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府谷县的府谷整编会议确定新编制后,各营迅速按照新规划紧锣密鼓地展开行动,纷纷整顿兵马、组织训练。
李明为部队确定的主要战法,是采用火枪兵排队枪毙的战术。考虑到未来全军要陆续列装燧发枪,相比以往使用的火绳枪,燧发枪能使火力密度增大,射击频率变快。基于这些优势,李明决定改变以往五轮射的方式,采取三段射,直接减少两排,这样能进一步增大火力密度。同时,由于燧发枪无需火绳,避免了火绳干扰,士兵之间左右间隔可以进一步缩短,能站得更为密集,从而让火力密度进一步提升。
在热火朝天的训练当中,由阿玉率领的第三旅脱颖而出,训练成绩最为出色。尤其是阿玉手下第三旅的五团,训练成果尤为显着。这五团的三个步兵营,绝大多数成员是由阿玉手下那1000个女兵,即原来的女火枪手组成。这些女火枪手已经训练了快两年时间,底子扎实,战术动作标准,使得五团的战斗力在各团中显得格外突出。
然而,五团团长张浩却有些苦恼。团里大部分女兵长得五大三粗、面色粗黑,性格极为彪悍,膀大腰圆,看起来犹如母夜叉一般,脾气还相当火爆。不仅如此,五团的翠莲等三个营长都是阿玉的老部下,平时向来以旅长阿玉马首是瞻,这让张浩这个团长指挥起来着实不易。而那些被分到五团的男兵日子更是凄惨,由于男女兵混住,不少男兵晚上都会遭到女兵“欺负”。
时间悄然进入8月份,延绥巡抚钱守庸给李明寄来书信。信中提及高迎祥率领的流寇在山西活动猖獗,已然攻克了陵川县。此消息令朝廷大为震怒,三边总督练国事当即下令各镇派兵围剿。钱守庸接到三边总督练国事的调令,要求他调派7000兵马前往山西参与围剿高迎祥。钱守庸暗自思忖,自己辖区内也就总兵李明的部队战力强悍,其他那些队伍简直就是滥竽充数,不堪大用。他有心调李明的部队,却又担心李明不愿意,故而写信询问李明的意见。
李明看过信件后,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契机,正好可以检验这两个月来新编制部队整训的效果,于是欣然同意。随后,李明即刻召集各旅旅长前来开会。会上,李明宣布要带领第三旅出征,前去剿灭高迎祥。至于师部这边,由副师长满天星率领第一旅和第二旅坐镇府谷县。李明自己亲率第三旅出征,同时带上参谋长谭师爷以及副参谋长张德。会上赵刚、焦铭提出异议,也想出征获得战功。李明向他们解释说:“现在你们刚整训不到两个月,战斗力不如第三旅,他们的老底子就是那一千女火枪兵,你们现在比不了,等训练好了以后的仗多着呢。”两人只好应声退下。
计议已定,李明让谭师爷代表自己去与钱守庸谈条件。谭师爷来到钱守庸处,一脸严肃地说道:“钱大人,我们这7000人马出征,那可是为了替大人分忧解难,剿灭流寇。但这粮草绝不能短缺,军饷必须按全额发放。另外,还得给我们补充一批盔甲、弹药、火药、铅子、炮弹这些物资,否则这仗可不好打啊。”
钱守庸一听,眉头瞬间皱成了麻花,双手一摊,叫苦不迭:“谭师爷啊,您这可真是要了我的命啊!你瞧瞧我这巡抚衙门,表面风光,实则内里早就空了。上头拨下来的银子就那么点,各处都等着用钱呢。这军饷要全额发放,实在是有心无力啊!粮草方面,我也只能尽量筹措,不敢保证能供应充足。至于盔甲、弹药这些物资,库存也所剩无几了,怕是难以满足你们的需求啊。”
谭师爷也不示弱,微微一笑,说道:“钱大人,您这话可就不对了。此次围剿流寇,乃是重中之重,关系到朝廷的安危,也关乎大人您的政绩啊。我家将军愿意出兵,那是为大人着想。若是没有充足的粮草、军饷和物资,这7000将士如何能全力作战?到时候若是战事不利,恐怕对大人您也不好交代吧。”
钱守庸面露难色,沉思片刻后说道:“谭师爷,您也体谅体谅我。军饷按全额实在是拿不出来,最多给个七成。粮草我保证不会短缺,沿途州县会全力供应。盔甲确实没多少了,但火药、铅子、炮弹这些,我尽量给你们凑一些。再给3000两开拔银,您看如何?”
谭师爷佯装不满,说道:“钱大人,七成军饷可不够啊,将士们打仗卖命,这点钱怎么能行?而且物资方面,您再想想办法,多给一些吧。”
钱守庸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谭师爷,我是真的没办法了。如今各处都紧张,能拿出这些已经是极限了。您就高抬贵手,回去跟李将军说说,就当是帮我一把。”
谭师爷见状,知道再坚持下去也难有突破,便说道:“好吧,钱大人,看在您如此为难的份上,我回去跟将军商量商量。但您这粮草和物资可千万别含糊,不然到时候出了岔子,我可担待不起。”
钱守庸连忙点头:“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还望谭师爷在李将军面前多美言几句。”
谭师爷带着钱守庸承诺提供的开拔银以及火药、铅子等物资返回营地。
8月15日,巡抚钱守庸带着几十个随从护卫,来到了府谷。李明在府谷大营内的校场上组织了一场盛大的誓师出征仪式。校场上,军旗猎猎作响,将士们身着戎装,整齐列队,士气高昂。
钱守庸登上高台,一眼望去,却发现李明只带了一个旅,4000多人,不禁眉头一皱,面露不悦。他走下高台,来到李明面前,质问道:“李将军,当初说好的7000人,怎么如今才带这点人?”
李明不紧不慢地回应道:“钱大人,您给的军饷才七成,我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所以就只能带4000多人啦。您可别是怀疑我吃空饷了吧?”这一番话怼得钱守庸哑口无言。
钱守庸心里虽有怒火,但又不敢发作。毕竟他当年写的投降书把柄还握在李明手里,而且如今还得靠着李明给他打仗。他只能在心里暗自感叹:“唉,这世道真是变了。以前武将在文官面前,那可是服服帖帖,像条狗一样听话,如今看来,那样的时代恐怕是要结束了。未来啊,说不定真得出现武将当道的局面。”
随后,钱守庸强挤出一丝笑容,登上高台,清了清嗓子,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他满口之乎者也,什么“吾皇圣明,恩泽四海,尔等皆受皇恩,当以忠君报国为己任”,又说“流寇肆虐,荼毒百姓,实乃大逆不道,我等奉天子诏令,当奋勇向前,荡平贼寇,以正纲纪”。他讲得摇头晃脑,激情澎湃,可台下的士兵们却听得一头雾水。有的士兵忍不住小声嘀咕:“这说的都是啥呀,比我家那私塾先生讲得还难懂。”“是啊,我就知道要去打仗,可他这一大通,我愣是没听明白几句。”
讲了好一会儿,钱守庸终于结束了他的长篇大论。随后,在钱守庸的率领下,李明带领第三旅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向着山西陵川的方向挺进,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