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刚破晓,黄河上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晨雾,将河面与两岸的景致都笼在一片朦胧之中。高迎祥义军大营内已然一片忙碌景象。
昨夜商议过后,各营便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从二十多个营头里,精挑细选凑出了三千精锐步兵,作为第一波强渡黄河的力量。这些士兵个个身强体壮,皆是从多次战斗中活下来的老兵,实战经验丰富,是义军的中坚力量。
高迎祥亲自来到这些精锐步兵面前,目光坚定且充满期许地说道:“弟兄们!此番强渡黄河,虽九死一生,但富贵险中求!我已跟各个营头领商议过,如果此战你们谁能斩获敌人三颗首级,就能升为你们各个营里的精锐骑兵!跟着我高迎祥,只要敢拼敢杀,荣华富贵少不了你们的!”
此言一出,士兵们顿时热血沸腾,眼中燃起熊熊斗志,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他们心中,这不仅是一场战斗,更是改变命运的契机。
随后,义军们士气高昂,齐声高呼,纷纷登上那些自制的竹筏、木筏,以及四处征集来的小船,朝着黄河对岸进发。
然而,他们刚行至河中央,对岸的王国梁便一声令下:“开炮!”三门西洋红衣大炮齐声轰鸣,炮口喷出滚滚浓烟。实心炮弹如黑色的流星,带着呼啸的风声,直直朝着义军船队砸去。
炮弹准确地落入义军船队,顿时,有的竹筏被砸得四分五裂,木片飞溅;有的小船被直接砸沉,船上的义军士兵瞬间落入水中。
看到这一幕,官兵和乡勇们士气大振。镇标营的士兵们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大声叫好:“打得好!继续轰,把这些反贼都轰到黄河里喂鱼!”乡勇们虽然心中仍有些畏惧,但也受到这气氛的感染,跟着欢呼起来:“红衣大炮威武!看这些反贼还怎么渡河!”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得意与兴奋,仿佛胜券在握。
虽仅有三门红衣大炮,火力有限,但实心炮弹威力惊人,落入水中,溅起数丈高的水花。义军们虽遭重创,但毫不畏惧,落水的士兵奋力朝着对岸游去,而更多的船只趁着炮火间隙,迅速向河对岸冲去。
很快,大批义军船只越过了河中心。当进入百步射程之内时,王国梁这边各种小型火器纷纷开火。弗朗机炮、虎蹲炮、将军炮、斩口炮等火器齐鸣,炮弹如冰雹一般朝着义军船队落下。义军的船只在密集的炮火下,纷纷被打翻、打坏,更多的义军落入水中。但即便如此,那些水性好的义军,拼尽全力游到岸边,不顾疲惫,上岸后便与官兵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此时,河曲县令张天德率领着乡绅、乡勇千余人,本在岸边呐喊助威,协助镇标营防守。眼见义军上岸,形势危急,张天德大声呼喊:“乡亲们,不能让这些反贼上岸,保卫咱们的家园,杀啊!”
乡勇们听闻号令,纷纷握紧手中简陋的长矛,在乡绅们的带领下,硬着头皮朝着上岸的义军冲去。这些乡勇平日里未经太多战阵,面对如狼似虎的义军老兵,心中难免恐惧,但在县令的督战与保卫家乡的信念支撑下,还是鼓起勇气与义军展开拼杀。
有的乡勇颤抖着双手,将长矛刺向义军,却被义军轻易拨开,反遭义军一刀砍倒;有的乡勇则在同伴的呼喊声中,壮着胆子围攻落单的义军,试图以人数优势取胜。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弥漫在黄河岸边。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县城方向突然喊杀声起。原来是河曲居民王可贵打开城门,率领着一众平日里对朝廷压迫心怀不满的百姓、流民与乞丐,如潮水般从城中杀出,朝着官兵和乡勇的背后杀来。
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镇标营和乡勇们顿时大乱。士兵们本就与义军陷入苦战,后方突然遭受攻击,顿时人心惶惶。王国梁和张天德的手下兵马阵脚大乱,队伍瞬间陷入混乱。
义军见后方突然出现友军支援,士气大振,齐声高呼,攻势更加猛烈。他们如猛虎下山,奋力突击,手中的兵刃挥舞得虎虎生风,每一次攻击都带着必胜的决心。
而官兵们在遭受前后夹击后,斗志全无。尽管王国梁怒目圆睁,亲自斩杀了好几个试图逃跑的士兵,试图稳住阵脚,但兵败如山倒,根本无法制止溃败之势。士兵们纷纷丢下手中的武器,甚至连那些威力巨大的火炮也顾不上了,转身四散而逃。
王国梁眼见大势已去,急忙集合自己的家丁,飞身上马,朝着远方狼狈逃窜。张天德自知与起义军多次交战,结下了血海深仇,如今又丢失了县城,朝廷定不会轻饶自己。于是,他趁着兵败混乱之际,脱下官袍,混在溃兵之中,灰溜溜地跑路了。
高迎祥率领义军顺利进入河曲城。进城后,他立刻下令安抚百姓。义军们打开官府的粮仓,将粮食分发给城中饥饿的百姓。高迎祥站在城楼上,对着城中百姓大声说道:“乡亲们,我们义军是为了推翻这腐朽的朝廷,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们不会伤害无辜,只会惩治那些贪官污吏。”百姓们听闻,纷纷欢呼起来。
高迎祥深知河曲地理位置重要,决定以此为根据地,向黄河两岸出击。为了凝聚人心,稳定局势,高迎祥在河曲建立政权。同时,他论功行赏,封张献忠为左丞相兼军师,其余义军将领也都各有封赏。一时间,河曲城成为了义军的新中心,士气高涨,各路义军纷纷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