这篇佳作,序文与正文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意与豪情的端午盛景。
序文:盛世宏景与宴集缘起
“律中蕤宾,献酬之象着;火在盛德,文明之义惮。”序文开篇,唐玄宗便从传统的音律和五行学说切入,点明端午时节正值蕤宾之律,此时阳气正盛,万物蓬勃生长。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里,君臣之间的献酬之礼愈发彰显,象征着朝堂上下秩序井然、和谐融洽。而火德当盛,寓意着大唐正处于文明昌盛的辉煌时期,这种天时与人事的巧妙呼应,为整个宴集奠定了庄重而又喜庆的基调。
紧接着,唐玄宗以豪迈的笔触自述治国理政的艰辛与成就:“朕宵衣旰食,辑声教于万方;卜战行师,总兵钤于四海。”他夙兴夜寐,勤勉治国,致力于将大唐的声威与教化传播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在军事上,他运筹帷幄,统领着强大的军队,扞卫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边疆安宁。这份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让人不禁对这位帝王肃然起敬。然而,在忙碌的治国生涯中,唐玄宗也并未忽视时光的流转与自然的变化。“闻蝉声而悟物变,见槿花而惊候改。”蝉鸣阵阵,槿花绽放,这些细微的自然变化都能引发他对时光匆匆、万物更迭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他细腻的内心世界。
随后,唐玄宗描述了朝堂与边塞的安稳景象:“所赖济济朝廷,视成鹓鹭;桓桓边塞,责办熊罴。”朝堂之上,人才济济,群臣如同优雅的鹓鹭,各司其职,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出谋划策;边塞之中,将士们勇猛无畏,如熊罴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喜麦秋之有登,玩梅夏之无事。”丰收的喜悦与和平的宁静,为这场端午宴集营造了温馨而祥和的氛围。
在描绘完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后,唐玄宗又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美景:“时雨近霁,西郊靃靡而一色;炎云作峰,南山嵯峨而异势。”雨后初晴,西郊的原野一片葱茏,绿意盎然,仿佛一幅清新的水墨画;而南山之上,炎炎的云朵堆积成峰,形态各异,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神奇。如此壮丽的景色,让人不禁陶醉其中,也为宴集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
“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俎献肥龟。新筒裹练,香芦角黍。”唐玄宗对端午宴会上的美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厨师精心烹制了各种清热解暑的佳肴,酒官则献上了清凉爽口的美酒。餐桌上,不仅有肥美的龟肉,还有用新竹筒包裹的粽子,散发着阵阵清香。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体现了宫廷生活的精致与奢华。
最后,唐玄宗提到了宴会上的文化活动:“讽味黄老,致息心于真妙;抑扬游夏,涤烦想于诗书。”君臣们在宴会上品味黄老之学的深邃,沉浸于诗书的海洋,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升华。这种对文化的热爱与推崇,不仅展现了大唐文化的繁荣昌盛,也为群臣赋诗定下了高雅的文化基调。
首联:端午之数,神妙寓意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首联以宏大的视角开篇,将五月与天地之数相契合,五音与夏日的韵律相调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与音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神秘的寓意。五月,作为夏季的重要月份,承载着天地间的阳气与生机,与天数相应,仿佛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而五音,作为古代音乐的基本元素,在夏日里奏响,更能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和谐。这一联将端午与天地自然紧密相连,赋予了节日一种神圣而庄严的色彩,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氛围。
颔联:端午传说,神奇风俗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颔联深入挖掘端午的传说与风俗,展现了端午文化的神秘魅力。长久以来,五月初五这一天被人们赋予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和寓意,仿佛一切事物都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传说中,使用特定的穴枕可以通灵气,让人获得超凡的智慧;佩戴长长的丝线则可以续命,保佑人们健康长寿。这些传说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代代相传,成为了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颈联:节物竞新,多彩端午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颈联描绘了端午时节万物竞新的热闹景象。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各种花卉争奇斗艳,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仿佛在展示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而九子粽,作为端午的特色美食,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人们用各种食材和馅料制作粽子,形状各异,口味多样。“竞”和“争”两个字,生动地表现了端午时节万物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尾联:君臣同宴,政治寄望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尾联将目光聚焦到端午宴会上的君臣互动,表达了唐玄宗对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在宏伟的宫殿里,君臣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臣子们进言献策,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而他们所作的诗赋,更是遵循六义,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唐玄宗赞扬臣子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值得歌颂和赞美,同时也希望通过君臣的共同努力,使社会风气回归淳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联不仅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展现了唐玄宗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体赏析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用典自然巧妙,将端午的传说、数字寓意以及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诗句中,使诗歌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内容上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语言华丽而不失清新,细腻的描写让自然景色、宴集场景和人物情感跃然纸上,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繁华的大唐盛世。
从内容上而言,诗歌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端午的风俗、自然景色、君臣互动以及政治愿景。它既是对传统节日的一次生动记录,也是对大唐盛世的一次热情歌颂,同时还蕴含着唐玄宗对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研究唐代宫廷文化、民俗风情和政治思想的珍贵资料,为我们了解大唐盛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自信和君臣和谐的政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