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魏源与徐寿两人,展开赵无忌带过来最新一期的《荣华月报》,看那篇题目叫《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文章:
---
《德先生与赛先生》
诸位父老乡亲:
吾乃流落此世的一狂生,见神州沉疴日久,愿以浅见叩问苍生——何物能救中国?曰德先生(democracy),曰赛先生(Science),此二者非妖非仙,实为治国良方。
德先生者,众人做主。
今有愚夫言:";百姓懂甚国事?";大谬!农人知节气而种五谷,工匠通技法而造器物,贩夫识行情而通有无。众人各有所长,合众人之智,岂不胜过衙门老爷独断?
试看广州十三行,洋商议事皆投票表决;观英吉利议会,国君不能独断战和。此非乱政,实为集智。若我乡间修桥铺路、兴办义学之事,亦由百姓公议,岂不比胥吏贪墨强百倍?
赛先生者,格物致知。
或问:";祖宗之法不可变?";请看三事:
其一,“道光二十三年,粤匠仿英舰火炮,然未通膛压计算,兼以黑火药配比粗劣、铸炮生铁质脆,炸膛者十之七八,匠人血肉横飞于炉前。若晓锻铁淬火与弹道测算之术,何至徒耗人命?”
其二,江浙蚕瘟之祸:咸丰元年,湖州蚕农以黄符驱瘟,致江南丝价暴涨三倍。然泰西显微镜下可见微粒子病虫肆虐,若有农学查验之术,桑田可保九成。
其三,黄河水患困局: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末年,河南河工仍以";龙骨探水";测堤,而英人约翰·赫德已用等高线测绘黄河故道,精度悬殊如云泥。
赛先生(科学)之道,不在奇技淫巧,而在格物致知之系统方法论。
双星合璧,方为大道。
德先生使人敢言,赛先生使人能行。广州商贾用投票选行首(德),用会计核账目(赛),故成南国第一港。反观衙门治河:河督独断(无德),治水凭风水(无赛),安得不溃?
今献三十二字诀:
议事公开,不搞暗箱;
做事验算,不拜鬼神;
用人量才,不论出身;
律法分明,不纵权贵。
诸君莫道此事太新,实则古已有之。唐太宗设弘文馆聚天下英才(德),宋应星着《天工开物》究万物机理(赛)。今不过借西洋器物,复我中华正道。
临文涕零,望诸君思之!
----
魏、徐二人读完文章,如三伏饮冰,畅快至极,不禁大声叫好。
忽闻门外传来轻笑:“二位何事这般忘我?” 三人抬眼,见门口走来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子。
其人中等身材,面容方正端肃,下颌短须,脚步快而稳,双目细长微眯,目光锐利,来人正是徐继畲。
“健男,快来,有好东西给你看。”魏源忙向徐继畲招手。徐继畲与赵无忌、徐寿匆匆见礼后,一同翻阅最新的报纸。
赵无忌并不催促,静静等候。这几人是西王府招揽人才名单里的佼佼者,他一到江南便先行拜访,彼此并不生疏。
约莫十几分钟过去,三人读完报纸。魏源意犹未尽,反复翻阅,向赵无忌发问:
“烛晦,这个署名‘钓海客’的狂生是谁?我读了他写的几篇文章,皆是惊世骇俗之论,想来本人定是有趣得很,真恨不得与之结识一番。”
“魏公,除去西王府政策公告,其他文章大多由作者以书信方式投稿,所以这‘钓海客’究竟是谁,只有报社编辑清楚。”
“况且,报社选登文章,只看内容是否在理,至于作者是谁,并不十分在意。既然他不愿透露真实姓名,我们也不好强求。”
赵无忌神色自若,微笑作答。
魏源听后,只是摇摇头,便不再纠结此事。
徐继畲看向赵无忌,问道:“烛晦,老夫能直接问几个问题吗?”
“徐先生请问。”
徐继畲略作思索,整理思路。徐寿和魏源见他神情郑重,也停下动作,看向徐、赵二人。
“首先,西王府组建科学院,可有什么忌讳?”
赵无忌微笑答道:“西王给科学院的院训是‘格物玄同,惟新实证’,意在探究自然规律,融合中西学术,倡导创新超越,强调实验验证与数据支撑,勿陷空谈。”
徐继畲听罢,与魏源对视一眼。
都说太平天国首领多是泥腿子出身,真正读书人没几个。但这西王提出的院训八字,竟有三处取自传统经典。
“格物”取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玄同”语出《道德经》“玄同万物”, “惟新”源自《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看来传言不虚,这西王推行政策时,爱对传统经典“入其室,操其戈”,既能阐明观点,又能堵住腐儒之口。
反正传统经典浩如烟海,总能找到合适观点为西王府政策背书。
几人又听到赵无忌继续说道:“西王给西王府军政人员培训时,常引泰西一位古先贤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真理面前,没有忌讳的领域。”
言语清晰明白,徐继畲暗自松了口气。
中国历代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天文星象与“天命”紧密捆绑。从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皆颁布法令严禁民间研究天文星象。
如《唐律疏议》规定“私习天文者,徒二年”,明代《大明律》更将违者处绞刑,仅许钦天监等官方机构观测。
徐继畲思索片刻,问出第二个问题:
“依照你们发布的《至天下格致英才书》所言,组建并运行科学院所需费用不菲。如今正值天下纷争之际,西王愿意持续投入这笔费用多久呢?”
这是个关键问题。
魏源一心向佛,无心应募,自然不关心此事。徐寿隐约觉得不妥,但醉心研究,并未深究。
只有徐继畲,他曾是清廷封疆大吏,对钱粮支出颇为敏感,又在沉浮宦海几十年,见过太多虎头蛇尾之事。
赵无忌从容作答:“某今年从重庆出发前,西王与我多次长谈。西王说,他宁愿少组建几个军,省下费用,也要推进科学院及普及教育之事。”
说着,赵无忌指向魏源手中的报纸:
“况且,事情总有转圜余地。就拿这报纸来说,在西王府治下,只卖三文钱,几乎等于白送,仅靠售卖报纸,成本肯定收不回来。”
“但经过几期发酵,报纸里商家的‘广而告之’信息成效显着。在这报纸上登记一条信息,比在街头吆喝一年效果都好。”
“如今,报纸上的广告位愈发紧俏。西王府衙门每月都会举行一次广告位拍卖会,不同位置价格不同,价高者得。”
“故报纸除了前两期亏损,后面几期都已盈利。用西王的话说,如果我们之后造出蒸汽动力的印刷机,报纸数量将呈爆炸式增长。”
";届时,广告位的收入不仅能弥补办报的所有支出,还会成为西王府财政收入的新来源。”
三人听后,纷纷翻看报纸后几页。只见后面两版果然全是各类商家的信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徐继畲感叹道:“我知晓泰西诸国有此类事物,也见过洋传教士在上海、香港办过类似之物。没想到西王府已经将其发展到如此精细了。”